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完稿

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完稿


10.拔出腰穿针,干纱布覆盖穿刺点。 11.嘱患者去枕平卧 4—6 小时、多饮水预防腰穿后头痛。 六、操作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先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 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 2.穿刺时患者如出现呼吸、脉搏、面色异常等情况时,立即停止操作,并作相应处理。 3.鞘内给药时,应先放出等量脑脊液,然后再等量置换药液注入。 七、并发症 1.腰穿后头痛:是最常见的腰穿并发症,见于腰穿后 24 小时。患者卧位时头痛消失,坐 位时头痛加剧。多为枕部跳痛,可持续一周。病因可能是穿刺点渗出或脑组织牵拉、移位。 腰穿后嘱患者平卧 6 小时、多饮水、尽量用细的腰穿针、腰穿针的针尖斜面与患者身体长轴 平行有助于预防腰穿后头痛。 注意: 腰穿后头痛是最常见的腰穿并发症。 2.马尾及脊髓圆锥损伤:少见。腰穿中如果突然出现感觉异常(如下肢麻木或疼痛) 应立即停止腰穿。 3.小脑或延髓下疝:腰穿中或腰穿后发生脑疝非常少见,多见于高颅压患者,及早发现 则可以治疗。 4.脑膜炎。 5.蛛网膜下腔或硬膜下腔出血,见于正在接受抗凝治疗或存在凝血障碍的患者,可导致 瘫痪。 八、相关知识 腰穿的目的是从蛛网膜下腔获取脑脊液,即从腰池获取液体。腰池指从脊髓圆锥至硬脊膜 下端的脑脊液。腰池被蛛网膜及其外的硬脊膜包绕。腰池内有终丝及马尾神经根。 成人脊髓多终止于 Li-L2 椎间隙水平,儿童脊髓多终止于 L2—L3 椎间隙。腰穿最常用的 穿刺点是 L3—L4 椎间隙。双侧髂嵴上缘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为 L3—L4 椎间隙。自 L3-L4 椎间隙进针,腰穿针依次穿过下列结构:皮肤、脊上韧带、脊间韧带、黄韧 带、硬膜外腔、硬脊膜、硬膜下间隙、蛛网膜、蛛网膜下腔。 压腹和压颈试验(queckenstedt test): 压腹试验:腰椎穿刺时,检查者以拳头用力压迫患者腹部,持续 20 秒。脑脊液在测压 管中迅速上升,解除压迫后,脑脊液在测压管中迅速下降至原水平,说明腰穿针在穿刺处的 蛛网膜下腔。如果压腹试验脑脊液在测压管中液平不上升或十分缓慢上升,说明腰穿针不在 蛛网膜下腔。 注意:脊髓病中疑有椎管阻塞时可用压颈试验。 步骤: 1.腰椎穿刺成功后,用一血压计气囊缠于患者颈部,接上血压表。 2.先作压腹试验,证明腰穿针在脊髓蛛网膜下腔内。 3.由助手将血压计气囊内压力升至 20mmHg 并维持之。术者从加压起每 5 秒钟报脑脊 液水柱高度数一次,由助手记录,共报 30 秒。然后由助手将气囊气体放掉,在放气时,仍 每 5 秒报水柱高度数一次并记录之。按同样方法,分别将气囊压力升到 40mmHg 及 60mmHg, 重复上述步骤取得 3 组压力变化读数。 压力分析: 椎管通畅时,每次压颈后脑脊液迅速上升,去除颈部压力后脑脊液迅速下降至原来水平的 水柱高度。 椎管部分阻塞时,压颈后脑脊液上升缓慢,水柱高度较低,放压后脑脊液下降缓慢,并
1)症状上注意:有无气促、胸痛、头晕、心悸、咳嗽泡沫痰。 2)体征上注意:有无面色苍白、呼吸音减弱、血压下降。 3)必要时可行胸部 X 线检查以评价胸腔残余积液量和除外气胸。 9。标本处理 记录标本量与性质,将标本分类并标记,然后根据临床需要,进行相应检查。如:常规、 生化、酶学、细菌学及细胞病理学等。 六、并发症及处理 1.胸膜反应:穿刺中出现头晕、气促、心悸、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停止操作,平卧, 皮下注射 0.1%肾上腺素 0.3—0.5ml。 2.气胸:可由以下原因引起:穿刺过深,伤及肺;抽液体过程中患者咳嗽,使肺膨胀, 被穿刺针刺伤;在更换注射器或拔除穿刺针时气体漏入胸腔。少量气胸观察即可,大量需要 放置闭式引流管。但如患者是机械通气,气胸可能会继续发展,甚至成为张力性气胸,应注 意观察,必要时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避免气胸应注意: 1.进针不可过深过快; 2.避免患者剧烈咳嗽; 3.更换注射器时防止漏气; 4.拔针时要患者呼气末屏气。 3.复张性肺水肿:胸腔积液引流速度不能过快,每次引流的液体量应小于 1000~1500ml。 如果引流量太大,会导致受压肺泡快速复张后引起复张性肺水肿,表现为气促,咳泡沫痰。 治疗以限制入量,利尿为主。 4.腹腔脏器损伤:穿刺部位选择过低,有损伤腹腔脏器的危‘险,故尽量避免在肩胛 下角线第 9 肋间和腋后线第 8 肋间以下进行穿刺。 5.血胸:一般情况下穿刺过程中损伤肺、肋间血管多数可以自行止血,不需要特殊处 理。但偶有损伤膈肌血管,或较大血管,凝血功能差的患者,引起活动性出血,出现低血压、 出血性休克,需要输血、输液、闭式引流,甚至开胸探查止血。 6.其他并发症包括:咳嗽、疼痛、局部皮肤红肿感染,对症处理即可。 七、相关知识 1.套管针穿刺,引流袋引流液体:本文前部分介绍的是传统的胸穿方法。目前,也有 文献介绍利用套管针、引流管等工具,完成胸腔穿刺并抽取液体,有其一定的优势。该方法 主要是:三通装置一端连接 50ml 注射器,一端连接套管针,一端连接引流管接引流袋。首 先使注射器与套管针相通,保持负压状态穿刺进入胸腔,有液体吸出后停止进针,拔除针芯, 手指堵住套管开口,并迅速将三通与此套管口再相连接。注射器吸出 50ml 液体送检。转动 三通开关,使套管针与引流导管相通,将引流袋放低,利用重力及虹吸作用将胸腔积液缓慢 放出。此方法优点在于利用三通开关装置,重力作用和虹吸原理,自动将液体放出,减少传 统抽取胸,腔积液时反复连接注射器的操作,减少气胸发生可能;此外,套管针尖端圆钝, 不宜划伤肺组织,减少穿刺损伤肺部、引起气胸的可能(图 1-1)。 2.知识要点:肋间局部解剖:肋间神经、血管位于肋骨下缘,因此穿刺时应沿肋骨上 缘,垂直于皮肤进针,可以避免损伤肋间神经(图 1-3)。
第一章
胸腔穿刺(液体)Thoracentesis
一、目的 1.诊断作用:少量抽取胸腔内液体标本,做检测,以明确胸腔积液原因。 2.治疗作用:抽出胸腔内液体,促进肺复张,达到治疗作用。 二、适应证 1.胸腔积液需要明确诊断。 2.大量胸腔积液产生呼吸困难等压迫症状,需要抽出液体缓解症状。 三、禁忌证 对有凝血功能障碍或重症血小板减少者应慎用,必要时可补充一定量的凝血因子或血小 板,使血液的出凝血功能得到部分纠 正后,再行胸腔穿刺。 、 四、操作前准备 1.患者准备 1)测量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体力状况评价。 2)向患者解释胸穿的目的,操作过程,可能的风险。 3)告知需要配合的事项(操作过程中避免剧烈咳嗽,保持体位,如有头晕、心悸、气促 等不适及时报告)。 4)签署知情同意书。 注意:术前沟通、确认知情同意很重要。 2)其他:注射器(2ml 或 5ml 的 1 个,20ml 或 50ml 的 1 个),-500ml 标本容器 2 个,胶 布 1 卷,lOOOml 量筒或量杯 1 个;有靠背的座椅 1 个;抢救车 1 个;无菌手套 2 副。 3.操作者准备 1)需要 2 个人操作。 注意:医护配合,2 人操作。 2)操作者洗手,准备帽子、口罩;助手协助患者体位摆放,观察穿刺过程中患者情况等。 3)了解患者病情、穿刺目的、胸片情况。 4)掌握胸腔穿刺操作相关知识,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 五、操作步骤 1.体位 1)常规取直立坐位,上身略前倾,必要时双前臂合抱或将前胸靠在床头桌上,以使肋间 隙能够充分暴露(图,1-1)。
பைடு நூலகம்
1.体位:患者侧卧,靠近床沿,头向前胸部屈曲,双手抱膝,使其紧贴腹部,这种体 位使脊柱尽量后突以增宽脊椎间隙(图 2-1)。对于肥胖、关节炎或脊柱侧弯的患者也可取 坐位腰穿。
2.确定穿刺点:一般以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交汇处为穿刺点(相当于 L3-L4 椎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穿刺。
2)穿刺: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执穿刺针,沿麻醉区域所在肋间的肋骨上缘,垂直于 皮肤,缓缓刺入,参考麻醉时记录的进针深度,见有积液流出,停止穿刺,如无液体流出, 则改变穿刺角度、深度再穿,直到有液体流出为止(图 1-2)。
6.抽液 ‘ 1)用血管钳近贴皮肤固定穿刺针,将乳胶管连接 50ml 注射器,松开夹闭乳胶管的血管 钳,负压回抽注射器。第一次抽得的液体应先留取标本,分别装入各个标本小瓶内。 2)在每次注射器吸满,需排空时,助手需先用止血钳夹闭乳胶管,摘下注射器,排空注 射器,再连接上乳胶管,打开止血钳,循环操作,抽吸液体,注意各个连接点要连接紧密, 防止漏气产生气胸。 3)如果是诊断性穿刺,则穿刺抽得 20~50ml 液体,分别装入各个标本小瓶内,即完成 操作。如果是治疗性穿刺,则需进一步抽出胸腔内积液,但胸腔积液引流速度不能过快,每 次引流的液体总量应小于 lOOOml。 4)如有条件,也可以利用套管针穿刺,引流袋引流液体(图 1-1)。 操作中患者咳嗽 1.提示胸腔积液排放到一定程度,肺已开始复张。 2 咳嗽可能会引起穿刺针刺伤肺,进而引起气胸。 7.拔针 1)在呼气末屏住气,拔除穿刺针。 2)局部消毒,压迫片刻,无菌辅料覆盖,胶布固定。 3)嘱患者平卧休息。 8.穿刺后的观察
注意:一般以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交汇处为穿刺点。 3.打开腰穿包,戴上无菌手套,用碘伏消毒穿刺区,覆盖数个椎间隙,盖洞巾。 4.于 L3—L4 椎间隙皮下注射利多卡因,产生皮丘:然后麻醉深部结构。 注意:麻醉也可用普鲁卡因,普鲁卡因需皮试。 5.检查腰穿针有无缺陷。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腰穿针,垂直背部刺入皮丘, 缓慢推进,腰穿针尾端向患者足侧偏斜 30°-45° 6.缓慢进针至蛛网膜下腔。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脊膜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没有 经验的术者可反复拔出针芯看是否有脑脊液流出。记住每次推进时先将针芯插入,拔针时可 以不必插入针芯。穿刺时腰穿针的针尖斜面应平行于患者身体长轴,以避免损伤硬脊膜纤维, 这样可以减少腰穿后头痛。 注意: 穿刺时腰穿针的针头斜面应平行于患者长轴,以避免损伤硬脊膜纤维,减少腰穿 后头痛。 7.如果没有脑脊液流出,可轻轻旋转腰穿针。如仍无脑脊液流出,可注射 Iml 空气, 但不要注射盐水或蒸馏水。 8.脑脊液流出后,接上测压管检测压力。正常初压为 70—180mmH20(侧卧位),压力 增高见于患者紧张、蛛网膜出血、感染、占位性病变。压力减低见于脑脊液循环受阻或腰穿 针针头仅部分在蛛网膜下腔。 注意:正常侧卧位脑脊液初压为 70-180mmH20。 9.取脑脊液 2—5ml 送化验,顺序如下: 第一管进行细菌学检验:革兰氏染色,真菌染色及真菌培养; 第二管化验糖及蛋白,如怀疑多发性硬化,可化验寡克隆曲带及髓鞘碱性蛋白; 第三管进行细胞计数及分类; 第四管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特异性化验:如怀疑神经梅毒应检测 VDRL;如怀疑结核性脑膜炎 或单纯疱疹脑炎应进行 PCR 检测;如怀疑隐球菌感染,应进行墨汁染色。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