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节 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第四节 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2.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对开发海洋工程具有充分实力的“日本海洋开发建设协
会”,在充分估计了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后,提出了一
个“21 世纪向海洋索取空间”的计划,计划中的某些部分已
经在实施中。
(1)日本在实施该计划的过程中,将面临的海面难题是( )
A.风浪
B.高压
C.缺氧
D.低温
(2)在该计划中,海底仓库是计划中的一部分,海底仓库具有
材料二 须德海围海造陆工程示意图。
(1) 荷 兰 花 费 大 量 的 资 金 大 面 积 围 海 造 陆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什 么? (2)目前,荷兰又将围垦的一些低地“退陆还海”,主要原因 是什么? (3)荷兰等欧洲国家积极推进《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为什么?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围海造陆的原因及危害。荷兰人多地少, 人地矛盾突出;围海造陆不当会造成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 题;《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量。 答案:(1)荷兰地少人多,人地矛盾突出,围海造陆不仅可以 缓解人口对土地面积的压力,同时还可增加生存空间。 (2)荷兰地势低平,围海造陆往往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海 水入侵、土地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3)《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 升,荷兰等国地势低平,海平面上升将淹没大量的国土。
海上交通是人类对海洋空间利用的最早方式之一。结合所
学知识完成 4~5 题。
4.下列地理事物不属于海洋运输要素的是
A.码头
B.船舶
C.航道
D.定位系统
()
解析:海洋运输包括海港码头、运输船舶和海上航道等要素。
答案:D
5.下列地理事物不属于近代才出现的海洋交通与通讯方式的是
() A.海底光缆 C.远洋航行
()
A.能显示先进的技术
B.资金投入大,风险高
C.地价便宜,搬迁人口少 D.隐蔽性好
(3)下列海洋的空间利用方式属于对海底空间利用的是 ( )
A.海底钻井平台
B.海水淡化厂
C.潜艇
D.石油储存罐
解析:第(1)题,陆地的两极地区在极夜期间也有黑暗和低温 现象,陆地上海拔高处也存在缺氧现象。第(2)题,海洋中目 前尚无常住人口,不存在人口的搬迁。第(3)题,海底钻井平 台开发的资源虽然在海底,但属于“海上作业平台”。 答案:(1)D (2)D (3)D
形成封闭内陆。 (2)填海造陆:在沿岸浅海水域,通过堆积沙石、泥土和废料建
造陆地。 (3)造陆形式:人工岛 、人工码头、海上工厂、海上作业平台等。 3.海底储藏 (1)海底空间特点:空间 广阔 ,水温 较低 、温度变化 平缓 ,且
远离居民区。 适宜存石油、天然气、炸药等易燃易爆等危险品 (2)放物品大米、小麦等易霉变、易腐烂的食品
谢谢 观 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探究点 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探究中学通]
1.海洋空间的特点
空间位置
特点
原因
海上
不稳定,受外界影 海洋气象状况多变,海水
响大
的运动
海中
对工程设备材料和 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
结构有严格要求
破坏性大
海底
活动受限
黑暗、高压、低温、缺氧
2.海洋空间利用的范围、特点及方式
利用范围
海上、海中、海底
特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
[主干知识回顾]
[重点语句必记] 1.海岸带开发的优势:地理位置优越;资源的类别和品种 最丰富;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人口密集,城市集中。 2.海岸带开发应注意的问题:滩涂养殖应注意土壤盐碱化、 海水入侵、洪水泛滥;港口建设和海洋旅游应注意减少对海岸 带生态系统破坏和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 3.盐场的形成条件注意从以下方面去分析:平坦的海滩; 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
()
①海洋运输船舶停泊的场所 ②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场所
③中转货物的场所 ④装卸货物的场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沿海港口属于海洋空间开发中的交通运输领域。
答案:D
二、综合题 1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低地之国”荷兰 1/4 的土地在海平面以下。据统 计,荷兰围海造陆总面积超过 7 000 km2,大约相当于国土面 积的 1/5。须德海湾是一个伸入陆地的海湾,湾内岸线长达 300 km,湾口宽仅 30 km。1932 年,荷兰人修筑宽 90 m, 高出海面 7 m 的拦海大堤,把须德海湾与北海隔开,不仅根 除了风暴潮对沿海低地的侵害,而且拓展了陆地面积,造就 了一个大型淡水湖——艾瑟尔湖。
()
A.可全年航行
B.单位距离能源消耗较少
C.不宜使用罗盘导航
D.航行的船舶维护费用较低
3.若北极航线开通,下列国家间海上航运受益最大的为( )
A.中国—巴西
B.日本—英国
C.越南—法国
D.美国—印度
解析:第 1 题,根据图示和经纬度定位,N 是白令海峡,它 既是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分界线,又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 线,D 正确;欧洲与北美洲分界线为丹麦海峡。第 2 题,北 极航线只有夏季短暂时间段能通航,A 错;北极航线浮冰较 多,运行速度慢,单位距离能源消耗较多,B 错;浮冰易冲 撞船体,破坏船只,维护费用高,D 错;北极地区磁场较强, 不宜使用罗盘导航,C 对。第 3 题,从日本到英国通过北极 航线比走其他航线距离近得多,运输成本就会大幅度降低, 效益自然较大,B 项正确;A、C、D 所示国家间都不是走北 极航线最近。 答案:1.D 2.C 3.B
第四节 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预读教材·填要点] 一、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和意义 1.海洋利用空间
海上、海中和海底。 2.海洋环境和生态条件的特点
复杂 性和特殊性。
3.开发利用 (1)缺点:开发利用技术难度 大 、资金投入 大 ,风险也大。 (2)优点:
①空间广阔,便于 立体利用 。 ②地价便宜,不需要搬迁人口。 ③海底隐蔽性能好,海中温度、压力比较稳定。 4.开发的意义 缓解沿海地区 人地 矛盾,开发海洋资源,拓展人类生存空间。
[释疑教材·明原委] 教材 P63 思考 提示:1.海洋环境和生态条件复杂、特殊,不同海洋空间其 特点不同:海上气象复杂多变,海水运动具有经常性和不稳定 性;深海黑暗、高压、低温、缺氧。另外海水腐蚀性强,海冰 破坏性大。因此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有高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 和高风险的特点。
教材 P66 思考 提示:造陆改变了原有的海洋环境和海岸环境,使一些海 洋生物失去了其栖息地,因此濒临灭绝,使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受到威胁;造陆发展农业的地区出现土壤盐渍化现象,土地退 化严重;造陆使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等。总之,造陆使局部地 区整体环境发生根本改变,有可能使整体环境出现退化,影响 人类的生存发展。
的工作
B.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
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
C.海底隧道、海底管道属海洋生产空间领域
D.交通运输利用方面包括海上桥梁、海底电缆等 解析:海洋空间开发风险很大,海底管道和隧道属于交通运
输领域;海底电缆属于通讯和电力输送领域。
答案:B
10.沿海港口的功能是
12.目前,一些国家往往将海底作为废弃物尤其是核废料的 最佳储存空间。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海底作为储藏空间与陆地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2)目前,有的国家将核垃圾装桶放入海中,让其自由降落沉 积海底。这种做法合理吗?说明理由。 (3)为何许多国家将海洋作为倾倒废物的理想场所?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将海底作为储藏空间的优点。第(1)题,作 为储藏空间不仅要求空间广阔、地价低廉,还要求利于保存物 品质量等。第(2)题,核垃圾装桶面临桶被腐蚀破坏后核泄漏的 问题。第(3)题,“倾倒”是关键词,说明量大且持续时间长, 这就要求废物的倾倒地不仅有广阔的面积,还要有强大的自净 能力。 答案:(1)空间广阔、水温低且变化平缓、远离居民区,特别 适于存放危险品;低温缺氧适于存放食品。 (2)不合理。海洋环境复杂多变,而且海水具有极强的腐蚀性、 海底的压力很高,装有核垃圾的桶一旦在下沉过程中或沉入 海底后破裂,核泄漏所造成的危害更大。 (3)海洋不仅空间广阔,而且具有巨大的自净能力。
4.渔场的形成区域:沿海大陆架;大河入海口;洋流交汇 处;上升补偿流。
5.海洋能的特点:总量大、密度小;可再生;污染小;时 空分布不均匀;开发困难。 6.围海填海造陆要考虑的主要条件: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 浅海条件;经济发达,资金雄厚等。
“模块综合检测”见“模块综合检测(五)”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7.关于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有利于缓解沿海地区的人地矛盾 B.有利于人类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C.有利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D.有利于获得清洁可再生能源 解析:获得清洁可再生能源属于海洋能源开发的意义。 答案:D
8.人类生活的陆地空间十分狭小,一直从未停止寻求新的生存
哪些优点?
(3)日本实施该计划有何意义?
解析:该题以日本的海洋空间开发计划为背景,考查海洋空 间的特点。海洋空间可分海上、海中和海底三部分,由于其 位置不同,特点和开发利用的方式也有较大区别。
答案:(1)A (2)空间广阔,便于立体利用;地价便宜,不需搬迁人口;海 底隐蔽性能好,海中温度、压力比较稳定。 (3)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拓展生存空 间。
B.海底隧道 D.海底管道
解析:远洋航行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实现。
答案:C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部分
B.海底电缆不属于海洋空间的利用
C.海上运输属于海中资源的利用
D.海洋捕鱼属于海上空间的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