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讲评材料---苯酚

说讲评材料---苯酚

宣化四中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说课稿教案评课稿反思稿)苯酚任课年级高二年级任课学科化学任课教师郭政做课级别校级2014 年 5 月《苯酚》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化学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五方面设计这节课:一、说教材1.内容和地位本节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重点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的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

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

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

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性质与乙醇性质又有不同之处,本节内容安排在此还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难点: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学情分析: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卤代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加工建构知识体系,在该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苯酚结构与乙醇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基相连)又为学生的进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空间。

因此,我将该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

主要采用通过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三、说学法1.教法选择:创设情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2.教学辅助手段:利用实物感知、教学模具和多媒体动画演示3.学法指导: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对比、,迁移、分析、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情景一】新课引入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引入新课,先展示一段新闻事件:塑料奶瓶含有双酚A奶瓶会诱发儿童性早熟,引出双酚A的结构式(2,2-二(4-羟基苯基)丙烷,)进一步构建酚类物质的定义。

接着展示药皂、苯酚软膏以及苯酚软膏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

由此引入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

【情景二】展示苯酚提问: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初识苯酚,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一,根据苯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

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主动的获取苯酚物理性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把物质的物理性质直接传递给学生,显然,这些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比老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探究实验一】物理性质(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肤上如何处理?)学生实验:(1)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并小心的闻它的气味。

(2)溶解性实验(溶剂分别为冷水、热水和乙醇)重点归纳出苯酚的色、态、味和溶解性。

【情景三】展示分子模型结构分析:观察分子模型,类比醇、酚、酸中羟基的性质【情景四】探究苯酚的弱酸性提出问题: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提到了“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那么,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说明苯酚可能具有什么化学性质?【探究实验二】苯酚溶液是否有酸性?学生观察到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变澄清,说明苯酚显酸性,因此,苯酚又名石炭酸,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剂,溶液会变红,那么,苯酚溶液也显酸性,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是否也有此现象呢?通过演示实验,发现苯酚中滴加紫色石蕊后并不显红色,学生产生了疑问,苯酚既然是酸为什么水溶液为什么不能使石蕊变红呢?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样自然的过渡到二氧化碳与苯酚钠的反应,指导学生向苯酚钠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此时学生既兴奋又有很浓厚的兴趣,这样设计既是课堂生动活泼,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验学生对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已经完全掌握。

最后要强调苯酚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是产物是苯酚和碳酸氢钠。

【情景五】探究苯酚的取代反应【探究实验三】取代反应联系前面已学的知识:苯与液溴的反应,推测:将浓溴水加入苯酚中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应,那么,是几元取代呢?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类比类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三元取代。

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现象,并与该反应对比,哪个取代反应更容易?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苯酚更易取代,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这个事实,我从苯和苯酚的结构上对比说明,由于羟基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中苯环上羟基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易被取代。

因而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有了差异,加深对难点官能团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理解。

【情景六】探究苯酚的氧化回顾情景一,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提到了“放置时间过长色泽变红”,色泽变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通过分析色泽变红可能是苯酚与空气中某些成分反应了,首先,我引导学生们分析空气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与苯酚发生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设问:苯酚是与水反应而色泽变红的吗?根据刚才的探究实验一,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苯酚变红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既然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那就可能是与氧气反应造成的,因此,在这个猜想下,我做演示实验一,很快同学们观察到苯酚液变红了,该实验证明了苯酚因与氧气反应变红。

性质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用途【情景七】探究苯酚的显色反应请学生演示三氯化铁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此反应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也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这也是区别于醇的另一种性质。

【情景八】苯酚用途在介绍时让学生结合化学性质分析,并补充介绍关于有毒“香味”玩具、文具的内容,以及轮船的苯酚泄漏事件。

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五、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最后用一道习题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六、反馈练习:(1)苯酚与浓硝酸反应可生成一种烈性炸药,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2)选择合适的试剂和仪器,除去苯中的苯酚。

七、说板书(一)、物理性质:1、无色、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2、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分子结构:(三)、化学性质:1、极弱酸性:2、三元取代:3、易被氧化:4、显色反应:遇FeCl溶液显紫色(检验苯3酚)(四)、用途:高二化学《苯酚》教案五、教学过程1、【课前延伸】:回顾乙醇、苯的结构和性质(回忆旧知识,引入苯酚)。

【设问】:酚是又一类烃的衍生物,什么叫酚?【阅读教材并归纳】羟基与苯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构成的化合物叫酚。

苯酚是酚类化合物中最简单的一种酚。

2、苯酚的结构:【展示】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引导学生认识苯酚的分子模型,找出苯酚分子和苯分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写出苯酚的分子式、结构式及结构简式。

【观察,分析】苯酚可以看作苯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所得的产物。

①分子式:C6H6O②结构式:略③结构简式:3、苯酚的物理性质【引入展示】:拿出一瓶苯酚样品,并在教室内展示一圈,请学生们观察苯酚的色、味、态。

(引入物理性质和用途,让学生感觉不陌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好奇进入教室)。

【观察、归纳、分析】色:无色态:晶体味:特殊的气味【实验探究一】取装有少量苯酚浑浊液的试管,并加热,学生观察现象。

【观察总结】溶解性: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易溶于乙醇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与水混容。

【强调】苯酚的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洗涤!3、苯酚的化学性质【设疑】既然酚和醇有相同的官能团,请同学们回顾醇的性质,大胆预测酚类可能有哪些性质?【同学分组讨论:】①与金属钠反应,置换出氢气②消去反应③与O2催化氧化④燃烧氧化⑤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实验探究二】OH评课稿郑其芳老师点评:这节课总体是成功的。

①在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上有所创新,突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②苯酚与钠反应的实验有录像(考虑安全性)很好,探究实验不一定都要有结论。

③活动一苯酚与溴水反应的耗时过多,测pH和滴加AgNO3的实验不一定动手做,没有突出苯环结构的稳定性。

④设计的问题有一定深度的。

其他老师点评:这节课是一节精心准备的研究课,在课堂设计和教学研究上看出教师花了很多功夫,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①这节课表面看似是一节性质课,实为一节突出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的探究型课,令人耳目一新。

探究活动层层深入,有利于学生思维深度的培养。

②教师改进的导电性实验的教具,使实验效果大大提高。

③由于学生接受这样的课堂思维训练较少,设置的问题又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够踊跃。

教师若直接清楚地告诉学生这节课的研究方向,学生会更好把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