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核抗体谱(ANA谱)1、ANA定义:抗核酸(Nucleic acid)和核蛋白(Nucleoprotein)抗体的总称。
2、ANA分类:抗DNA抗体:抗单链(ds)-DNA抗体抗双链(ds)-DNA抗体抗左旋-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总组蛋白抗体(AHA) 抗H1、H2A、H2B、H3、H4 和H2A-H2B抗体抗非组蛋白抗体:抗核可溶性成分(ENA):抗PM-1、rRNP、Sm、RNP 、SSA 、SSB、Scl-70、Jo-1、PCNA等抗着丝点抗体(ACA)抗核仁抗体抗其他细胞成分: 指抗细胞浆成分的抗体(ANCA)3、ANA阳性的定义:一般将超过95%正常人群ANA水平的数值定义为ANA阳性,对大多数实验室而言,通常认为IFANA滴度1:80为阳性。
4、ANA阳性的临床意义:可见于多种临床情况,除了风湿病外,也可见于正常人或非风湿病: (1)健康人:年龄越大,阳性率越高(>60岁的阳性率为20%~25%),但为低滴度,均质型或弥漫型; (2)有SLE、SS或SSc 家族史的一级亲属,有近50%为阳性; (3)肺疾病:原发肺纤维化、原发肺动脉高压或石棉所致的肺纤维化;(4)肝病和血液病:活动性肝炎、原发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ITP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5)慢性感染: 寄生虫、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沙门菌或克雷伯杆菌感染等; (6)其他:Ⅰ型糖尿病, 多发性硬化,终末期肾病,器官移植后等。
注意在正常人中一般ANA滴度较低。
ANA阳性的意义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ANA阳性并不能确立某种临床诊断,反之,ANA阴性也不能排除自身免疫性病。
附正常人%≧1:40 20-30,≧1:80 10-12 ,≧1:160 5 ,≧1:320 3临床上如果ANA滴度≥1:1000肯定可以考虑为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
具体是哪一种疾病,要结合其他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
如果对初发患者ANA(+)≤1:320不能肯定,但也能排除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也要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
一般ANA=(+1:100)时,临床意义也不大。
因为除对标本稀释处理之外,实验室在对Hep细胞和肝片质控板免疫荧光吸收值是以1:100为定标。
如血管炎ANA可阳性,但多为低滴度。
借用一句话总结。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5、ANA阴性的意义,除了上述的阳性、假阳性意义外,也要注意阴性的意义,抗核抗体阴性的原因:正常人或非结缔组织病患者,其体内不存在ANA ;疾病初期,ANA含量不足以被测出或临床治疗有效,病情缓解,ANA确实转阴;其他实验室误差,特别是试剂,有时试剂有问题会让你很郁闷,有的病人出现ANA 谱三阳,而且是一段时间内多个病人,或明显的SLE,但抗体就是阴性,让你很郁闷,这时除排除其他情况外,注意一下实验试剂盒,是否是同一批试剂检测的。
6、抗ds-DNA 抗体:对SLE诊断有高度特异性,目前公认为SLE的特异性抗体,并与疾病活动有关,可用于监测SLE病情变化和观察药物疗效。
7、抗Sm:是SLE标记抗体,帮助前瞻性和回顾性诊断,常与nRNP抗体共存。
8、抗nRNP在多种结缔组织病中存在,高滴度有利于MCTD的诊断。
nRNP抗原与rRNP不同,前者是含尿嘧啶的核糖核蛋白,主要在核内,而rRNP是主要在胞浆内的磷酸蛋白,抗rRNP抗体与SLE 有关,尤其有精神神经症状的SLE阳性率较高9、其他ANA谱,抗SSA和抗SSB与Sjogren’s Syndr ome相关,并可造成新生儿狼疮和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抗ScL-70为SSC的标记抗体,抗组蛋白抗体与多种结缔组织病有关,有助于药物性狼疮的诊断,抗核仁型抗体常与SSC有关;抗Jo-1是PM/DM的标记抗体;PCNA为SLE的特异性抗体,但ANA阳性且呈斑点型,对荧光法判断PCNA有干扰,因此首先注意排除实验室误差,PCNA在LE患者中阳性率约3-5%,且有报道其与狼疮患者发生弥散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相关,其他结缔组织病人中常为阴性。
10、ANCA:是指一组与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胞浆中的一些特异性抗原发生反应的自身抗体,其抗原成份包括:丝氨酸蛋白酶3(PR-3)、髓过氧化酶(MPO)、杀菌/通透性增高蛋白(PBI)、人白细胞弹性蛋白酶(HLE)、乳铁蛋白(LF)、组织蛋白酶G(CG)等。
在荧光显微镜下根据荧光分布可将ANCA主要分为胞浆型ANCA(c-ANCA)和核周型ANCA(p-ANCA),前者的主要靶抗原成份是PR-3,后者是MPO。
非典型(A-ANCA 或X-ANCA),为上述两型的混合型。
(1)c-ANCA(PR3):此种抗体主要与Wegener’s肉芽肿相关,且与疾病活动性相平行,结节性多动脉炎也可阳性。
(2)p-ANCA(MPO):特异性较差,此种抗体与特发性新月体肾小球肾炎相关,且与疾病活动度相平行。
显微镜下多动脉炎(MPA),Churg-Strauss综合征及炎症性肠病等有关,在SLE患者可有10%~15%阳性,RA 患者存在关节外损害及血管损害时也可呈阳性。
也与之有关。
注意:对于小血管炎的诊断来说,ANCA阳性者进一步检测PR3和MPO很有必要。
有约10%的ANCA 相关性血管炎,ANCA阴性。
二、抗磷脂(Phospholipid)抗体(APL)APL主要包括狼疮型抗凝物(LA)和抗心磷脂抗体(ACL),在国外是最常见的获得性易栓症。
由抗磷脂抗体引起的一组相关的临床征候群称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
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APS,如SLE、感染、药物等可诱发。
很多APS有类似多发性硬化、癫痫、中风等表现1、APL阳性:血栓发生率:约30~40%静脉血栓危险性:比正常人高约10倍血栓类型: VTE (DVT+PTE) 约占70%动脉血栓: 缺血性脑卒中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周围动脉闭塞出血:出血性紫癜,或溶血多见于SLE(70%),SS、白塞病、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真性红细胞增多、免疫性血管炎、习惯性流产、恶性肿瘤、多发性硬化、传染性疾病、肾上腺出血和Addison病均可阳性。
现有的APS诊断标准,ACL必须是中高滴度,包括(IGG、IGM、IGA),ACL阳性必须至少间隔6周复查2次以上阳性才能确诊。
注意其中ACL-IGG主要与血栓形成有关,IGM阳性与药物感染有关。
2、检测:包括:LA;ACL,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
β2GP1(载脂蛋白)与磷脂结合,使其改变表面结构,暴露中被识别的抗原决定簇,而呈现磷脂抗体特性。
β2GP1是必需的辅助因子,测β2GP1可能比测ACL更有意义。
β2GP1,一般在高度怀疑APS而ACL-IGG、M阴性时才查3、APS的诊断:(1)APS主要临床表现:反复流产,静脉血栓,动脉闭塞,下肢溃疡,网状青斑,溶贫,血小板减少(2)高水平APL加一项表现,或低水平APL加2项或2项以上表现则疑似APS继发性APS:合并SLE,SS,CTD,肿瘤,药物,感染等(3)诊断APS应排除血流阻滞,血凝等其他因素,排除肾病,糖尿病,高血脂,肿瘤及血管炎;流产原因可为染色体异常,内分泌,药物,感染等因素在临床上遇到中风等神经系统表现的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要注意想到排除APS、血管炎等CTD可能,必要时可使用激素往往立杆见影!正所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三、补体补体系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发病及疾病损伤中,起着所谓“双刃剑”的作用。
一方面,补体系统功能的正常,可以有效地促进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运送及清除:另一方面,补体系统功能的缺陷,包括组分的缺失或功能的失常,又会参与对组织的损伤。
1.在临床上同时测定总补体活性CH50以及补体成份C3、C4可以反映补体功能、筛查补体缺陷并且评估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和旁路激活途径的活性。
2.免疫复合物形成导致补体由经典途径激活时CH50、C3、C4均下降,而补体经旁路途径激活时CH50、C3降低,C4水平则保持正常。
3.血清中补体C3含量最多,C3活性增高或减低与CH50相似,但更为敏感。
4、临床意义:(1)与低补体血症有关的自身免疫性风湿病主要是SLE,尤其是急性SLE、活动性狼疮性肾炎、中枢狼疮等,以CH50以及C3水平最为敏感,病情控制后补体可逐步回复到正常水平。
(2)有关节外表现或类风湿因子滴度很高的RA、冷球蛋白血症、系统性血管炎(尤其是结节性多动脉炎、荨麻疹性血管炎)等亦可出现低补体血症。
(3)其它与低补体血症有关的疾病还有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和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以及感染性疾病,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细菌性脓毒症(肺炎球菌,革兰氏阴性菌)、病毒血症(尤其是乙型肝炎)、寄生虫感染等。
1、概念:系统性血管炎(Systemic Vasculitis)是一组以血管的炎症与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炎性疾病。
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的类型、大小、部位及病理特点不同而表现各异。
其常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引起多系统多脏器功能障碍,但也可局限于某一脏器。
系统性血管炎常累及的部位为皮肤、肾脏、肺、神经系统等。
本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变化多端,大多数属疑难杂症。
2、分类区分原发血管炎和继发血管炎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很多病人是合并有肿瘤、感染。
有些是应用抗生素、抗甲状腺药后、尤其是丙基硫氧嘧啶。
一般继发性,找到原因,大多血管炎很快就可治愈了。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这种认识目前一般多按照受累血管的大小及原发和继发性进行分类,一般我们临床上说的的系统性血管炎是指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结合1993年Chapel Hill及1994年GAY分类原发性血管炎(1)大血管性血管炎:巨细胞(颞)动脉炎大动脉炎(Takayasu动脉炎)孤立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COGANS 综合症(2)中等血管性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经典的结节性多动脉炎)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3)小血管性血管炎: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 综合征)显微镜下血管炎(显微镜下多动脉炎)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紫癜)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4)累及各类血管的血管炎白塞病(Behcet's disease)继发性血管炎肿瘤、感染、药物、CTD、器官移植、系统性疾病3、血管炎的发病特点了解血管炎的发病谱,如好发年龄、性别等会有助于我们对其的认识,有时会对诊断有很大的作用(1)年龄、性别分布系统性血管炎性别分布随疾病不同而不同,总规律是除多发性大动脉炎和巨细胞动脉炎以女性多见外,其他疾病均为男性略多于女性,或无明显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