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奈达翻译理论看李清照宋词的翻译

从奈达翻译理论看李清照宋词的翻译

从奈达翻译理论看李清照宋词的翻译作者简介:周婵婵(1990.3~),女,江苏丰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摘要:奈达翻译理论的研究对翻译界影响深远,本文即以此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不同英译作品的比较与评价赏析,阐明了其英译应当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从而尝试为唐诗宋词的英译指出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功能对等;读者反应;宋词;李清照;1.引言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瑰宝,形式灵活,表达准确细致,情感细腻,为大众所赞誉。

宋词可以划分为两个流派,婉约派(gentle and restrained school)和豪放派(heroic and unconstrained school)。

女词人李清照作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措辞优雅,充满了真情实感。

本文以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数个英译本进行分析。

在本文选取的这些著名译者的译本中,有的选词考究,注重原作韵律的体现;有的采取了自由体诗歌翻译,强调体现原作的精神;有的则将二者合二为一。

这些译本虽有不少错漏、添加甚至改写,但从总体来看所译内容和体裁,基本上忠于原作,能够实现译作和原作的功能对等,努力让译作读者的反应和原作读者反应相同。

2.奈达翻译理论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

据奈达所述,所谓“功能对等”是指“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翻译理论主要表现在其提出的“动态对等”、“读者反应”、“翻译即交际”、“语言表现力”、“翻译三性原则”等概念中。

新概念上通常对“功能对等”理论的认识误区在于,认为所谓的“功能对等”,意味着翻译时必须在语言形式上达到很大程度的意义一致性。

事实上,“功能对等”更多强调的是在文本内容及文体理解欣赏方面,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

3.李清照诗词的特点李清照词作存于《易安集》、《漱玉集》,其词流传至今的约有45首。

前期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她的少女生活和思想感情,后期作品主要是抒发感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李清照前期的词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截然不同。

国破家亡,政治动荡,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境遇,让她精神很痛苦,词作也充满了凄凉、低沉之感。

如《声声慢》一词中,无处不充斥着女词人身世飘零,孤独生活的凄凉。

除此之外,李清照的词中还多用口语,语言通用流畅,仿佛是信口说出,但细细品来,却有多层深意。

4.《声声慢》(寻寻觅觅)译本分析《声声慢》属于李清照后期作品,语言悲凉孤苦。

下面笔者将在奈达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探讨翻译过程中如何达到功能对等。

4.1《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原文及分析《声声慢》原文如下: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暧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盖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粹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善用叠字,叠字,就是相同的汉字重叠起来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一种加强感情或语气的表达手法。

运用得当,叠字能够让文学作品更加形象、更有韵律感、更有表现力。

在她所遗存的词中,有四分之一都使用了叠字的修辞手法,也都成功地将女词人的感情表现地淋漓尽致。

最为典型的就是《声声慢》一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开篇的叠字令无数词人倾倒,同时也难倒了不少翻译名家,比如林语堂、许渊冲、朱纯深等。

这几个叠字精准地刻画出了女诗人失去丈夫后孤苦伶仃的状态。

选取该段译文的八个译本如下:1.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许渊冲版本1)2.i seek but seek in vain,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i feel so sad,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许渊冲版本2)3,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林语堂)4.searching,seeking,endlessly.alone,lonely,moody,gloomy,i am,at this most unrestful moment(朱纯深)5.alas! ive wandered here and there,longing after something.yearning for something,aspiring to something.forever feeling lost,forever feeling sad,in this cold,dreary autumn.in this dreary,sad autumn,(黄宏荃)6.seekingseekingsearchingsearchingover and overlonely and forlornsighing;grievingsighingin the same round(kwock & mchugh)7.seeking,seeking,chilly and quiet.desolate,painful and miserable.(杨宪益)8.seek…seek,search…search;lone…lone,cold…cold:sad…sad,pain…pain,moan…moan.(柳无忌)在八个译本中,第八个体现出了原文一连用的七组叠词。

第3、6、7译本采用的是单独的不重复的词。

第1、2、5译本体现了韵律。

抛开这些译本能否完整地表达出原作这十四个字的内涵,单从形式上看,使用单个重复的词更能保持原作的特质。

特别是第八个译本(柳无忌译)生动地诠释了原作的内容和格式,包括省略号的使用,都很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引起译作读者产生共鸣,符合奈达所说的“读者反映论”。

一个好的译作就应该最大限度地传达原作的精神,不仅仅要在形式上和原文对等,更应该在内容及文体理解欣赏方面,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

在许渊冲两个版本中,他对“寻寻觅觅”的处理有很大不同,第一个版本译作“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第二个版本译作“i seek but seek in vain,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可见第二个版本的语气更强烈更有力,“seek in vain”但又“search and search again”更能让译作读者体会到女词人的凄苦,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

文学大家林语堂对这两句的英译没有选用重复的词,但他精心选用了一系列以“辅音d”开头的单词来体现原作的叠词的意境,又使用副词so加强语气。

林的英译本也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特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6译本译者是外国学者,此译文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格式,无停顿,用语简洁正符合中诗的特点,并且运用了首韵、尾韵等形式把整个情境编织在一起。

对c.h.kwock和vincent mchugh来说,翻译中国古典诗词,应尽量忠实于原文作者。

他们认为,“翻译应尽可能做到与原诗一字不差。

除了译者不作创造性发挥外,忠实的另一个涵义是,尽可能在译诗中运用中国古典诗歌的句法结构”。

而奈达翻译理论中动态对等翻译,奈达将其描述为“最切近自然的对等”。

动态对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

所谓最切近,主要是指在意义上的最切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

在动态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等。

而c.h.kwock和vincent mchugh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译作,相对于中国译者来说,更加注重和原作的形式对等,没有加入文中隐含的信息,比如人物(i),翻译略显平淡,寄希望于译作读者能从中体会原文的意境。

在动态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等。

《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低沉,但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5.结语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具有很高的诗歌艺术性和思想性,在女词人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宋词的英译,由于异国文化、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等因素,需尽可能有效地将原文本信息传递给读者,并保留原词的形式和韵味,实现两个文本的“等值”。

对宋词的翻译应以传达意境为主,翻译者应当考虑源语言的交际意图,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切近原文。

宋词的英译不同于其他的文学翻译,要求更高,规则更严,同时它又同其他文学翻译一样有规律可循,不能偏离一些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1] nida,eugene.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3] 李晶,《从许渊冲翻译美学视角看李清照词的英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4] 李玉凤,《简析宋词英译》[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5] 肖萌,《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9(5).[6] 谢真元,《宋词三百首鉴赏》(汉英对照)[m],p682[7]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8] 徐忠杰,《词百首英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1987[9] 杨宪益,戴乃迭.宋词[m].外文出版社,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