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经皮给药制剂

第十一章 经皮给药制剂

第十一章 经皮给药制剂
本章学习要求:

掌握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特点、基本影响
因素。

熟悉经皮吸收制剂的常用材料和制备方法 。
第一节
一、概念: 1.概念:
概 述
经皮给药系统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DDS, TTS) 是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 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 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巴布剂
巴布剂是一种外用贴膏剂,在日本有较 久的应用历史。系药材提取物、药材或/ 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 被涂布在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由 背衬(常用无纺布、弹力布)、膏体、 防黏膜(膏体表面的隔离膜)组成。
第二节 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1. 角质层
2. 活性表皮
涂布
烘干
背衬层
包装
防黏层
冲切
第四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
(二)周边黏胶骨架型
亲水胶、 药物 水、 加热 丙二醇
含 浇铸 凝 切割 圆 药 片 胶 冷却 胶
压敏胶
背衬膜 成品 包装
保护膜
第四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
(三)储库型
药物
混合
混悬 介质
药 物 混 悬 液
背衬膜 定量注入 控释膜
成型
保 护 膜
包装
压 敏 胶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防黏材料 :硅化聚酯薄膜、铝箔-硅纸复合物、 聚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四氟乙烯 等高聚物 药库材料:软膏、水凝胶(卡波姆、HPMC、PVA)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3.骨架材料: 特点:高分子材料物理化学稳定性好, 不与药物反应;有适当的释放速率; 稳定的吸留药物;对皮肤无刺激;高 温高湿条件下能保持结构与形态的完 整。 常用:PVA、硅橡胶、丙烯酸树脂、压敏 胶
药物透过量与电流强度、电场持续时间、药物解离程 度、电极有关
2.超声导入:高能量和高穿透率的超声波,适 用范围广。 3.微针:通过机械作用在角质层上形成直径为 微米级的小洞。
三)药剂学方法 微米或纳米级药物载体,如微乳、脂质 体、纳米粒等。
五、药物经皮渗透的实验方法
(一)实验薄膜
人的皮肤;动物皮肤(去毛)
第一节
2.类型:
概述
广义:软膏剂、硬膏剂、巴布剂、贴剂、气雾剂、 喷雾剂 狭义: 贴剂
第一节 概述
3.特点:
优点: ( 1 )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胃肠道降解失活、药物对胃肠 道的毒副作用。 (2)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3)维持恒定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血药浓度峰 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4)使用方便,可以随时中断给药,改善病人用药的顺应
4. 皮肤的结合与代谢:酶含量少、血流量低,首过效应小
2.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配系数与溶解度:油、水中均较好 分子大小:分子量<500 分子形状与立体结构:线性 pKa :表皮4.2-5.6,调节TDDSpH 熔点:小(溶解度的对数与熔点的倒数成正比) 分子结构:与角质层类脂形成氢键
3.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剂型:半固体>骨架 基质:亲和力 pH:解离 药物浓度与面积:适当 透皮吸收促进剂
成品
二、举例
(一)芬太尼贴剂 储库层:芬太尼 乙醇 水 羟乙基纤维素 甲苯 背衬层:复合膜 限速膜:EVA 压敏胶:聚硅氧烷压敏胶 防黏层:硅化纸 14.7mg 30% 适量 2.0% 适量
潜溶剂
二、举例
(二)奥昔布宁贴剂 奥昔布宁游离碱 甘油三醋酸酯 (促渗剂) 聚丙烯酸酯压敏胶
15.4% 9.00% 75.6%



速度快、面积小、药物先经此途径吸收; 适合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
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
药物从介质中释放
表面皮脂层
通过表皮
角质层 细胞内
通过附属器 毛囊、皮脂腺 汗腺
细胞间
活性表皮


毛细血管吸收
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 皮肤的水合作用:水合程度高,药物渗透性增加 2. 角质层的厚度:与用药部位、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有关 3. 皮肤条件:角质层受损、某些皮肤病、皮肤温度等
四、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一)使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化学方法) 渗透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是指能加速药 物渗透穿过皮肤的物质。 应具备条件: 1.对皮肤及机体无药理作用、无毒、无刺激及无过敏反 应; 2. 应用后立即起作用,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障 功能; 3. 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 4. 不与药物及其它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 5. 无色、无臭;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4.控释膜: EVA 聚乙烯膜 多孔聚乙烯膜 多孔聚丙烯膜。
硬膏剂
具有粘性而供外贴的制剂。由药物和适当的 粘性基质混合而成。常均匀涂布在棉布或其 他裱背材料上,有时在裱背材料面上穿许多 小孔。贴于皮肤后,在体温下渐渐发挥药效。 常用的有胶布(即橡皮膏)和膏药(如伤膏 药)等。
(二)实验装置 立式:贴剂、软膏、凝胶体外释放
(二)实验装置 卧式:药物渗透性试验,用于选择药物及透 皮吸收促进剂
(三)介质 扩散液:药物饱和水溶液,少量药物结晶
接受液:生理盐水、pH7.4磷酸盐缓冲液 防腐剂
第四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
一、制备 (一)黏胶分散型
原料药
压敏胶 成品 混匀
含药胶液

聚异丁烯类压敏胶 聚丙烯酸酯压敏胶 硅橡胶压敏胶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2.背衬材料、防黏材料与药库材料
背衬材料:支持药库或压敏胶,对药物、溶剂、 水分、光线有较好的阻隔性能;有一定的强 度支撑给药系统;良好的柔软性、稳定性, 不与药物发生反应。
常用:聚对二苯甲酸二乙酯、聚乙烯、聚苯乙烯、 复合铝箔膜等
第一节 概述
(3)储库型:高分子材料将药物和透皮吸收促 进剂包裹,可在控释膜表面涂加一定剂量药 物缩短用药后时滞。 若控释膜损坏,造成药物大量释放,引发 严重毒副作用。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1.压敏胶(黏附、载体、控释) 要求:对皮肤无刺激、不致敏;具有 足够的黏附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和防水性能;
表皮层
3. 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
4. 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等
毛细血管、淋巴、神经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1.药物→角质细胞间类脂双分子层 →活性表皮→
真皮→毛细血管→体循环 2.药物→角质层细胞→活性表皮→真皮中→毛细 血管→体循环 3.药物→皮肤附属器→毛细血管→体循环
常用促渗剂分类:

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醋酸乙酯、DMSO、
DCMS;

有机酸、脂肪醇:油酸、亚油酸、月桂醇
氮酮类及其同系物: 表面活性剂: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卵磷脂 角质保湿及软化剂:尿素、水杨酸、吡咯酮类 贴烯类:薄荷醇、樟脑、柠檬酸等
二)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物理方法) 1.离子导入:离子型和大分子多肽类药物
性。
第一节 概述
缺点:
(1)不适合剂量大或对皮 肤产生刺激的药物; (2)不适合起效要求快的 药物; (3)个体差异和给药部位 影响吸收;
第一节 概述
4.结构:
结构 背衬层 药物贮库 控释膜 黏附层 保护层 作用 保护:防活性成分和水透过 储存:骨架型和储库型 控释:组成、厚度、孔径 黏性:压敏胶 防黏、保护:临用前撕去
黏胶分散型
第五节 经皮给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贴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贴剂所用的材料及辅料应符合国家标准有关规定,无毒、无刺激性、 二、贴剂根据需要可加入表面活性剂、乳化剂、保湿剂、防腐剂或抗氧 剂等。透皮贴剂还可加入透皮促进剂。 三、贴剂外观应完整光洁,有均一的应用面积,冲切口应光滑,无锋利 的边缘。 四、药物可以溶解在溶剂中,填充入贮库,药物贮库中不应有气泡,无 泄漏。药物混悬在制剂中必须保证混悬、涂布均匀。 五、压敏胶涂布应均匀,用有害溶剂涂布应检查残留溶剂。 六、采用乙醇等溶剂应在包装中注明,宜过敏者慎用。 七、除另有规定外,贴剂应密封贮存。 八、贴剂应在标签中注明每贴所含药物剂量、总的作用时间及药物释放 的有效面积。透皮贴剂还应标明单位时间的药物释放量。 【含量均匀度】照“含量均匀度检查法”(附录Ⅹ E)测定,应符合规 定。 【释放度】照“释放度测定法”(附录Ⅹ D第三法)测定,应符合规定。 【黏附力】照“贴剂黏附力测定法”(附录Ⅹ K)测定,应符合规定。 【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Ⅺ J) 检查,应符合规定。
第一节 概述
5.类型:
背衬层
药物黏胶层
防黏层
(1)黏胶分散型:药物分散在压敏胶(骨架、贮库、 控释材料),铺于背衬材料上。
可制成多层不同浓度的含药压敏胶
第一节 概述
背衬层
含药骨架
防黏层
黏胶层
(2)周边黏胶骨架型:药物释放受骨架组 成与药物浓度影响。 骨架:亲水性聚合物(PVA、PVP、聚丙烯酸 酯、聚丙烯酰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