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 3.1 《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学校:临清二中学科:地理编写人:崔桂芳审稿人:王勇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看起来直接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讲授说明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要仔细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条件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在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发育程度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要注意这两者的不同。
第二部分“农业的地域类型”只是从当今世界存在的十余种农业地域类型中选取“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和“混合农业”三种来讲述,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具有占有土地面积广阔、涉及人口众多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活动”中介绍的“美国商品谷物生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
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段,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也要花相当的时间来进行仔细的分析,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如果不对此内容进行板图的演示,仅一带而过,学生将无法搞懂这一内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
2、在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基础上能具体分析家乡农业生产特点的形成条件、家乡农业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同时了解其他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引导下探究——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2、合作学习的过程: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表现。
3、个别探究的过程:以寿光蔬菜基地为例,探究其建设的区位优势。
4、思维碰撞的过程:全班交流、讨论学习成果、相互质疑与辨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重性(有利、不利)。
2、通过对于重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形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难点:农业生产特点的形成、影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四、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农业生产活动比较熟悉,将知识系统化、地理术语专业化即可。
五、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明前龙井”为什么在日本种不好?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在哪里?(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学生活动:研读教材,了解农业的定义及特点。
定义: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特点:(1)地域性;(2)季节性和周期性。
师生互动:(探究)下列各地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哪些因素有关。
(主导)(1)华南的双季稻种植。
(热量)(2)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市场)(3)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
(良种)(4)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
(机械)(5)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交通)(6)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生产。
(土壤)学生活动: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的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古代农民,一组代表现代农民。
(结合图3-1-2,引导学生逐项进行分析,必要时教师补充部分背景知识。
归纳总结: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特别是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自然条件地形:既影响农业类型和结构,也影响农作物的垂直分布土壤:对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影响很大农灌溉水源:是天然降水的补充,对农业发展业的起保障作用,尤其在干旱地区。
区市场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位因社会经济条件便利的交通是商品农业的必要条件素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和生产习惯都对农业有较大的影响冷藏良种科技条件化肥机械师生互动:打开知识窗《农业区位论》引导学生读课本(1)说出农业区位论的含义。
(2)说出农业区位论的理论内容。
(①假定一个大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也就是唯一的市场,并与周围的农业地域组成一个孤立的区域。
该地区自然、技术、交通条件等都相同,则离城市越远,农产品越高;越接近城市地价或租金越高,农民的选择应是带来纯收益最高的那种农产品。
因此,农业布局形成以此城市为中心的三个同心圆地带。
②同现代农业区位的差别:现代农业区位论除了考虑市场距离以外还考虑自然、社会、政策等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并注意农业区域优化组合,为农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活动内容,找出寿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区位优势并回答。
(1)自然条件方面:①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适中。
②地下水源丰富。
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社会经济方面: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国内外市场广阔。
③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
④种植蔬菜的历史悠久。
(3)农业技术条件:20世纪80年代,寿光解决冬暖大棚生产夏季蔬菜的技术难题,推动了蔬菜的生产发展。
)(二)农业的地域类型承转:通过学习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读书,说出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使学生了解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很多,知道有哪些,分布的大体范围在哪里。
(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等12种)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分析热带迁移农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
认识热带迁移农业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师归纳:学生活动:读图3—1—8“世界水稻种植业的分布”,找出世界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区。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学生活动:结合水稻的特点和世界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地区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人口条件,讨论并归纳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归纳总结: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并结合学案中所给材料填写传统水稻种职业的生产特点【篇二:地理: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目标:1.说出与城市起源相关的基本条件,知道世界城市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2.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
4.举出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学会运用图表资料来说明城市化的含义及其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提高图表分析、绘制能力。
6.通过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
教学重难点:1.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
2.举出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学习资源]课本、地图册、所在地的城市地图等。
[探究活动1]读课本“城市的起源与发展”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影响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2)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请列表比较三个阶段的特点有什么不同?(3)阅读课本“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说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在自然环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探究活动2]图2-1-1和表2-1-1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表2-1-1[探究活动3]请根据以下资料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新特点。
资料一:图2-1-2表示有史以来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资料二:表2-1-2表示二战以后大城市发展状况资料三:表2-1-3表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比较2-1-2世界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探究活动4]阅读课本知识窗“城市热岛”,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课本“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市区与郊区的气温有什么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分布,画出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
(3)城市化过程可能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课堂小结:【篇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