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科学等前沿学科互相交融、渗透,免疫学已经成为医学和生命科学中独具活力的生长点,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
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疾病发生的免疫学机制已经成为各种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一项有关细胞死亡是如何被调节的新研究也许能帮助治疗自身免疫疾病。
这些由Min Chen和同事做的研究对一个假设提出了挑战,该假设认为要防止自身免疫,必须被严格地调节血液、淋巴、或淋巴组织中的细胞死亡。
这些研究人员用小鼠演示,正确地调节一个中心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也是维持免疫控制所必需的。
他们改变了小鼠的树突状细胞使其表达一个抑制细胞死亡的基因,导致这些细胞集结。
这使淋巴细胞变得比正常情况下更活跃,有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
这个结果是自身免疫的危险信号,自身免疫是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自己的组织。
所以树突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关键调节,以及淋巴细胞的调节,看来在防止自身免疫上起重要作用。
这是免疫学在预防方面的一个发展。
当今,无论在揭示生命体的生、老、病、死,还是在征服艾滋病等新疾病中,免疫学均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疫苗的预防接种,使治疗医学模式转向预防医学模式,人类控制或消灭了很多流传已久的严重传染性疾病,如天花、脊髓灰质炎、鼠疫、霍乱等。
现代医学在免疫学预防应用上有了飞跃的发展,无论是在人工主动免疫制剂,还是在人工被动免疫用生物制品……疫苗是属于人工自动免疫的接种物,由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和类毒素等抗原性生物制品统称为疫苗。
有死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强的微生物标准株经大量培养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死或灭活而制成的预防制剂.如霍乱、百日咳、伤寒、钩端螺旋体疫苗,它主要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但是不能繁殖,需多次刺激,注射局部和全身反应严重。
而减毒活疫苗是用人工定向变异或从自然界筛选得到的毒力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预防制剂.其一次免疫即可获得长久免疫力,类似自然状态下的轻型或隐性感染.但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缺点:不易保存,存在回复突变的危险如卡介苗牛痘麻疹等。
类毒素(Toxid)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减弱而保留其免疫原性.白百破:白喉类毒素+ 百日咳杆菌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4、新型疫苗(1)、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优点:免疫效果高, 不良反应少(2)、合成肽疫苗(synthetic peptide vaccine)将具有保护性免疫力的人工合成肽与适当载体结合后,再加入佐剂制成的疫苗.乙肝病毒多肽疫苗(3)基因工程疫苗DNA 疫苗(DNA Vaccine)是用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细菌质粒构建的重组体直接免疫机体,转染宿主细胞,使其表达保护性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疫苗优点:体内可持续表达,免疫效果好,维持时间长.缺点:其机制和安全性尚不完全清楚,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重组抗原疫苗(recombinant antigen vaccine)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优点:不含活的病原体和病毒核酸,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目前获准使用的有乙型肝炎疫苗.重组载体疫苗(recombinant vector vaccine)是将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插入载体(减毒的病毒或细菌疫苗株)基因组中,接种后,随疫苗株在体内的增殖,大量所需的抗原得以表达.如果将多种病原体的有关基因插入载体,则成为可表达多种保护性抗原的多价疫苗.载体:痘苗病毒转基因植物疫苗用转基因方法,将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导入可食用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免疫原即可在植物的可食用部分稳定的表达和积累,人类和动物通过摄食达到免疫接种的目的.常用的植物有蕃茄、马铃薯、香蕉等.
人工被动免疫的接种物有:1、抗毒素(antitoxin)是用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具有中和外毒素毒性的作用.使用时注意超敏反应2、胎盘球蛋白和血浆丙种球蛋白分别由健康产妇胎盘血和正常人血浆中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的生物制品IgG 和
IgM3、细胞因子制剂
免疫学诊断是指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对传染病、免疫性疾病等进行诊断和对免疫功能进行测定。
由于免疫学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此常用作临床真的得意中重要手段。
目前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有体液免疫试验、细胞免疫试验和皮肤试验三种。
免疫学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1. 感染性疾病各种病原体感染后,体内能检出特异抗体或抗原,因此抗原抗体反应广泛用于感染的确定、传染病的诊断、传染后免疫力的确定等.2. 免疫缺陷病免疫细胞的鉴定、计数以及功能试验可帮助免疫细胞缺陷的诊断.3. 免疫学监测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监测有助于疾病的转归与预后判定,如监测乙型肝炎病毒抗原与抗体的消长有助于乙型肝炎的预后判定,HIV感染者的CD4+细胞计数有助于艾滋病的诊断、病情分析、疗效判定.
针对机体低下或亢进的免疫状态,人为地增强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1、免疫增强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感染、肿瘤、免疫缺陷等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2、免疫抑制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炎症等.免疫增强剂:免疫调节剂指能增强、促进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物或非生物制剂,对机体正常免疫功能无影响,对异常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对过低的免疫应答起促进作用;对过高的免疫应答起抑制作用.其中有左旋咪唑、卡介苗、多糖类物质。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物或非生物制剂.包括激素、环磷酰胺、环孢霉素A(Cyclosporin A)、FK506、抗人T 细胞抗体、抗细胞因子抗体。
免疫学在一些领域已经做出重大贡献,但仍存在大量有待深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其中有应用研究,也包括大量基础性课题。
首先是感染和传染病防治。
现在在该领域主要涉及的疾病有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疟疾和新的传染病。
相应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病原体及对应的免疫应答特点、疾病相关的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机制、预防和治疗性疫苗的研制。
其次是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这种疾病发病率在上升,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面临的新课题,迫切需要对发病机制进行不断深入的解析,发现有效的防治手段。
第三是肿瘤。
肿瘤的发生与免疫学关系密切,而存在的问题则主要包括尚未完全弄清楚的免疫逃逸机制、特异性应答的特点、新的免疫干预手段和生物治疗。
第四是移植和组织工程。
这是解决组织损伤和脏器衰竭最有希望的手段,涉及移植物排斥机制、特异性耐受的诱惑、移植供者的生物学改造和新一代免疫抑制剂的寻求、应用和作用机制研究。
第五是生殖控制和延缓衰老。
这是两个重要的生物医学问题。
在相应的生殖免疫学研究中,母胎关系和发展计划生育的疫苗是突出的任务。
而衰老的免疫生物学机制、抗衰老的免疫学手段和免疫药物学的研究,在新的世纪有其突出的意义。
免疫学的发展及其向医学各学科的渗透,产生了许多免疫学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单抗的应用给生物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突破性的变革;免疫组化技术与分子杂交技术的结合,使得对基因及其表达的研究可达到定量、定性、定位的程度。
二十世纪前后,免疫学在抗感染方面的巨大成功,促进了生物制品产业的发展。
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应用,有力地控制了多种传染病的传播。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免疫学的巨大进展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内,推动了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用细胞工程产生的单克隆抗体用基因工程产生的细胞因子为临床医学提供了一大类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新型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