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宁腿综合征
发病机制
• 5、下肢局部循环障碍 (1)对RLS患者进行腓肠肌活检,发现67.6%的患者有 血管炎性改变,内皮细胞肿胀或内膜增厚,甚至血管闭塞
坏死,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肌束间结缔组织增生。
(2)体外反搏增强法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对RLS有效。 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可能是导致RLS感觉症状的原因。
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严重程度分级
治疗
• 一般性治疗 避免睡前服用咖啡、酒精和难消化食物,睡眠要规律, 减少夜晚活动。按摩、热水或冷水浴可减轻症状。下肢肌 肉电刺激可改善睡眠质量。 • 症状性RLS病因治疗 如血清铁蛋白<50.2g/L或铁饱和度<16%可诊断铁缺乏, 给予硫酸亚铁和维生素c 口服,直到血清铁蛋白升至 50.2g/L或铁饱和度>20%时停止补铁。补充VB12和叶酸治 疗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诊断标准
• 3相关的临床特点 (1)自然临床过程:本病的临床过程变化较大。发病年龄 <50岁,起病常较隐匿。50岁后起病,症状常较突然且严 重。一些患者病程为间断性,可自发缓解。 (2)睡眠障碍:RLS睡眠障碍发病率较高,制定治疗方案 时需特殊考虑,常为就诊主要原因。 (3)医学评价/体格检查通常正常,对诊断无帮助,除非 RLS合并其他疾病或继发性RLS。应特别检查铁的情况, 因为铁储备减少(血清铁蛋白<50ug/L)是可处理的重要 潜在危险因素。还应检查是否存在周围神经病和神经根病, 这些疾病可能与RLS有关,尽管还不确定,可能需要不同 治疗。临床疑似病例行多导睡眠图和暗示性制动试验。
流行病学
• 1、欧洲和北美采用国际不宁腿综合征研究组的诊断标准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一般人群RLS患病率为7.2~11.5%。 日本采用自制问卷方式调查,患病率5%。我国尚无RLS 患病率资料。 • 2、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老年常见,患病率随年龄增高 趋势,严重病例多见于老年人,男女患者比例约1:2。 该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神经系 统的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或者阿尔茨海默病。 • 3、不宁腿综合征在临床中认识不足,被长期漏诊、误诊, 被归因为失眠、应激、肌肉痛性痉挛、关节炎及老年心理 障碍等原因。
不宁腿综合征
当这些人躺在床上准备睡眠的时候,上下肢的肌腱跳跃 抽动,肢体的每一部分都不安的抖动,就像他们处在巨大的 痛苦之中一样。 Thomas Willis,The London Practice of Physick(1685)
yangtang2000@
病例分析
• 49床,女,61岁,因眩晕和头痛入院,同时描述四肢无力 10余天,伴双侧膝关节难以描述性质的阵发性类似“酸胀” 感,休息时和夜间明显,间断出现小腿和踝关节“抽筋” 感,患者描述“不知道把双腿放在哪儿好”。在活动或捶 打下肢后减轻,夜间多次发作,夜间睡眠严重受到影响。 骨科、内科和神经科查体无异常。常规实验室检查正常。 • 初步诊断:不宁腿综合征? • 予以左旋多巴+苄丝肼62.5mg bid,结合口服补铁和叶酸 口服。当晚患者下肢异常感觉和睡眠明显改善。2日后考 虑为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继续左旋多巴+苄丝肼62.5mg qn(睡前1h)结合口服补铁。患者病情明显改善后出院。
诊断标准
• 2、支持性临床特点(协助诊断疑似病例) (1)家族史:RLS患者一级亲属患病率是正常人群的3~5 倍。 (2)多巴胺能治疗有效:应用与帕金森病治疗剂量相比 极小量的左旋多巴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RLS,几乎所 有患者在早期有效。
(3)周期性肢动:至少85%的RLS患者出现睡眠中周期性 肢动,但周期性肢动也经常见于其他疾病和老年人。
相关检查
•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偶可发现糖尿病性或尿毒症性周围 神经病变等。 • 此病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可明确继发性RLS病因。血常 规、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可了解是否 存在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肌酐可了解是否存 在肾功衰竭;甲状腺功能检查了解是否甲状腺功能异常 • 多导睡眠图:可记录反映睡眠中下肢异常运动的肌电位变 化,并可能出现睡眠潜伏期延长、夜间觉醒次数增多和睡 眠率下降等特征。 • 暗示性制动试验:要求患者清醒睁眼在倾斜45度的床上双 腿伸直。RLS患者1h内双侧胫前肌浅表肌电图可记录到醒 时周期性肢体运动,同时使用100mm水平直观模拟标尺 评价腿部不适感。
药物治疗
• 症状反跳治疗 复方左旋多巴缓释剂(息宁)可弥补这一缺陷,更适用于需 日间多次服药的重度不宁腿综合征患者。复方左旋多巴缓 释剂不能在入睡前达到有效峰值血药浓度,故夜间不能单 独应用,可与非缓释剂合用,效果更佳。如加用125mg息 宁控释片(卡左双多巴控释片)或加用COMT抑制剂(如恩他 卡朋200mg),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症状反跳。 • 症状加重治疗 约5O~85%的患者出现症状加重,表现为休息后更快发病, 服药后症状缓解时间缩短,症状波及手臂甚至躯干等。通 常患者症状越严重,服药剂量越大越易出现症状加重。 可减少左旋多巴剂量或换用其他药物。
治疗
• 原发性RLS分级治疗 RLS是一种常见的可治疗的慢性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并 非所有的患者均需要药物治疗,因此评价症状并量化其严 重程度非常重要。 轻度患者可根据需要在特殊场合用药(如航空旅行、观赏 歌剧等)。 中至重度患者需要规律用药。治疗方案个体化,根据患者 的主要症状、严重性和耐受性而不同。 经验提示严重的RLS一旦用药即需终生治疗,对严重的难 治性患者可考虑联合用药。
发病机制
• 3、脊髓上位神经中枢抑制功能障碍 (1)局灶性脊髓传递通路异常及脊髓异常病变可能使脊髓 上位神经元对脊髓发放抑制冲动的作用缺失,导致脊髓屈
肌反射敏感性增高,引起RLS或周期性肢体运动。
(2)皮质下功能活动异常(如间脑脊髓多巴胺通路多巴胺 减少)改变了正常运动传导通路的活动,使中枢神经系统 抑制冲动减少,下位神经元敏感性增高,从而引发了RLS。
发病机制
• 2、脊髓反射弧功能异常 (1)RLS本身并非运动障碍性疾病,而是由于双侧下肢 深部的不适感所导致的运动增多。从病理生理学方面推断, 其病变部位可能与脊髓反射弧功能异常有关。 (2)脊髓后角浅层D3受体参与感觉及感受伤害性刺激的 传递作用;中央部D3受体可能参与感觉和运动传导的整合。
(3)RLS患者存在脊髓D3受体功能减退。故可解释多巴胺 受体激动药尤其是与D3受体优先结合的激动药普拉克索疗 效显著。
发病机制
• 中枢神经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系统异常 (1)PET 技术发现RLS患者症状越严重,脑内内源性阿 片释放越多。
(2)服用外源性阿片类药物竞争内源性阿片与其受体结合,
可缓解患者的感觉异常症状。这种观点可以解释阿片类药 物对本病治疗有效,但不能解释该病的其他特点,因此推
测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可能在本病发病的某个环节起作用。
(3)抗精神病药物(酚噻嗪、锂剂、三环类)、多巴胺 受体阻滞剂、咖啡因等也可引起RLS。
发病机制
1、间脑一脊髓多巴胺(DA)神经元转运和储备铁异常。
2、脊髓反射弧功能异常。 3、脊髓上位神经中枢抑制功能障碍。 4、中枢神经阿片系统异常。
5、下肢局部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
• 1间脑一脊髓多巴胺(DA)神经元转运和储备铁异常 (1) RLS患者DA能神经元的损害不在黑质-纹状体系统, 而可能发于其他部位的DA能系统。 (2)间脑A11和第3脑室旁A14区域的DA能神经元的轴突 沿脊髓同侧下行,发出侧突与脊髓各级感受伤害性刺激的 感觉神经元及运动神经元相联系。上述多巴胺能神经元可 调节脊髓交感神经元及感受伤害性刺激的感觉神经元的活 动。 (3)RLS患者的间脑A11和第3脑室旁A14区域的DA能神 经元受累。
治疗
药物治疗
• 1、 DA 能药物 DA 能药物疗效可达7O ~8O% ,被公认为一线药物 。可 有效地治疗夜间不适症状,并改善特发性和尿毒症RLS患 者的主观和客观睡眠质量。 左旋多巴开始时睡前1~2小时服5O~100 mg,以后每隔 3~5天增加5O~100 mg,一般每日用100~500 mg即可有 效,必要时每日可用至1 000~1500 mg,现已少用。 复方左旋多巴(左旋多巴+卞丝肼、左旋多巴+卡比多巴), 12.5~50mg睡前1小时服用,以后逐渐调定剂量。 症状反跳:左旋多巴半衰期短,适用于轻度和间断发作的 患者。多导睡眠图监测显示其药效可维持4h,患者常于后 半夜因药效消失而觉醒,故须重复给药。因此约25%的服 用者晨间症状反跳。
下肢
异常感觉和强迫动作
睡眠中周期性腿动
睡眠障碍
临床表现
• 部位:发生于下肢的一种自发的、难以忍受的、痛苦的异 常感觉,以腓肠肌最常见,大腿、足部或上肢偶尔也可以 出现,通常为对称性。 • 异常感觉:下肢深部或骨头内撕裂、蠕动、刺痛、烧灼、 瘙痒感。持续数秒或1分钟,反复发生。患者往往形容“没 有一个舒适的地方可以放好双腿”。有一种急迫的强烈要 运动的感觉。 • 强迫性动作:患者被迫踢腿、活动关节或者按摩腿部,并 导致过度活动。休息时出现症状,活动可以部分或者完全 缓解症状。一夜数次发生,具有典型的昼夜规律,多出现 在晚上和上半夜,发作高峰在午夜与凌晨3点之间。 • 失眠是其必然的结果,对患者精神状态、认知功能及生活 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主要内容
• • • • • • • • 1、概述 2、流行病学 3、病因 4、发病机智 5、临床表现 6、相关检查 7、诊断标准 8、治疗
概述
• 1、1672 年,英国医生Thomas Willis 首次描述了不安腿 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 • 2、1945年,瑞典Ekbom报道了不宁腿综合征,该病又称 为Ekbom综合征。 • 3、临床表现:通常为夜间睡眠时,双下肢出现极度的不 适感,迫使患者不停地移动下肢或下地行走,导致患者严 重的睡眠障碍。该病虽然对生命没有危害,但却严重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