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泻病ppt课件

腹泻病ppt课件

年龄:6个月~2岁 <1岁者约占50%。 季节:四季均可发病, 病毒性—10,11, 12 细菌性—夏季,
6
总论 分类 易感因素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迁延性腹泻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7
分类:
1.按病因分: 感染性: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非感染性:饮食性、气候性、其他因素。 2.按病程分:急性:<2周
(echo virus)、肠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等, 冠状病毒(coronavirus)科的环曲病毒(torovirus)等。
22
5岁以下儿童死于轮状病毒感染者(‰)
0.0-0.1
0.2-0.5
0.6-0.9
1.0-1.9
2.0-3.4
23
全球轮状病毒感染状况
危险率
1 : 293 1 : 60 1:5 1:1
细菌:
致腹泻大肠杆菌 1 致病性 enteropathogenic E. coli EPEC 2产毒性 enterotoxigenic E. coli ETEC 3侵袭性 enteroinvasive E. coli EIEC 4出血性 enterhemorrhagic E. coli EHEC 5粘附-集聚性 enteroadherent aggregative E. coli EAEC
病毒:寒冷季节的婴幼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 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 轮状病毒(rotavirus) 杯状病毒(calicivirus)科的诺如病毒属(Norovirus)
(Norwalk virus)、札如病毒属(sapovirus) 星状病毒(astrovirus) 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s virus)、埃可病毒
事件
20~40 例死亡
55~60,000 例住院 500,000 门诊患者
3-3.5 百万次感染发生
经济消耗
4亿美元直接花费 > 10亿美元社会消耗 25
轮状病毒的结构与功能
1973年澳大利亚 Bishop RF 电镜发现人类human rotavirus
轮状病毒(RV)属呼肠病毒科RV属。 电镜下:65~75nm的20面体,核心45~50nm,周围包绕二
12
第7 版
正常肠道菌群
共存微生物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37亿多年 前出现 提供营养 物质代谢 刺激免疫
肠道细菌1000余种 总数1013~14个(1百万亿)
最常见30-40种占99%
双歧杆菌 类杆菌----专性厌氧菌 99.9%
肠杆菌
兼性厌氧菌0.1%
13
第7 版
成人微生态群
食管 没有自身微生物 来自口腔和食物
总论 分类 易感因素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迁延性腹泻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19
三、病因
肠道内感染:病原经粪—口途径
感染的动物 感染的人
食物
易感人群

20
引起地方性或流行性胃肠炎和婴儿腹泻病的病原分布
发达国家
欠发达国家
不明原因
轮状病毒
寄生虫 其他细菌
不明原因
轮状病毒
RV由11 个基因片断 组成,分别 编码6个结构 蛋白和6个非 结构蛋白, NSP4(非结 构蛋白4)与 发病机制关 系密切。
37
NSP4是具有多种功能的液体分泌诱导剂。通过
以下方式发挥作用:
作用于固有层细胞,激活Cl-分泌和水的外流。
改变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本身可能形成一个通道或是激活一种潜在的Ca2+激活 通道,导致分泌增加。
饮食不当引起腹泻发生机理
41
总论 分类 易感因素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迁延性腹泻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42
五、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
按病程分类: 急性腹泻:连续病程<2 周 迁延性腹泻:2周至2个月 慢性腹泻:>2个月 根据腹泻的严重程度: 轻型腹泻 重型腹泻
14
第7 版
肠道菌群分布特点
肠道黏膜 深层 双歧杆菌和厌氧乳杆菌---
有益菌
中层 类杆菌、消化链球菌、韦
荣球菌、优杆菌---条件致
病菌
表层 大肠杆菌 肠球菌
15
人工喂养婴儿易肠道感染
生后3个月内婴儿喂养与感染的关系
胃肠道感染
纯母乳 部分母乳 n=95 n=126 2.9 % 5.1 %
配方奶 n=257 15.7 %
其他感染性疾病时常有腹泻症状。 肠外感染引起胃肠分泌减少—消化不良 病原菌直接感染肠道 直肠局部激惹(如膀胱感染) 大量应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30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AD ):
一些抗生素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和乳糖酶 的水平。 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 调,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 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 制的肠炎。

104cfu/g 白色念珠菌 幽门螺旋杆菌
乳酸杆菌 链球菌
十二指肠 103~4cfu/g 拟杆菌 白色念珠菌 菌 链球菌
乳酸杆
空肠 105~7cfu/g 拟杆菌 白色念珠菌 菌 链球菌
乳酸杆
回肠 107~8cfu/g 拟杆菌 梭状芽孢杆菌 肠杆菌 肠球菌 乳酸杆菌 韦荣球菌
结肠 1010~11cfu/g 拟杆菌 杆菌 双歧杆菌 梭状芽 孢杆菌 肠球菌 真杆菌 梭形杆菌 消化链球菌 瘤胃球 菌 链球菌
通过旁分泌效应作用于未感染的细胞,扩大了被感染 的粘膜上皮细胞的感染效应。
直接作用于肠道神经系统(ENS),类似于霍乱毒素
引起的腹泻。
38
产毒性大肠杆菌
在小肠上部,通过 菌毛上的粘附因子
附着到小肠粘膜上进行繁殖
肠毒素
不耐热肠毒素 Labile toxin, LT
激活
腺苷酸环化酶
细胞内ATP
cAMP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母乳喂养
人工喂养
100 双歧杆菌
90 大肠杆菌
80 类杆菌
70
60
50
40
30
20 10
5 10 15 20 25 Days
0 0
5 10 15 20 25 Days Nhomakorabea18
According to Harmsen et al., 2000
事件
440,000 例死亡 210万人次住院 2千5百万人次门诊就诊 1.11 亿次感染发生
所有5岁以下死亡儿童中 5% 是由于轮状病毒感染 Parashar et. al., Emerg Infect Dis,224002
美国每年轮状病毒感染状况
危险率
<1:100,000 1:72 1:7 1:1
31
非感染性因素: 1.饮食因素:
食物质和量的变化(过早喂淀粉和脂肪食物)。 过敏性腹泻:对牛奶或大豆过敏 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或 活性降低。
32
非感染性因素: 2.气候因素:
冷-肠蠕动增强。 热-消化液、胃酸分泌减少,或口渴饮奶 过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33
总论 分类 易感因素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迁延性腹泻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35
病毒侵入小肠粘膜绒毛上皮细胞并复制
粘膜受累,绒毛被破坏
绒毛缩短 微绒毛肿胀,紊乱并脱落 线粒体、内质网膨胀
双糖酶活性下 降
载体减少
双糖(乳糖)吸收减少葡偶萄联糖转钠运与吸载收体障结碍合
部分乳糖分解为小分子的乳酸
消化吸收面积减少 营养物质吸收减少
渗透压增加
水样腹泻
病毒性肠炎发病机理
36
RV引起腹泻的机制(研究进展)
细菌 星状病毒
腺病毒 杯状病毒
大肠杆菌 星状病毒
腺病毒 杯状病毒
From Kapikian AZ, Chanock RM. Rotaviruses. In: Fields Virology 3rd ed. Philadelphia, PA: LippincottRaven; 1996:1659.
21
10
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
肠道菌群
肠道黏膜上皮 肠道免疫系统
消化道有三个防御系统
11
粘膜免疫系统必须能够识别有害的外来抗原, 并激发适当的机体免疫反应,而对于对机体无害 的良性抗原不发生免疫反应。这种对肠道内抗原 的不反应性称之为“口服耐受(oral tolerance, OT)”,是肠道免疫系统的一种基本特征。
28
空肠弯曲菌( Campylobacter jejuni) 耶尔森菌(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其他:沙门菌、鼠伤寒、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等
真菌( Fungi ):白色念珠菌。 原虫( Protozoa ):梨形鞭毛虫、阿米巴原

29
肠道外感染:(症状性腹泻) 肺炎、上感、泌尿系感染、中耳炎、皮肤感染及
耐热肠毒素 stable toxin, ST
激活
鸟苷酸环化酶
GTP
cGMP
抑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Na+、Cl-和水,并促进Cl-分泌
肠液中Na+、Cl-和水总量增多,超过结肠吸收限度
大量水样腹泻
肠毒素引起的肠炎发病机理——以产毒性大肠杆菌为例
39
侵袭性细菌 在肠粘膜侵袭和繁殖
炎症改变 (充血、肿胀、炎性细胞浸润、渗出和溃疡)
3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