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萃取

第五章 萃取


按照生成氢键的能力,可将溶剂分成四种类型。 N型溶剂:不能形成氢键 A型溶剂:只有电子受体的溶剂 B型溶剂:只有电子供体的溶剂

AB型溶剂:同时具备电子受体A—H和供体B的 溶剂,可缔合成多聚分子,因氢键的结合形成 不同,又可分成三类:AB(1)型、AB(2)型、 AB(3)型。
5.2.3 溶剂的极性
并逐渐向前一级移动。料液移动的方向和萃取剂
移动的方向相反,故称为逆流萃取。在逆流萃取 中,只在最后一级中加入萃取剂,故和错流萃取 相比,萃取剂之消耗量较少,因而萃取液平均浓 度较高。
多级逆流萃取

未被萃取的分率
E 1 n n 1 E 1
理论收率
特点: 收率高 溶剂的用量小,回收费用低 工业中大多数操作为逆流萃取。
5.2.7 操作流程

过程 —— 间歇、连续
多级错流

级数 —— 单级、多级
多级逆流
单级萃取
萃取剂 S
=

F 料液
萃 取 器
分 离 萃取相L 器
回 收 器
产物 萃余相R
V 对于稀溶液,两相互不相溶,有: L = VS

VR
=
VF
单级萃取
几个概念:
萃取因素E 、未被萃取的分率φ、理论收得率1-φ
取系统中。
主要有两类萃取剂:

有机磷类萃取剂 胺类萃取剂
5.2.6溶剂选择


较大K值、 值
溶剂与溶液的关系

毒性低(酯类物质)
5.2.6溶剂选择
①较大K值,值


K值升高,则溶剂用量降低
值升高,意味着杂质分离效果提高。
极性相似——>溶解度大 介电常数升高——>极性也提高
5.2.6溶剂选择
理论收率 1- n
1 n= ( E 1) n
1 ( E 1) n 1 1 n=1 n ( E 1) ( E 1) n
多级错流萃取
特:

收率高 溶剂用量大——>回收费用高
多级逆流萃取
多级逆流萃取

在多级逆流萃取中,在第一级中加入料液,并逐 渐向下一级移动,而在最后一级中加入萃取剂,
5.2.1 物质的溶解与相似相溶原理
溶剂化:也称溶剂含化,是指一定数目的溶剂分 子较多,因此结合在溶质质点上。若溶剂是水, 则称为水(合)化。 有溶剂化能力的溶剂称为溶剂化溶剂。 目前,还不能定量地解释溶解的规律,用得较多 的仍是相似相溶原理。 分子间,可以有两方面的相似: 分子结构相似:如分子的组成官能团,形态结 构等的相似。 能量(相互作用)相似:如相互作用力有极性 与非极性之分,两种物质如相互作用力相近则能 互溶。
②溶剂与溶液的关系
a.互溶度小
b.粘度小
c.有一定比重差,如果比重差太大,则混合不易,
如果比重差太小,则分离不易。 ③毒性低(酯类物质)
一个良好的溶剂应满足的条件
a. 萃取容量大 b. 选择性好,只萃取产物不萃取杂质 c. 与被萃取的液相互溶度小 d. 易回收与再生 e. 稳定性好,不易分解 f. 经济性好,价廉 g. 安全无毒
冷凝器
水+ 溶质
萃取器
热交换器 溶剂/溶质塔 汽提塔
分离器
蒸汽 溶剂
废水
废水 溶剂
液-液萃取过程图
5.1.5 浸取

用某种溶剂把有用物质从固体原料中提取 到溶液中的过程称为浸取或浸出。
5.2 溶剂萃取

5.2.1 物质的溶解与相似相溶原理 5.2.2 溶剂的互溶性规律 5.2.3 溶剂的极性 5.2.4 分配定律 5.2.5 影响萃取过程的因素 5.2.6 溶剂选择 5.2.7 操作流程
多级错流萃取
轻 相 入 重相入 轻相入
轻相出
轻相出
轻相出
重相出
多级错流萃取

经一级萃取后,未被萃取的分率φ 1为
1 φ1 E 1
经二级萃取后
1 φ2 2 ( E 1)
多级错流萃取

经n级萃取后,未被萃取的分率为 n
而VF=VR1=VR2=…=VRn
若VS1=VS2=…=VSn 则E1=E2=…=En

溶液萃取过程
分液漏斗
有机相 水相
5.2.1 物质的溶解与相似相溶原理

溶剂萃取是把目标物质从第一个液相中依靠更 强大的溶解力抽提到第二个液相中,如把水相 中的醋酸抽提到醋酸乙酯中,也就是说,萃取 是通过溶质在两个液相之间的竞争性溶解(分 配)而实现的。 为了便于理解,可假定溶解过程从纯物质和纯 溶剂开始,到形成均匀的分子混合物结束。
5.2.4 分配定律
K-分配系数
C 萃取相的浓度 C11 萃取相的浓度 K K C 萃余相的浓度 C22 萃余相的浓度
应用前提条件 (1) 稀溶液 (2) 溶质对溶剂互溶没有影响 (3) 必须是同一分子类型,不发生缔合或解离

5.2.4 分配定律
分离因素(β)

如果原来料液中除溶质A以外,还含有溶质B,则由 于A、B的分配系数不同,萃取相中A和B的相对含量 就不同于萃余相中A和B的相对含量。如A的分配系数 较B大,则萃取相中A的含量(浓度)较B多,这样A 和B就得到一定程度的分离。萃取剂对溶质A和B分离 能力的大小可用分离因素(β )来表征:
5.2 溶剂萃取

萃取过程
料液 } 稀释剂B
溶质A
萃取液S+A(B)
溶剂S
萃余液B+A(s)

萃取过程
Light phase 杂质
溶质
萃取剂
原溶剂
Heavy phase
溶剂萃取法

萃取过程
萃取剂 S
萃 取 器 分 离 萃取相L 器 回 收 器
F 料液
产物 萃余相R
单级萃取流程示意图
实验室液液萃取过程

5.2.1 物质的溶解与相似相溶原理
从热力学角度考虑,一个过程要能自动进行, 体系的自由能下降。 自由能的变化 焓变化、熵变化 即: ⊿G= ⊿H-T⊿s ⊿ H=⊿E+⊿(PV) 为简单起见,忽略熵的变化,并忽略压力和 体积变化(一般溶解过程压力和体积的变化很 小),这样,只要考虑体系能量的变化即可。
多级错流萃取

在此法中,料液经萃取后,萃余液再与新鲜萃取 剂接触,再进行萃取。上图表示三级错流萃取过 程,第一级的萃余液进入第二级作为料液,并加
入新鲜萃取剂进行萃取。

第二级的萃余液再作为第三级的料液,也同样用 新鲜萃取剂进行萃取。此法特点在于每级中都加 溶剂,故溶剂消耗量大,而得到的萃取剂平均浓 度较稀,但萃取较完全。

不适合萃取(适合离子交换)
5.1.3 特点
①选择性较好 ②操作条件温和(低温) ③能耗较少,设备简单 ④传质快—>生产能力较大 ⑤可达到较高的分离程度

5.1.4 工艺过程
①培养液预处理 ②混合与分离 ③产物回收与溶剂回收

5.1.4 工艺过程
溶质

溶液萃取过程
溶剂+ 溶质



溶剂萃取法广泛应用于抗生素、有机酸、维生素、 激素等发酵产物工业规模的提取上。 萃取过程 溶剂与水互不相溶 目标产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大 产物大部分被萃取至溶剂中

5.1.2 萃取方法的适应性

①非极性物质——最适合萃取(胞内产物) ②既溶于水也溶于有机溶剂的极性化合 物——尚可萃取(大多胞外) ③大多数极性化合物(酸碱性物质)——
①萃取因素E :溶质在两相中数量之比
K
Vs 溶质在萃取相中的数量 Vs C1 E = K 溶质在萃余相中的数量 VF C2 VF
C1 溶质在萃取相中的浓度 C2 溶质在萃余相中的浓度
单级萃取
未被萃取的溶质分率φ
= VF C2 VF C2 VS C1
1 C V =1 1 S 1 E C2 VF

青霉素的分配平衡
弱电解质在有机溶剂-水间的分配平衡

弱酸性电解质的解离平衡为
AH A H



弱碱性电解质的解离平衡为
BH B H


5.2.5 影响萃取过程的因素
由于产物所在的发酵液或水相中往往还存在与 产物性质相近的杂质,未完全利用的底物、无机盐、 供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其它营养成分等,必须考虑这 些物质对萃取过程的影响。如:
下进行。

影响分配系数:温度通过影响溶质的化学位
而影响其在两相中的分配。
5.2.5 影响萃取过程的因素
③盐析 无机盐类如:硫酸铵、氯化钠等。

一方面:可降低产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而使其
更易于转入有机溶剂相中。

另一方面:还能减小有机溶剂在水相中的溶解
度。
注意:加入的盐要适量,过量使杂质转入溶剂相,
考虑经济性,注意回收。
C1 A / C1B K A A C 2 A / C2 B K B B
弱电解质的分配定律
弱电解质的表观分配系数K、分配系数K0、 电离平衡常数Kp、溶液氢离子浓度[H+]之间的关 系: 对于弱酸性电解质 对于弱碱性电解质
K K0
H K H
p
K K0
Kp
Kp H
5.2.5 影响萃取过程的因素
④带溶剂

为提高分配系数K,常添加带溶剂。 带溶剂:是指这样一种物质,它们能和产物 形成复合物,使产物更易溶于有机溶剂相中, 该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又要容易分解。
5.2.5 影响萃取过程的因素
离子对/反应萃取

离子对/反应萃取就是使目标溶质与溶剂通过络 合反应,酸碱反应或离子交换反应生成可溶性 的复合的络合物,易从水相转移到有机溶剂/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