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序巍巍红山,从远古洪荒横陈而来,紫色云霞点亮人类文明的红烛。
浩浩沐沦,千回百折而奔腾东去,碧澄秀水激扬岁月澎湃的涛声。
第一章规划背景为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城带乡战略决策,切实贯彻自治区“开展城乡一体化规划工作”的指示精神,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村庄改造步伐,实现赤峰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尽快将赤峰市建设成为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
特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制定本规划。
一、区域大发展的要求。
赤峰作为京津塘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边缘城市,地处辽、冀、蒙三省区接壤地带,距北京、沈阳两大中心城市和锦州港、秦皇岛港均在500公里左右。
北部的区内大通道和集通铁路,直接联系自治区腹地。
京通、叶赤铁路以赤峰为中心,跨越六个旗县区,分别与东北、关内和辽宁沿海地区相连。
新机场的规划建设,也将增加多条航线,加强赤峰对外联系。
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区域枢纽作用,构成了赤峰市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同时,也对赤峰市的发展提出新要求,要求赤峰市加快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区域大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二、 建设首位城市,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赤峰市经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市重新焕发了生机。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一二三产业联动,赤峰市逐渐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实施以工业为主导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与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互联互动,扩充城镇规模,优化整合城镇资源。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赤峰市各级领导也深刻认识到,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必须发挥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通过城市领导乡村、支援乡村,乡村服务城市、支援城市,城带乡、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为建设首位城市打下良好基础。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对城乡一体化缺乏专题研究,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
随着赤峰市中心城区、平庄、元宝山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转型时期,城乡互补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加大,势必需要更多的发展空间,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将有16个城中村改为城市建设用地,20个城边村作为城市发展用地。
此外,《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对中心城区、平庄、元宝山的发展作了重新定位,需要城乡一体化规划保障其顺利完成。
·发展目标中心城区—内蒙古东部首位城市,集政治、文化、经济,以及北方地区的生态化、现代化的园林城市。
平庄—以煤炭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区,市域南部重要的商贸中心。
元宝山—以本地资源利用为主导、工矿景观旅游开发为主题的工矿型城区,是国家重点能源基地之一。
·发展方向中心城区—西移北扩、集中成片,规模发展。
平庄—向西发展,适当向南扩延,启动东部工业园区建设。
元宝山—向东发展。
四、赤峰市中心城市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关键时期。
赤峰拥有最早的人类发祥地—“红山”、是北京的后花园,环境容量大,自然资源丰富,保持了较好的生态系统。
但是,随着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心城区、平庄、元宝山等地区资源型产业过度发展,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目前,迫切需要进行生态保育,实现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实现产业转移与创新,保持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概述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城乡一体化涉及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各个方面,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科,其概念在理解上有不同的偏重。
社会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基本差别。
经济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规划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的系统安排。
生态、环境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二、规划范围界定本次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范围为赤峰市中心城区300平方公里、平庄城区和马蹄营子120平方公里和元宝山城区8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包括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规划面积为300平方公里。
三、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法》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4、《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05]36号5、《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 — 2010年)》,赤峰市人民政府编制6、《赤峰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赤峰市人民政府编制(1999年5月)7、《赤峰市“十一五”城镇发展规划》,赤峰市规划局编制(2006年1月)8、《赤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赤峰市土地管理局编制9、赤峰市经济统计年鉴(2004年)四、指导思想在赤峰市“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切实做好“六个坚持”,努力向“六个方向”转变。
一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升城镇化水平;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三是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四是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互动、区域互动,实现共同进步;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是坚持改革开放,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规划原则1、统一规划、加强政府领导、有序推进原则树立系统观念,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从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规划全市的发展,全面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
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财政承受能力,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利用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一体化工作的发展。
2、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在尊重市场作用的前提下强化政府的宏观规划与组织协调职能,使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起来。
各级政府要立足制度创新,加大改革力度,减少体制障碍,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尽快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支持系统。
3、城乡双向发展推进原则既要按照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充分发挥城市(镇)集聚、辐射作用;又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环境生态化和农民知识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城市(镇)与乡村之间的双向联动发展。
4、市、区联动发展推进原则强化市的宏观调控作用与充分发挥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积极实施市、区联动发展推进战略,努力构筑新型市、区关系,形成市、区整体推进发展格局。
市和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形成经验后向全市推广。
5、适度开发原则在主城区以外,除重点开发区域、生态保护区域外的其他区域,由于区位、交通、资源和现状条件的限制,经济开发价值相对较低,现阶段不宜大规模开发,应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经济,以城市、重点工业集中区为依托,走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发展道路,有条件的地区作为未来重点开发的后背区域。
六、规划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目标是:到2007年,各地成立相关机构,加强政府重视程度,城乡一体化工作步入轨道,一些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和推进体系。
到2010年,初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大部分指标实现接轨,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实现城乡一体化奋斗目标,最终达到城乡协调发展的“六个一体化。
”1、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进一步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各类规划的系统性、规范性、有用性和权威性,逐步建立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科学编制完善市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城镇体系、镇村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利规划等,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步伐,努力构筑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空间发展形态。
克服长期条块分割的影响,逐步改变地区之间生产力重复布局、产业结构与城镇职能雷同等不合理现象,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规划。
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规划布局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重大公共事业项目、重大社会发展项目,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
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加快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成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交通现代化和公交一体化的地区。
在交通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燃气、供热的城乡网络体系。
3、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推动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构筑城镇与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市场体系完善、政策制度一体、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4、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建立健全劳动就业一体化网络体系,全面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一是完善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市场、统一管理,完善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把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延伸到社区。
加快赤峰市人力资源中心市场和各区、镇(乡、街道)市场建设,构建劳动力资源、就业用工单位和市、区、镇(乡、街道)、社区四级信息网络,实现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信息的共享。
构筑城乡社会保障相衔接的框架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农村居民享受标准,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一是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协调发展。
二是建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三是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四是改革传统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和提高享受标准,缩小城乡低保享受标准差距,改善城乡贫困人口生活质量。
5、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三个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广电、信息等社会公共事业,加快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扩散和城乡融合步伐,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6、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以全面开展创建生态市、县(市、区)、镇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
七、规划期限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八、理论与技术方法1、根基性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根基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