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0-9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2010-9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构成。文化传统 典型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定的内涵。不同的 国家和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 又反过来塑造了不同的教育。例如,各民族 都把本民族语言作为教育内容中必不可少的 部分,这充分反映了一个民族对其语言的固守 和钟爱。中国古代社会长期重农抑商、追求 仕途的文化传统,导致教育内容主要以社会 典章制度为主,很少有自然科学和生产知识。 英国一向崇尚人文精神,即使今天,古典人文课 程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人口素质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
女生只读到初中的现象,民办教师素质 问题等。
3.人口结构对教育发展速度的影响。老龄 化问题与老年教育。
(二)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1.教育可以影响人口数量 计算一下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婚期,
看看教育对计划生育的贡献。再看受过高等 教育者的生育观,对比山区的生育观,结论: 教育的确能控制人口数量。 (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教育除具 有控制人口数量的社会功能外,同时也具有 提高人口质量的功能。与控制人口数量的功 能相比较,教育在提高人口质量上的作用更 为直接和突出。优生、提高文化和品德素质。
而便不重视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结果必然导致社会发 展进程缓慢,英国就是这样的例子。
(2)文化观念影响着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任 何教育家的教育思思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下孕育起来的,是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反映。中国 近现代教育史上黄炎培的职业教育、陶行知的平 民教育思想是他们所处时代社会需要的反映。西 方教育史上夸美组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的“自 然教育”原则,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要求肯定人 性、削弱神性的社会潮流的反映。今天,我们主张 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文明 一起抓”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和平稳定 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对人的发展的一种理想规定。
文化传统影响着家庭教育导向。中国自古 便有读书求仕、望子成龙的文化传统,这 种习惯的思维定势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家 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很多孩子自幼在家 庭中所受的教育主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行 为导向。父母对孩子所进行的这些导向深 刻地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总体氛围对人的影 响和制约。换言之,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 须承袭既有的文化。文化影响着家长,家 长影响着孩子。
从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文化传统影响教 育角度来看 ,现代人类生态学 和 心 理 学 研究表明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客观外 界,它对人的复杂的心理气质和性格特点 的形成 ,应该说是有一定影响的。
大多数建在山林僻幽之处 ,最 初 的 目的 是为了 “避锋镝 ” ,同时优雅 、安静的 环境更有利于学者读书治学 ,寄情山水 自 然 ,进行情感陶冶。 “宁静以致远 ”成 为许多读书人的人生信条。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 力量。
3.学校教育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重要 策源地。
4.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第三章节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
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
格和教育结构。 (三)生产力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3.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育观念
文化观念指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 境中的人们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和 人本身比较一致的观点和信念。教育观 念是存在于人脑中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 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文化观念 对 人的教育观念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
பைடு நூலகம்
(1)文化观念制约和影响着人们对教育 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同是在工业化的历 史进程中,具有大工业意识的国家便十分 重视教育的发展;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对 其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日本、德 国就是如此。相反,传统、保守的社会则 把社会的发展归之于政治制度的作用,因
相关问题: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基本涵义(2):西方人的看法: 孔德认为:社会是一种由个人、家庭、城市、 民族和国家等构成的复合体。 涂尔干认为: 社会是个人身体之外的“行为”“思想”和 “感觉”,是一种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的同质 和异质的共同意识; 韦伯把社会看成是人们 有目的、有意义的社会行为的过程与结果;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社会看作是由现实生活 人聚集而成的人类聚合体。
3.教育可以完善人口结构吗?
教育改变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就业市场的 现状怎样?英语就业是否有“男尊女卑'问 题?
教育能加快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教育真的可以完善人员的职业结构。 教育真的可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教育致
贫、教育返贫、人大代表不鼓励农村娃上 大学怎么解释?
教和育地是理地在 环理一 境定 中环的 生境人产类、与社发会教展生、育活进的、行物的基质,因生本此产关它方带式系 有极浓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正如 《学会 生存 》 所指出的 “教育体系是每个民族的民族 意识 、文化与传统的最高表现 ,既然每个国家都 有它不同的语言 、地理 、文化和社会—— 职业 环境 ,没有一个国家与其它国家完全祖同 ,因而 世界教育的多样性就是必然的 。 ” 又如 《教 育哲学 》 中认为 “地理环境 ,不但对人类生存 和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 当然人类不是象动物那 样只能本能地适应环境 ,人类还能 自觉地改造环 境 ,而且对文化环境的发展也直接发生着影响。 如气候的寒热对儿童成熟早晚的影响 ,交通的便 利与否对文化发展快慢的影响 ”
4.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
文化传统影响着学校教育方法。在中国的传 统文化里,把读书和求教看成是获得知识、增长 才能的最佳途径。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 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对读书和 聆听先生教诲的具体写照。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到 教育上,学校便把教师的系统讲授看成是获得知 识的最佳途径,把读书视为获得真知的惟一源泉, 故而倡导“多教多得、少教少得、不教不得”。 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注入也成为学校教学的主 体形式。殊不知,人的知识的获得和才能的成长 有着多种来源和途径,殊不知,教学除讲授以外, 还有讨论、练习、参观、实践等多个途径,殊不 知,才能除知识以外,更离不开智力、技能、技巧、 思想美德、审美情趣、身体素质等等。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是继承、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的最佳 途径
2.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举战后日本和德国的崛起为例。 3.教育是创造科技成果的重要阵地 在“嫦娥”工程中,天津工业大学研制的高
性能纺织复合材料成为“嫦娥”一号卫星发 动机的支撑材料。重庆大学研制的火箭飞行 安全控制决策保障系统,成为“嫦娥”一号 的“私人医生”。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月 球车将应用到嫦娥二期工程当中。这样的例 子已经不胜枚举。
政治文化类型不同,教育目标也不同。中 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是官本位文化,故 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 才,行于民间的私学也主张“学而优则仕” 西方古代社会,最初是神本位,故主张教育 的目的是培养僧侣。文艺复兴之后,人本 位占据社会主导地位,故主张教育的目的 是发展人的个性。
2.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
中义的文化指与经济、政治有别的全部精 神生产的成果,教材指称的主要是中义范 畴。
狭义文化主要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 想道德、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社 会习俗及制度规章等的复合体。它一般由两个 方面构成。一是社会客观精神文化,它是人类 主观精神的外化、客观化,如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理论、文学艺术作品、科学技术知识、社 会法律条文等。二是社会主观精神文化,它是 一定文化共同体中的人类在其长期社会活动中 逐渐形成的文化倾向,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等。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 指一般意义上的狭义文化。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学生自学,说说自己的体会:
1.教育具有选择、保存、维持文化的 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创新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对教育发展规模的 影响。(小学、初中、高中哪一级更需 要英语毕业生?民办高校的生存前景怎 样?)
文化发展影响教育内容发展。这种影 响主要表现在选择范围、发展速度和
水平等方面。当文化发展水平很低、 文化积累很少时,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 就很小。反之,文化发展水平越高、
内容越丰富、发展速度越快时,教育
内容的选择广度和深度、课程的种类
和变革频率也随之增加。中国古代社
会的“四书”“五经”几千年不变。 然而进入当代社会之后,课程的内容含 量、种类和变革却处在加速发展之中。
二、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教育历来与文化紧密相联。文化是教育发 展的肥沃土壤和源泉,教育则又是文化丰富 和完善的重要手段。文化的概念有广义与 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 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它一般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价值 观、规范准则、意义与符号、物质文化。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社会文化类型不同,教育目标也不同。任何 社会的培养目标都是社会统治阶级人才利益的集 中体现,是统治阶级主观意志的产物。人的意志 和决断决定于人的需要和价值取向,所以,教育 目标中的主观成分越多,受文化的影响也就越大。 历史上,社会文化类型不同,教育目标便不相同。 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 型文化,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则强调教育的目的是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通过修己正 人,达到“明人伦”的目的。西方文化则是一种 知识型文化,故主张“知识就是力量”,注重通 过知识学习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
第一节 教育概述 回忆:一、教育的含义 (一)关于“教育”的界定 (二)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
论 1.上层建筑说 2.生产力说 3.多质说 4.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说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基本涵义(1):中国人的 看法: 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 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 群,彼不能群也”。 严复把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译成 《群学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