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计量经济学介绍
五、 空间计量模型——常系数回归模型
五、 空间计量模型——常系数回归模型
五、 空间计量模型——常系数回归模型
五、 空间计量模型——变系数回归模型
五、 空间计量模型——变系数回归模型
空间计量经济学介绍
一、 概念介绍 二、 产生和发展的理由 三、 空间交互作用 四、 空间加权矩阵
济学(spatial econometrics ) 由荷兰经济学家Jean Paelinck在1974年提出, 后经 Anselin 等人发展,最终形成了学科框架 体系。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基于对地理学思想的吸 收,并运用运筹学、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学等知 识来处理空间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研究区域 之间经济行为在空间上交互作用的一门综合学 科。
三、 空间交互作用—空间依赖性
度量和检验空间依赖性的方法:
全域空间相关性检验(有Moran’s Ⅰ、Geary’s C 、 Global G , 主要用于检验变量是否在整体上
存在空间依赖性,但不能检验不同区域间依赖 性的强弱) 区域空间自相关检验 ( 只要有 LISA、 G 统计 、 Moran散点图,用于检验区域间空间相关性的检 验) CSD检验(用于检验不同区域间的空间依赖性, 并不仅限于相邻区域的相关性,这是一种对拟 合残差的检验)
三、 空间交互作用—空间依赖性
三、 空间交互作用—空间依赖性
三、 空间交互作用—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指地理空间上的区域缺乏均质 性,存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中心(核心)和 外围(边缘)地区等经济地理结构,从而导致经 济社会发展和创新行为存在较大的空间上的差异 性。空间异质性反映了经济实践中的空间观测单 元之间经济行为关系的一种不稳定性。 在传统计量经济学中,空间差异性可以通过引 入虚拟变量或是有关变化参数、随机系数和结构 不稳定的方法来处理。但是当空间异质性与空间 相关性同时存在时需要用特定的空间计量方法来 解决。
三、 空间交互作用
地区之间的经济地理行为之间一般都存在 一定程度的空间交互作用,即空间效应,包 括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 现实经济基于地理空间数据的研究中,对 空间效应普遍忽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空间经济计量分析的核心就是认识与地理位 置相关的数据间的空间依赖、空间关联或空 间自相关。
三、 空间交互作用—空间依赖性
然而,空间计量分析并没有抛弃所有经典 的计量分析技术,而是对这些技术加以修改以 使它们能够适用于空间数据的计量分析。
空间计量经济学主要应用于空间效应的设 定、模型的估计、检验以及预测等,广泛应用 于区域科学、地理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发展 经济学等领域。如研究区域经济、土地使用、 房屋价值、人均收入、环境状况等
空间依赖性也叫空间自相关性,是指在样 本观测中,位于位置 i 的观测值和 j 位置的观 测值具有相关关系 ( 其中 j i ) ,呈现某种非 随机的空间模式,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yi f ( y j ),
j 1, , n ,
j i
空间依赖性并不意味着否定空间各单位的 独立性,并且空间相关性的强度和模式由绝 对位置或相对位置 ( 布局、距离 ) 决定,通常 我们假定距离较近的观测之间的空间相关程 度比距离较远的程度高。
五、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空间计量模型目前已经发展成一个复杂多样 的模型体系。根据截面数据是否存在异质性, 我们可以把空间计量模型分为两大类:
空间常系数回归模型,包括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 误差模型
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主要包括空间扩散模型与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数据类型,把空间计 量模型分为截面数据模型和时空数据模型。
四、 空间加权矩阵
空间加权矩阵就是对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量 化表示,通过空间加权矩阵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数字来 表示复杂的空间地理位置关系。
空间加权矩阵是一个对称矩阵其对角线元素一般 为零,其权数的设定一直存在很大争议,目前为止主 要确定规则一般有两种:第一,地理位置规则,用 1 和 0 分别表示空间各个单位间的相邻和不相邻,最后 对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便得到空间加权矩阵;第二, 经济距离规则,其主要思想是根据两个地区间的某一 个或若干经济变量,如人均收入、对外贸易额等经济 指标来表示彼此间的距离,再通过距离衰退定理确定 衰退函数得到权数,如:权数=1/距离。
二、产生和发展的理由
空间数据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存 在着某种空间联系和关联性,但是经典的 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样本 独立假设。由于空间依赖性的存在打破了 大多数经典计量分析方法中样本独立的基 本假设,因此无法直接用经典计量分析方 法揭示与地理位置相关的空间数据关联和 依赖性。
二、产生和发展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