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轼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 (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 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 台诗案”。 朋友中有29人受到牵连,有一百多首诗在审 问时呈阅。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不论 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 “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 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 前韵二首》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 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 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 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 起的。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 活的时候。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
“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
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 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
(《曲洧旧闻》)。 祭文一出,传遍大江南,世间“人无贤愚皆诵 之”。
三苏坟,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东 麓茨芭乡苏坟村东南隅。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900年的 历史。苏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
苏轼在黄州生活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 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 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 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 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 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
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 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人生接踵而至的 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 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 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仇恨,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活范式蕴含着坚定、 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仍然能保 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59 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 为岭外英州 (广东省英德县) 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 中 ,又受命流放惠州 (今广 东省惠州市)。在惠州的两年 中,苏轼生活困窘,有时连酿 酒的米也没有,吃菜也靠自己 种。可是苏轼这一辈子,对磨 难早就习惯了;对这一切安之 若素,觉睡得还是那么香甜。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 唐宋八大家 ” 诗—— “苏 黄” 词—— “苏 辛” 书、画—— “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苏轼《赤壁赋》墨迹
苏轼简介 人生经历 作品欣赏
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州眉山人。“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 为人宽大如海”,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政治家、思想家。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 神宗、哲宗、徽宗五朝。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 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 (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 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 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 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 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 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 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旷达——感伤——顿悟,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 的一种情感模式。 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 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 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朝廷奸人仍不罢休,苏轼被放 逐到自古所说的天涯海角—— 儋州。在儋州,苏轼一贫如洗, 他一边读书,读他最爱读的柳 诗和陶诗 (他也只带了这两本 书),作诗自娱;结交平民朋友, 生活虽然凄苦,但深具特色又 有内涵的苏轼,仍然超然洒脱, 自得其乐。 • • 自题金山画像 •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要被 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 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 的人生才有价值。风也好,雨也好;阴 也好,晴也好;沉也好,浮也好,人生 看得几清明。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 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 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 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神 宗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锐),进言太广”。由于 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 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 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 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清)张鹏翮
吾读长短句, 最爱是苏辛。
东坡胸次广, 稼轩力万钧。
陈 毅
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 见的全才,中国数千 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 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 家之一 。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 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 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清)杨庆元
堤;开河引水。“东南胜地号西湖,德政才名颂大苏” (《西湖拾遗》卷七《苏学士续整湖堤》 )
苏轼忠诚报国,爱国爱民,政绩卓著,是一 个深爱人民爱戴的良友。苏轼曾两度杭州为官, 向朝廷力争不能废除西湖,并带领杭州人民治理 西湖,使西湖得以留存至今。他还疏浚六井与运 河,平抑粮价,赈灾济困,创立中国第一所公立 医院——安乐坊。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 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宋史●苏 轼传》) 人民对苏轼的无限感激之情
余 秋 雨
黄 州 成 就 了 苏 东 坡 。
苏 东 坡 成 就 了 黄 州 ,
苏 东 坡 与 黄 州
“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 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食可百日无肉,居不可一日无竹。”
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 柔拓未及成,一麦庶可望。 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 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 君欲福饼饵,要须纵牛羊。 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东坡八首其四》 俨然一位朴实勤劳的农夫,有一种恬淡之情寓于其中,没有 感伤,没有抱怨,有的是一种从劳动中获得知识之乐,耕种之乐。 "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没有丝毫的矫情,才显得如此朴实 清新。
“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年
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 帝(神宗)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 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 林语堂《苏东坡传》
嘉佑元年科举考试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被迫离京
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乌台诗案”
被召还朝
再度外调杭州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 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 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 的赏识,高中进士。“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 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高 度褒奖苏轼“善读书,善用书”,预言苏轼文章 “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着我”。 苏轼兄弟遂同科进士及第。
严禁军中赌博饮酒
时任徐州知府的苏东坡率领徐州军民战胜洪水之后, 于1078年在城东门之上建造的,因为土能克水,所以 涂上黄土,取名黄楼。 文坛盟主 为整个学术界所爱戴,所尊敬,所景仰。“苏 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作诗甚多,或感伤, 或诙谐,或愤怒,以天真活泼的心情,几乎赤子般的狂 放不羁,将心中之所感尽情歌唱出来,最终招惹了灾祸。
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 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葬于河南 郏县小峨眉山,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逝世引起朝野的巨大震动。“浙西 淮南、京东、河北之民,相与哭于市”;“其 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 出涕”;杭州人民纷纷走上苏堤悼念苏轼;太 学生们也在寺院举斋志哀。士大夫们写了很多 祭文吊唁他。
无客无鹤无酒无鱼无赤壁 有江有山有风有月有东坡
“子瞻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 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 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 调匀乃下。临熟,入桔皮线,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 不尽谈也。” 《苏轼文集●卷六●煮鱼法》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 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在常州病重期间,给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 为我铭。”
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历经 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 坦荡、旷达。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行 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诗,如天 地奇观,于境无所不守,于情无所不畅; 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 无论从哪个方面衡量,他都是宋文学发展 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作家。
苏 轼 一 蓑 烟 雨 任 平 生
苏轼专题
• 认识苏轼这个文艺全才,了解他在诗、散文、词、 书法方面的杰出成就。 • 鉴赏豪放与婉约兼容的词风特点。 • 读懂苏轼在屡遭贬谪时的豁达情怀和宽广胸襟,读 懂他为情的真挚笃厚,感受他丰满而完整的 人格魅力。 • 学习苏轼胸怀社稷、心系民众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