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县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勤劳聪慧的寿县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手工技艺、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等各方面。
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寿县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寿县历史发展的有力佐证,是寿县文化的根脉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寿县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自2005年以来,寿县文化工作者深入全县25个乡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初步掌握了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类别、分布等情况。
共收集、整理了六大类1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是民间文学类、民间美术类、民间音乐类、制作技艺类、民俗类、曲艺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八公山豆腐”、“寿春紫金砚”、“大救驾”等传统制作技艺,“寿州锣鼓”等民间音乐、“寿州大鼓书”、“淮词”、“宝卷”、“老婆歌”等曲艺,“正阳关抬阁肘阁”、“花鼓灯”等民间舞蹈,“三月十五四顶山古庙会”、“二月十九正阳关玄帝庙会”等传统习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和“赵匡胤困南塘”等故事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是:品类独特。
目前,寿县普查登记的六大类1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为寿县独有或极具寿县地方特色的项目。
艺术性强。
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艺术内涵,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品味下面我来详细介绍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紫金砚制作技艺紫金砚是我国历史名砚之一,原产地在淮南市八公山区。
其石料资源主要源于八公山,有六种色彩,20余种石品,质地优良,天然色彩丰富。
为历代文人所赏识。
据有关资料和存世实物考证,以紫金石制砚最早发端于东晋时期,兴盛于唐宋,为历代朝廷贡品,清朝至民国渐次衰微。
一千多年来,紫金砚传统技艺一直在当地民间流传,薪火不断,延续至今。
紫金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得到长足发展,在淮南市、凤台县、寿县一带,目前制砚企业及个体作坊达四十余家。
紫金砚是传统手工艺品的典型代表,整个生产过程有20余道工序,主要包括:采石、制砚、打磨、封蜡、砚铭、配盒等。
制砚的传统工艺有浮雕、透雕和线刻三种;其具体操作刀法有单刀、双刀、切刀等十几种;图案选择主要是传统的变形的纹样或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两大类;主要生产器具和设施有50余种;成品样式一般按制式分规格砚和就形砚两大类。
紫金砚虽有千年历史,但长期以来其制作技艺全靠师徒言传身教,还要凭个人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感受才能掌握。
紫金砚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工艺要求严格,雕刻方法细腻,是现代技术所难以代替的,它蕴涵着丰富的科技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豆腐传统制作技艺。
寿县八公山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寿县县城以北。
西汉时为淮南国,山下泉水溢光流彩,清冽甘甜。
寿春地区盛产大豆,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中泉水磨豆、喝豆浆的习惯,淮南王刘安入乡随俗,并在长期实行黄白方术中,发明了豆腐。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谢绰拾遗》记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刘安,始传其术于世。
”陆游诗云:“拭盘推连展,洗釜煮黎祁。
”记述了当时做豆腐的工艺流程。
寿县八公山豆腐的制作工序是:选料、浸泡、磨浆、挤浆、煮浆、杀浆、点卤、压单、制成。
制作中,从挤浆到点卤的计量配比,从对气候、气温的准确把握,都有十分的讲究。
这些技术都是以当地群众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
八公山豆腐水晶晶、亮晃晃、颤巍巍,棱角分明,不散不碎,含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健康食品中的佼佼者。
寿县八公山豆腐的制作技术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完善。
时至今日,不但在我国国内普遍流传,而且在国外近至东南亚远至欧美都在使用同样的技术生产豆腐。
唐朝,豆腐之法随着鉴真东渡传到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寿县与山水相依的淮南市共同主办多届“中国豆腐文化节”。
加强了与国际友人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三:大救驾制作技艺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淳朴,以楚文化和沿淮文化为特色的民间艺术积淀尤为深厚。
寿县名细糕点大救驾,已有千年历史。
不仅历史悠久且还有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说——“赵匡胤困南唐”。
“赵匡胤困南唐”的故事广泛流传于江淮地区,“大救驾”的传说又是其中的一部分。
大救驾制作工序:配馅、和面、配剂、杆摊、包馅、按捺、油炸、冷却、包装。
其特点是:色香味形俱佳。
每只重约二两五钱,形扁圆轮缘微弧,色泽乳白。
外皮道道,花酥层层叠起,宛如金丝盘绕;中心微凹,恰似急流旋涡。
内馅白中现红丝缕缕、青丝条条、亮晶点点。
入口则酥淋淋、甜滋滋、香喷喷,重油而不腻。
看上去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吃起来爽口沁脾、回味无穷。
大救驾有供品之荣,寿州人引为骄傲,家家爱制作。
外地人也慕名而来,必先尝之而后快。
如今寿县厂家年产大救驾数十万只,不仅跻身京、沪市场且曾作为省优名点远赴香港展销。
四:寿州锣鼓寿州锣鼓流传于寿县以及沿淮流域周边县、市,是为沿淮群众所青睐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
寿县文化灿烂,为楚文化的故乡,千百年来,楚国后裔一直生活在寿县,酝酿产生寿州锣鼓。
祭祀时,人们用它来驱逐邪魔妖怪,增添幸福平安;节庆时,人们敲锣打鼓,增添节日欢乐气氛。
寿州锣鼓在人们的自娱自乐中,扎根楚文化深厚的江淮之滨开花结果。
在近代,寿州锣鼓大放光彩,寿县城关的王家班以及正阳关的邓家班、宋家班将它敲得惊天动地。
建国初,正阳关的吴守林、朱茂森等拜宋家班宋廷献为师,组建县建筑公司打击乐队,后又将之下传陈家礼、王春林等人。
上个世纪70年代,寿县城乡锣鼓演奏活动十分活跃,锣鼓声响彻城市街道和乡村田间。
在沿淮流域,打击乐占有重要的地位,寿州锣鼓是沿淮流域民间艺术的代表和缩影,很多曲目都是以寿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民风民俗为题材,生动地展现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寿州锣鼓演奏的乐器,不限于鼓、锣和钹,通常有大筛锣、大腰鼓、大钹、小钹、小锣、云锣,品种多表现力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它使用的主锣为钢锣,钢锣体积小但厚重,打击时如同敲击空缸发出“缸、缸、缸”的声音,演奏时声音十分洪亮、清脆,传播距离远长,数里之外都能听得清。
寿州锣鼓的演奏乐谱,综合江淮地区传统的“十八翻”、“花鼓歌”、“凤凰三点头”、“长流水”等锣鼓谱的精华。
北方的锣鼓多以旗手为指挥,而寿州锣鼓的演奏是以“钢锣”、沙锣手轮流指挥,再辅以鼓手、锣手交替指挥,避免了演奏时动作单调、格局僵化现象,形成动静交替、配合默契的表演局面。
如此一来,寿州锣鼓演奏效果不仅有我国南方锣鼓特别是江浙一带“十翻锣鼓”舒缓、柔和的特点,也具有北方中原地区“威风锣鼓”的高亢、激昂的特点,赢得“会说话的锣鼓”美称。
如今,寿县县城内除寿州锣鼓队以外,还有靖淮锣鼓队、通淝锣鼓队和寿州女子锣鼓队。
锣鼓表演已成为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五:寿县正阳关“三阁”在今年3月公布的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正阳关的抬阁和肘阁被列入其中。
位于古城寿县一隅的正阳关镇素有“七十二水归正阳”之说,意谓正阳关是72条河流的聚会点。
实际上只有淮河、颍河与淠河三河的汇聚点在正阳,而这三条河有72条分流。
正是由于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今天的抬阁、肘阁在正阳关的兴起。
抬阁的最初兴起,是由于古代人民为消除水患的一种迷信行为而来,抬阁传入在正阳关至今已无确切年代可考,但到了清朝中期,抬阁在正阳关的发展达到鼎盛,当时每逢集会或是庙会,必定会有规模不等的抬阁表演,而由于抬阁要求的技术难度不是很高,当时镇上的青壮年男人基本上都会“来两手”。
随着参与者的增加,抬阁的表演形式也有变化,由单一的抬阁变成抬阁、肘阁和穿心阁三种,而抬者所唱的歌曲也逐渐被锣鼓声所取代,最关键的是,他们所抬的人不再是泥人,而是由真正的小孩子扮演的各种人物形象,表演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抬阁,有大抬阁和小抬阁之分,大抬阁一般由8人组成,一人在前领路,一人在后护卫,中间6人抬着由钢铁制成的架子,上面坐着3至5个小演员进行表演。
小演员们按照不同造型化妆后,或坐或站在高高的阁楼上、花轿里或是莲花台上,按人物形象表演一些动作。
大抬阁高度较高,有时可达七八米,大抬阁的经典节目是“观音赐福”。
小抬阁由2人抬,上面一般只有一人在台上或是阁子里进行表演,内容有“梁祝”和“荷花仙子”等。
由于大抬阁对抬阁者的体力和耐力要求较高,一般由青壮年进行,而且由于规模较为宏大,较难控制,因此,现在的抬阁表演基本上以小抬阁为主。
肘阁,由一名表演者将“铁领衣”捆绑在腰背上,再以“芯杆”托着小演员在上表演,不算下面的抬者,一般高度可达3米以上。
“铁领衣”由精铁所制,本身就较重,再加上小演员的重量,一共可达六七十斤。
而在地面上顶着“芯子”表演的人还要有一定的民舞功底,要随着锣鼓点,边走边舞,不断变换队形,同时上面的小演员也要不停地做着动作。
因此,要托住这样的一个“阁”,要求抬者必须有较强的承重力。
肘阁的传统节目较多,有“打樱桃”、“桃园三结义”、“天女散花”等等。
穿心阁,其实就是小抬阁的一种,两名青年身穿特制的“铁背心”,用一根外表看起来像竹竿的金属杆抬着一个小演员表演,由于特制的道具和服装,上面的演员看起来像是被杆子“穿心而过”。
穿心阁的传统节目有“刘二姐赶会”、“盗仙草”等。
在这些剧目中,小演员多扮成“七品芝麻官”、“媒婆”等丑角,在一根竹竿上进行表演,看起来极为惊险。
关于自己的一些个人思考:寿州锣鼓队平时队员只有40人左右,大型表演需要的演员人数必须在80人以上,花很多人力物力到处征召额外队员是常事。
寿州锣鼓编排教练姚宗珩坦言,年轻人外出打工是造成寿州锣鼓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
“如今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到城市去打工了。
他们在城市呆久了,生活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大变化,对锣鼓也就没有了兴趣。
如今,县里基本上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人还喜欢锣鼓,玩锣鼓。
” 曹玉海是年近七旬的寿州锣鼓艺人,演出时身着一套特制的寿州锣鼓演出服,身挎一只花鼓,双手持鼓棒轻盈地上下飞舞,鼓点激扬。
曹玉海的祖父曹振和、父亲曹鸿贵都是正阳关有名的民间锣鼓艺人,曹玉海从小就受到这种民间艺术的熏陶。
从6岁时,他就跟随爷爷学打鼓,渐渐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十八翻》的钢锣极难演奏,能熟练掌握的人少之又少,这个鼓谱的技巧全靠手腕的快速翻动,曹玉海认真苦学许多年才练得炉火纯青。
曹玉海说,许多老艺人先后谢世,真正精通锣鼓又有能力传授技艺的人越来越少。
一些民间老艺人虽是精通锣鼓,却收入微薄,这些老人不得不让子孙出门打工,几乎无人学此技艺,后继乏人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
一是宣传认识不足。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出现的名词,而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划分还不是很明确,尤其在社会上,大多数老百姓还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概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