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纲要课考试的主要名词第一章4个1、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黄祸论:19世纪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
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就是其中的一种。
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3、三元里抗英:1841年,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并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海国图志:1843年魏源所编,其主要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以及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等;并在此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其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第二章6个1、戊戌六君子:包括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个人。
1898年,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势力对维新派进行反击和镇压,对维新人士进行捉捕和残害。
同年9月28日,其六人被处决,为变法壮烈牺牲。
2、戊戌政变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谕旨,宣布开始变法。
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经过密谋,于9月21日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新政措施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以外,其余大都被废除;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革职,或被放逐,史称戊戌政变。
3、《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
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4、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在1859年向天王洪秀全呈交的一份建议书,提出在太平天国推行多项改革,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等领域。
洪秀全同意了许多建议,另一些建议则被否决或认为时机未成熟而不宜推行,实际上全部建议最后仍是没有落实。
5、天京事变:发生于清朝后期的1856年,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二万人丧生。
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6、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为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的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换句话说,就是要用西方的工艺、科技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地位,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纳入中国封建社会的轨道里。
第三章8个1、清末新政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从1901年到1905年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专门办理外交事务,后期实行预备立宪;军事方面:各省裁汰练兵防勇,精选若干营,停止武科试,各省设武备学堂培养新军军营;经济方面:颁布商会章程,奖励商人设立商会,颁布商标注册章程,保护工商业者利益;文化教育方面:设立学堂,停止一切科举考试。
“新政”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巩固其封建统治;但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g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
2、三民主义: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的纲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要求中国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民权主义要求主权在民,建立法制国家,人民拥有政权,政府只拥有治权,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民生主义要求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3、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率120人的敢死队进攻并焚烧了总督府衙门,随后与清军展开了巷战,起义最终遭到惨重失败。
事后,有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城郊红花岗,并改成黄花岗,这次起义也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4、保路风潮:保路运动:1911年5月,为反对清朝廷"铁路国有"政策,湖南最早发起保路运动,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
到9月份全省已有60多个县成立保路公会,数千万人卷入运动。
保路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斗志,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的法典。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的许多条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6、二次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於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这场革命很快就遭到挫败袁世凯集中兵力进攻江西和南京。
战争主要在这一带进行,故“二次革命”又称赣宁之役。
7、护国运动:1915年12月21、22日,蔡锷、唐继尧领导的反袁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8、护法运动: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护法运动归于失败。
第四章2个1、四行二局: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主要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国民党政府通过控制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央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不仅完全主宰了全国的金融业,而且直接操纵着全国的经济。
2、北洋军阀:在清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
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1916年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
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第五章5个1、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
2、八七会议: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3、井冈山土地法: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湘赣边区苏区)进行革命斗争时,总结1927年冬到1928年冬土地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
土地法大纲以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为基本原则,改正了土地法的缺点,对重大政策原则问题,作了更妥善的规定。
对推动井冈山土地革命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4、赣南会议:即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
在会上,毛泽东抵制王明“左倾错误”的正确主张被指责为“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会议根据中央临时中央政治局的指示,设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取消红一方面总司令和政治局委员、总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名义,剥夺了毛泽东在中央根据地红军的领导权。
5、遵义会议: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第七章5个1、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整个事件过程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2、第二条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专制同时和疯狂掠夺,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为先到的人民民主运动迅速发展起来,主要包括一二一运动、抗暴于东、抢米风潮、二二八起义等,这样,在人民解放战争之外,形成了一条反抗国民党反动的又一条,即第二条战线。
3、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也称“中间道路”。
指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一部分民主人士曾经所持的政治主张。
他们幻想在国民党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之外,另找所谓“第三条道路”。
实际上就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道路。
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没有正面出击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的中共历史上的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4、“五四指示”:随着抗日战争中减租减息的深入发展,农民迫切要求彻底消灭封建剥削,解决土地问题。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决定把抗战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把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并规定对一般富农、中小地主与大地主、豪绅、恶霸要区别对待,团结中农,保护民族工商业,随后各解放区逐步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激发了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使自卫战争的胜利获得了最重要的保证。
5、《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7月至9月,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招考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的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极或少地的农民。
这条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