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 《史记 · 货殖列传》 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从 《史记 · 货殖列传》 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对于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看, 其历史 价 值 都 远 远 高 于 其 之 前 的 老 子 、孟 子 、荀 子 和 韩 非 子 , 也 高 于 其 同 时 代 的 贾 谊 、晁 错 等 。透 视 他 经 济 思 想 的 全 部 内 质 , 有 三 点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 ( 一) 他肯定人们为追求物质享 受 而 “求 富 益 货 ”的 合 理 性 。他 用 儒 家 经 典 《诗 》《书 》为 证,反 驳 儒 家 安 平 乐 道 的 说 教 。认 为 “世 之 生 民 , 都 是 耳 目 欲 极 声 色 之 好 , 口 欲 穷 刍 豢 之 味 , 身 安 逸 乐 ”。所 以 , 统 治 者 抑 或 是 道 学 家 们 即 使 用 怎 样 的 动 听 的 道 德 礼 义 去 教 化 他 们 , 也 是 “终 不 能 化 ”的 。( 二 ) 对 高 利 贷 谋 取 暴 利 不 加 谴 责 , 反 以 立 传 颂 之 。司 马 迁 把 子 钱 和 无 盐 氏 与 工 商 业 者 同 列 , 称 他 们 为 “贤 人 ”。 ( 三 ) 赞 扬 “巨 万 者 与 王 者 同 乐 ”, 直 接 反 对 统 治 阶 级 反 对 民 间 “豪 富 ”,反 对 私 人 财 富 无 限 积 聚 的 思 想 和 政 策 。
〔作者简介〕张友彬,男,湖北随州人,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主要研究方向:古典文献(湖北武汉,430035)。
12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原也。”[10]司马迁经济思想的价值就在于他能从 人们 的 基 本生 活需要出发, 提出经济问题。他看到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不 可遏止, 进而推知人们的生产活动, 流通活动也是不可遏止的。 他认为这种经济活动同自然界许多现象一样, 有自己的规律, 也 符 合一 定 的 “道 ”, 它 不 是 什 么 力 量 都 可 以 制 止 的 , 国 家 应 当 听其自然运行, 不应当横加干预、阻止。当然, 由于人们 追 求 富 贵的动机和目的, 所以人们就势必要尽最大可能地追求利益, 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激烈的竞争机制。在这种竞争中, 必然 优 胜 劣败 , 即 “巧 者 有余 , 拙 者 不足 ”,“能 者 辐 辏, 不 能 者 瓦 解。”司马迁认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也是合乎道德的, 即 使贫 富两极悬殊, 出现以富役贫, 也是不足怪的。在司马迁眼中, 贫 贱是可羞的。对于这种社会现象, 他主张贫富自然演变, 政府应 当不予不夺, 希望人们能够通过劳动和才能达到致富的目的。 班固说司马迁“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 此其蔽也”。这 种 评 说殊有不当。严格地讲, 司马迁的“富利”观其实是“义利”观。他 并不轻看意识形态对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 也十分赞成以儒家 之礼义给人们以教化。他深知“放于利而行多怨”, 所 以 他 主张 以 礼 制 欲, 他 说 “人 生 有 欲 , 欲 而 不 得 则 不 能 无 忿 , 忿 而 无 度 则 争, 争则乱”。故先王“制礼义以养人之欲, 给人之求 , 使 欲不 穷 于 物, 物 不 屈 于 欲 , 二 者 相 待 而 长 , 是 礼 之 所 起 也 ”司 马 迁 反 对 奸富 , 视 本 富 、末富 为 “尤 异”、“足 术 ”,明 确 排除 那 些 “有爵 邑 奉 禄 弄法 犯 奸 而 富 ”的 行 为 , 对 于 这 些 犯 法 作 奸 者 , 他 主 张 “唯 一 切严削为能齐之”, 即是指在教化不能奏效时, 应当辅之以刑罚 的手段。基于这些认识和主张, 司马还对封建统治者的经济政 策提出“善者因之, 其次利道之, 其次教诲之, 其次整齐 之 , 最下 者与之争”的建议。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精华 , 也是他对古代素唯物主义经济学说的重大贡献, 直到今天, 也 仍然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当然, “因之”并不是放任自流, 并不 是说政府不该管经济, 而是必须顺应之, 道所兴者, 介之; 道所 衰者, 亦不加之。农工虞乃生产之本, 但如果没有商之流通, 则 将裹足不前; 所以司马迁看重商业, 并不是他个人有所人为的 侧重, 而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 从这一点不能不说司马迁具 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
符 ”, “自 然 之 验 ”, 也 就 是 一 种 客 观 规 律 , 追 求 物 质 财 富 是 人 的 本性, 他敢于在史书中为商人立传, 总结致富之术, 还首创经济 史传。更可贵的是, 他还敢于反对正统的义利观, 在理论上为商 人正名, 这便是宣传欲望动力说和素封论。他非但不认为逐利 求富是耻辱的、非正义的, 反而认为这是所有人的共性。他引用 俗谚 说 “天 下熙 熙 , 皆 为 利来 ; 天 下 攘攘 , 皆 为 利 往。”[3] 在 他 看 来, 那些“深谋于廊庙, 论议朝廷”的达官显贵, “守信 死节 , 隐 居 岩 穴 ”[4] 的 清 雅 之 士 , 陷 阵 却 敌 的 军 士 , 攻 剽 椎 埋 的 少 年 , 走 死 如 骛 的 侠 士 , 不 择 老 少 的 歌 伎 , “饰 冠 剑 , 连 车 骑 ”[5] 的 游 闲 公 子, 不避猛兽的猎者, 博戏驰逐的赌徒, 舞文弄法的吏士, 以及 医农工商等等百工之人, 无不是为了追求财富而忙忙碌碌。“此 有知尽能索耳, 终不余力而让财矣”。[6]“富者, 人之情性, 所不学 而俱 欲 者 也”。 [7]
名。他还举出秦乌氏倮、巴寡妇清、蜀卓氏、程郑这些 经 营 工商 业致富之人, 他们“今有无秩禄之奉, 爵邑之入, 而与之比者 , 命 曰‘素封’”。既然君主诸侯可以凭着权势致富享乐, 为什么百姓 就不能凭工商致富而“与之比”呢? 多么可贵的思想! 今天仍然 非常需要这种思想! 他对正统的卫道士发出有力的诘问: “由是 观之, 富无经业, 则货无常主, 能者辐凑, 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 比一都之君, 巨万者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 非也? ” 掷地有声!
2008 年 5 月
文史博览(理论) Culture And History Vision (Theory)
May. 2008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张友彬
〔摘 要〕《史记》是我国历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 阐明了
自己的经济思想, 对于当今制订经济政策、发展经济, 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三) 善因论 针对轻重论强调国家干预和控制经济活动的思想, 司马迁 提出 提 出 以 下 的 政 策 主 张 : “故 善 者 因 之 , 其 次 利 道 之 , 其 次 教 诲 之 , 其 次整 齐 之 , 最下 着 与 之 争。”[8] 这 就 是 司 马迁 的 善 因 论 “善 者 因 之”就 是 说 : 封 建 国 家 的 最 好 的 经 济 政 策 , 是 听 任 私 人 进 行生 产 、贸 易 等 经 济 活 动 , 顺 应 由 此 形 成 的 经 济 状 况 和 经 济 形势而不加干预和抑制。 尽管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是以“富利”为核心, 但是他 又 并 不 认为一切求富的行为都是合理的。在如何“求富”这一点 上, 他 提 出 “本 富 为 上 , 末 富 次 之 , 奸 富 最 下 ”[9] 的 观 点 。 在 司 马 迁 看 来, 社会经济有其自身的规律, 人们应当自觉地顺应这种规律, 反对当权者不适当地干预经济活动。他提出: 人们的一切正当 的经济活动都是天经地义的, 因为人们的物质利益最基本的是 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而要获得这些必需品, 首先要进行生 产; 又由于各地风物之差异, 人们有不同的社会分工, 所以, 又 必须流通。所谓“农不出则乏其食, 工不出则乏其事, 商 不 出 则 宝绝, 虞不出则财匮,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
〔关键词〕司马迁;《货殖列传》; 经济思想
中图分类号: K2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8653( 2008) 05- 0012- 02
《史记·货殖列传》是一篇享有盛名的社会经济史著 作 , 叙 述了春秋末年至西汉景帝年间社会商品经济活跃发展的状况, 表现了作者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的基本主张。不仅开史书 载经济之先河,而且也是司马迁影响深远的经济名篇。是中国 经济思想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其灵魂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 意义。
这些都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精华, 如果中国古代社会能够 循着司马迁的经济理论和构想发展, 那么中国古代经济长期停 滞的历史一定会重写, 然而不幸的是, 这种在古代历史上的光 辉的思想却长期受到冷遇甚而贬斥。
总之, 司马迁在考查经济问题上并不是孤立地考查经济而 考查 经 济 , 而 是 把 经 济 同 政 治 、意 识 状 态 、法 律 、道 德 等 问 题 结 合起来加以考查, 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其富于创造性的经济 观在中国经济史上, 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不容置疑的。
二 、司 马 迁 经 济 思 想 的 现 实 意 义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固然有他的时代局限性, 如他对各行各 业的 评 价 , 有 时 并 不 准 确 , 他 认 为 “行 贾 , 丈 夫 贱 业 也 ”, 意 即 经 商是下贱的职业, 反映了他对于商业的矛盾的认识。但是,从总 体上说, 他的思想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仍有现实意义。
( 四) 素封论 司 马 迁 说 : “巨 万 者 与 王 者 同 乐 ”, 这 就 是 “素 封 论 ”的 最 简 洁 的 概 括 。“素 封 论 ”有 两 个 基 本 内 容 。除 上 述 “巨 万 者 与 王 者 同 乐”外, 还有一个内容是“人富而仁义附”。司马迁提出这一命题 有两 层 意 义 : 一 层 是 证 明 “礼 生 于 有 而 废 于 无 ”, 说 明 仁 义 道 德 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 再一层是深刻他说明统治阶级的道德 只不过是所占财富势利的附属物而已。 司马迁的素封论是了不起的思想, 虽然它不完全是经济思 想, 但它是司马迁为商人辩护、鼓励百姓从商致富的思想, 而且 历来被后世正统文人所诋毁, 更显其难能可贵, 故略一叙述。他 引用《管子》“仓禀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 点 得 出结 论: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正统文人要求百姓尊义耻利, 认为趋 利则 失 义 。但 司 马 迁 却 把 利 、义 统 一 起 来 , 为 商 人 的 趋 利 正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