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的影像电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即影像和声音结合的艺术。
当然,“视”与“听”二者在电影中的地位是不相等的。
应该明确指出:电影“视”第一,“听”第二。
或者说,电影是以“视”为主,“听”为辅的艺术形式。
为什么:①、电影的诞生,其实就是影像的诞生。
1895年──1927年都是无声电影。
爱森斯坦、格里菲斯、卓别林的影片影像的表现力可谓登峰造极。
②、就相同时间所提供的信息量而言,影像是得天独厚的。
据国外脑生理学者和电子计算机信息工程学者共同测试的结果:相同时间内,人们所获得的信息量,视觉信息是听觉信息的900多倍。
如相同时间内看电视新闻比听广播新闻的信息量多900多倍。
一个人看30公分厚的介绍一个城市的书,还不如看30分钟关于这个城市的录相。
③、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即:影像能够跨过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的障碍,直接走入人的心灵。
我们可以联想我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的感受。
四周的世界消失了,剩下的只有你和银幕上的人们。
你会用“民子”(《远山的呼唤》的女主角)的眼睛充满柔情地注视着“耕作”;你会用因“民子”对“氓田”的一席话(在火车上)和“耕作”一同流下感动的泪水。
《黄土地》:一个考生在一个小县城里看了十遍。
《黄土地》的主人公是谁?──是“黄土地”。
“黄土地”象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他静静地站在那里,温厚地注视着我们。
面对“黄土地”,我们感到一股灼热。
我们甚至不能迎接他的目光。
这就是影像的魅力。
这就是影像的神奇。
所以,我们学习电影,首先要掌握好影像的各种元素。
影像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是镜头。
影像是通过一系列镜头展现的。
一部故事片一般由400—800个镜头组成。
如何划分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是以下各种解释中的哪一种:一个景物:一座山,一所楼,一棵树,一个人……一个景别:一个远景,一个全景,一个中景,一个近景,一个特写……一段时间:一秒钟,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一段长度:一呎(一呎=0、3048米)。
──都不对。
正确的应该是马尔丹的定义。
马尔丹讲:①、(从拍摄角度讲):镜头是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马达开动至停止这段时间内被感光的胶片;②、(从剪辑角度讲):镜头是剪两次与接两次之间的那段胶片;③、(从观众角度讲):镜头是两个镜头之间的那段胶片。
电影刚诞生的时候,没有镜头的概念。
整场拍一个镜头,然后整场整场地接起来放映。
格里非斯开始才有现在意义上的镜头的运用。
它使电影影像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电影从此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影像构成—构图影像构成元素主要有哪些内容?林格伦讲:“一个镜头的结构要受无数因素的支配,不过这些因素总起来可分为三个主要项目:第一是主要形象本身的运动和形式;第二是摄影机和主要形象的相对运动和位置;第三是照明主要形象的方法。
”波布克讲:①、胶片本身──各种不同底片的性能和特征;②、构图──在一个画面内每一个视觉元素的位置;③、照明──每一个场面的照明性质和质量。
我们从六个方面讲:①、构图②、景别③、角度④、运动⑤、照明⑥、色彩六个方面其实是互有关连的。
影像结构的基本组织单位是“镜头”。
而镜头实际上还可以再分,即“画格”。
一个镜头是由无数的画格组成的。
(电影每秒24格,电视25格)。
在电影创作中如何处理好构图元素?处理好一部影片中的“构图”元素,起码应考虑以下三点,或称三原则,即:①美学原则;②主题服务原则;③变化原则。
其中,“美学原则”、“主题服务原则”是就单个画格的构图而言。
而“变化原则”则是就整个一部影片的构图而言。
特写特写是电影元素中的一种特殊元素,它多用来表现人的头部,和被摄主体的细部。
特写元素在电影中的作用:1、特写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是电影艺术区别于戏剧艺术的主要标志。
2、特写能够有力地表现被摄主体的细部和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是电影通过细节刻划人物,表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示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3、特写能够帮助观众更直接、更迅速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加深观众对事物和对生活的认识。
4、特写与“好莱坞的介绍方式”“好莱坞的介绍方式”:例子:《鸟人》:例子:《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心在手上”《花边女工》结尾:《我的美国叔叔》《红色的沙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的特写。
特写其实是把一些平时我们肉眼不易察觉的东西,放大、夸张给我们看。
放大和夸张固然是好,但是,如果都是放大和夸张其实也就没有放大和夸张了。
特写如同音乐中的高音,音乐中不可能都是高音。
国产电影中特写镜头过多,其弊病是:①、由于都是“突出”,结果到了真正应该突出的地方也不能“突出”了。
②、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了不重要的人物和细节上去,干扰了影片的叙事和主题。
所以,特写镜头不能滥用。
电影影像的角度一、镜头角度的划分两大类: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
1、垂直变化:①平角;②仰角;③俯角。
(示意图):平角:电影中绝大部分镜头的角度是平角。
注意:电影中的平角是指成年人视力水平线的平角。
有些影片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便采取压低平角,即变成儿童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甚至是动物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儿童:《城南旧事》、《锡鼓》;动物:《库车》、《白比姆黑耳朵》。
仰角、俯角:仰角、俯角是电影镜头的特殊角度。
2、水平变化:正面(0度),侧面(90度),背面(180度)。
正面角度:显得庄重、正规,如拍领袖作报告。
另外,正面角度易于较准确、较客观、较全面地表现人或物的本来面貌。
侧面角度:显得活泼、自然。
它是一部影片中用得最多的角度。
背面角度:显得含蓄、丰富。
在一部影片中,所谓的正面角度、侧面角度、背面角度不是绝对的0度,90度,或者180度。
它们应该是0度〉90度〉180度。
二、角度在电影中的作用:角度在电影中异常重要。
具体作用如下:1、表现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表现剧中人物的心理感受。
主观镜头。
(“单视线”:剧中人)《后窗》2、表现制作者的视线,表达制作者的主观评价:(“单视线”:制作者)《鸟人》:“鸟人出场”。
3、剧中人物视线与观众的视点合一。
取得观众的心理认同。
(“双视线”:剧中人、观众。
其实也是“三视线”包括制作者)《法国中尉的女人》:“安娜离去”《阳光灿烂的日子》:“窥视跳舞”《美国往事》“与莫胖子重逢”《风柜来的人》“海边起舞”。
4、刻划人物:《黄土地》拍翠巧几次挑水,开始是俯角,后来是仰角。
5、剧作作用:《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心在手上”。
《法国中尉的女人》“海边相遇”。
《一个与八个》老烟鬼。
《花边女工》结尾。
6、表现独到的生命体验:侯孝贤的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扔书包”《阳光灿烂的日子》:“遭遇画中人”7、境界与升华:《喜宴》结尾:三、角度与景深电影镜头角度的核心是一个“视点”问题,一个“怎么看”问题。
电影镜头景深,是一个场面调度问题。
但是,说到底,它也是一个角度问题。
首先,电影镜头的景深是指一个镜头中的众多被摄物之间的关系。
其次,景深镜头是电影镜头中的、包含制作者特殊想法的、制作者精心安排的特殊镜头。
最后,景深往往与双表演区、多表演区相关。
景深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1、清晰区与模糊区:所谓清晰区与模糊区,就是电影镜头的前景和后景,一个清楚,一个模糊。
主要有两种情况:A、双表演区,清晰区与模糊区相互置换。
置换代替了镜头的组接。
特别是日本电影(低成本),和日本、韩国的电视剧中。
这种处理的弱点是:显得不够专业,懒。
优点是:有一种特殊的神秘的效果。
B、表达主观的感受,即所谓的主观强调。
《一个与八个》老烟鬼。
焦点的由“实”到“虚”,写老烟鬼跨越两个境界,写老烟鬼的灵魂的转变。
2、全景深:一个镜头之中,没有清晰区与模糊区的区别。
前景和后景同样清楚。
《法国中尉的女人》:“安娜离去”。
《美国往事》:“与莫胖子重逢”。
《风柜来的人》:“海边起舞”。
景深镜头往往是长镜头。
说到底,景深镜头是把十几个、几十个镜头安排到一个镜头中拍摄。
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场面调度。
需要注意的是:景深镜头在电影中又可以分为“运动景深镜头”与“静止景深镜头”。
“运动景深镜头”的核心是纪实,是表现生活的状态。
以欧洲电影为代表。
《阿基米的后宫的茶》:“工厂被占领”。
“静止景深镜头”则是一种东方式的距离和冷静。
以侯孝贤、杨德昌、李安为代表。
《悲情城市》开头。
《悲情城市》“医院救护”。
《悲情城市》结尾。
此时,我们已经进入了长镜头。
我们在长镜头部分再详细论述。
四、角度与艺术:比电影角度、或者说摄影机角度更高层面的是:人的境界,人的世界观,人的看生活的视角。
鲁迅选择的是阿Q,不是祥子。
侯孝贤选择是风柜,不是台北。
汤姆提克威选择的是罗拉,不是007。
时代上下五千年,社会三百六十行,至于我们人,更是芸芸众生。
你的选择是什么?你的视角是什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视角。
《雨人》与《鸟人》,选择的都是不正常的人。
但是有差别。
贾樟柯的视角。
《张大吹》的视角:一个人的视角也会有变化。
父亲:朱自清的《背影》与我的父亲。
陈凯歌随着年龄变化,视角也有变化。
《黄土地》的视角是土地,是豪情万丈的“恰同学少年”时候的作品。
我一直认为:《黄土地》是陈凯歌最好的电影。
《孩子王》是极强的文化批判。
《边走边唱》很做作。
《霸王别姬》很好,是陈凯歌最成熟的作品。
陈凯歌有了儿子之后,更注意普通人的情感。
拍摄了《和你在一起》。
杨德昌从《独立时代》到《麻将》到《一一》。
我认为:《一一》是华语电影中最好的作品。
年龄的变化,视角也有变化。
现在杨德昌已经到了“一”了。
“一”是什么?“一”是最小,同样,“一”也是最大。
电影影像的色彩色彩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们的心理及情绪带来不同的反应。
红色:象征着生命、血、朝气蓬勃、爱情、暴力、革命……黄色:象征着阳光、欢乐、温暖、享乐……绿色:象征着生长、生命、青春……紫色:象征着高贵、牺牲……蓝色:象征着冷静、平和、纯洁、高雅、忧郁、浪漫……由于色彩的这些作用,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名利场》的问世,无疑是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如果说,彩色电影之前的黑白电影是象劳逊所说的“摄影实际上是一个用光线进行绘画的过程。
”那么,黑白电影之后的彩色电影准确地说应该是“它不仅是用光线,而且是用色彩进行绘画的过程。
”彩色电影出现之后至今,色彩也象光一样经历了一个“不讲究”──“讲究”──“不讲究”的过程。
一、色彩出现在电影中的几种情况及作用1、色调色调:彩色电影画面总的色彩组织和配置。
它往往以一种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出一定的色彩倾向。
色调出现在影片中的几种情况:①、整部影片: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穿整部影片。
《鸟人》,写浪漫,用蓝色的冷色调贯穿全片。
《好男好女》,写绝望,全片冷色调。
《黄土地》,写对土地的爱,桔黄色的暖色调贯穿全片。
《金色的池塘》:写黄昏之恋,黄色的暖色调贯穿全片。
②、一个段落: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穿一个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