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宁腿综合征

不宁腿综合征

不宁腿综合征

一、什么是不宁腿综合征?

不宁腿综合症(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むずむず脚综合症)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症状与体征分离,安静状态下表现严重,活动后反而消失,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

以成年人发病为多。属于中医学中“痉病”的范畴。不宁腿综合征扰乱睡眠的问题已经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充分重视,在美国还成立了不宁腿综合征基金会,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和筹集资金进行临床科学研究。

二、不宁腿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常并发于胃部手术以后、尿毒症、酒精中毒、精神因素对发病具有一定重要性。特别是在构思、看电影、和戏剧时容易出现症状。有人认为本病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感染性疾病、维生素缺乏、糖尿病及各种贫血等可能为发病因素。有人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同一家族人群中可有数人发病。[2]有人提及使用苯噻嗪,突然停用巴比妥类药物可以诱发本病。有人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新陈代谢产物异常堆积在肌肉中引起。亦有报道与CAPD(腹膜透析)不充分或者局部血液循环运行障碍有关。

本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病因不明,儿童患者常有家族遗传史。继发性者多有神经系统疾病。

三、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症状 主要发生在下肢,尤其是小腿有一种难以表达的特殊不适感觉,迫使患者下肢不停地运动,双侧同时受累或者在一侧表现明显。安静时发作,夜晚或者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更为严重,有时仅仅持续数分钟,严重的则整夜不停,活动下肢可以使症状明显减轻,但患者在休息或入睡以后症状会明显加重,成为严重失眠的主要原因。

2体征 夜间安静睡眠时,从一侧下肢到另一侧下肢出现交替性的、周期性的肌肉活动亢进,可见下肢肌肉的交替性不适。

3物化检查 一般没有阳性结果发现,有时可有下肢发凉,或者中度贫血,血清铁降低。神经系统检查、肌肉电图、肌肉活组织检查均正常,可有患侧肢体的血管紧张度增高,血流量降低。多导睡眠图(PSG)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原发性RLS的诊断标准为:

⑴双腿不适(麻刺感、刺痛感、紧张、疼痛)伴有不可控制的机体运动。

⑵症状在休息时出现,主要在晚间,可以影响入睡;病情严重随时变化(如每周、每月不同),可以累及上肢。

⑶通过对肢体的某些手法操作(如揉搓、摇动、跺脚、走动)可使症状部分或者彻底缓解。

⑷无其他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鉴别诊断

⑴静坐不能症(akathisiaアカシジァ 坐位保持不能症) 多为长期使用抗精神疾病药物和安定类药物人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时即便少量使用也可以出现,患者常主诉自己焦虑不安,腿脚不能着地,严重的患者常反复站立,来回走动,症状表现夜间比白天明显。使用抗焦虑治疗有效。

⑵睡眠中周期性腿动(periodic leg movement in sleep) 在夜间睡眠中,出现周期性的两侧足部肌肉的不随意运动。常与不安腿综合症同时存在,两者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单独发病时不伴有感觉异常,睡眠中因下肢运动而导致觉醒,患者经常主诉有失眠。

⑶下肢疼痛足趾运动症(painful legs and moving toes) 下肢和足部疼痛,伴有不适感,足趾出现特征性的不随意运动,一侧肢体或者两侧肢体均可以出现,这种病人下肢可以出现异常性疼痛,常可以持续存在。下肢的不随意运动主要表现为足趾的伸曲和内外旋转、足关节的屈伸,与不安腿综合症疼痛的性质、特点不同。常见于跟痛症、腰痛、坐骨神经痛等脊髓和神经末梢疾病。

⑷肢端感觉异常(acroparesthesia,末梢足趾バレステジ- ) 夜间睡眠中手指和足指出现麻木,针刺般的疼痛,由于疼痛而经常觉醒。成年女性多见。好发于下肢的末端。

美国睡眠医学研究会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中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997年)

诊断标准:

1、患者主诉夜间腿部有不愉快的感觉或夜间入睡困难。

2、腓肠肌内有一种非常不愉快的身体感觉,常伴有腿部出现一时性疼痛和搔痒;

3、不舒服的感觉可以通过移动肢体得到缓解;

4、多导睡眠图显示睡眠时肢体有运动。

5、不能用内科和精神科障碍解释其症状。

6、可以有其他睡眠障碍存在。

最低诊断标准:1+2+3

严重程度标准:

轻度:偶尔周期性发作,轻微影响患者入睡,但不会引起明显的困扰。

中度:一周内发作不超过2次,可以冒险延迟入睡时间,中度干扰睡眠,轻微影响白天的功能。

重度:一周内发作超过3次,严重干扰夜间的睡眠,明显影响白天的功能。

病程标准:

急性期:2周以内。

亚急性期:超过2周,但在3个月以内。

慢性期:3个月以上。

五、不宁腿综合征治疗

1、一般治疗 临睡前用温水洗脚,或用艾叶水洗下肢。按摩局部肌肉。

2、对症治疗 如有贫血,则应纠正贫血。如在妊娠期发作,则分娩后症状可以消失。

3、药物治疗

⑴肌醇1g,每晚1次服用。

⑵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烟酸、山莨菪碱5mg治疗。每日1次。

⑶使用多巴胺能药物或多巴胺促效剂,如美多巴125-250mg,信尼麦125mg,每日1次。国内较少用。

⑷抗痉剂 如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均为0.1g,睡前一次服用。

⑸使用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2 50mg,轮流在委中、承山或者沿腓神经干的体表部位注射,每日患肢一穴1次,5天为一个疗程。

舒络宁腿配方颗粒

一、西医病因病理

病因尚不明,下列因素据认为与发病有关。

1.遗传因素 Ekbom(1960)认为RLS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在其报道的患者中43%亲属中有类似疾病,且有几个家系为显性遗传。

2.局部缺血学说 RLS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生,长期在寒冷环境中工作也会发病,经活动、按压、捶打局部肌肉或应用血管扩张剂后常可缓解症状。部分患者肢体血流图检查也显示血流量减低。根据上述事实,不少学者认为本病是由于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氧及代谢产物蓄积所致。

3.内分泌因素 RLS在妊娠妇女中也很常见。有人对486例新近分娩妇女做回顾性诊断,发现有11.3%患本病。Jolivet(1953)报道27%妊娠妇女有RLS表现。

4.代谢与营养障碍 重症RLS大多并发于糖尿病、尿毒症、乙醇中毒、癌肿、高胆固醇血症及血卟啉病等,因此有人认为可能为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末梢神经病。还认为与贫血和缺铁有关。在Ekbom(1966)报道的77例本病患者中,1/4血清铁低于正常值;Aspenstrom(1964)报道健康检查发现的80例缺铁患者中,42%有RLS;Behrman(1955)证实本病患者口服或注射铁剂后不适感觉有明显好转。

5.其他 下肢部分静脉血栓形成和曲张、部分胃切除、服用吩噻嗪类和巴比妥类药物、有焦虑或抑郁等精神因素等,据报道均与本病存在一些关系。

二、中医病因病机

在病机上,中医认为本病与肝关系密切,肝主筋藏血,若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养,可出现肢体酸麻等不适。

 气血不足 年老体弱,或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不能温煦四末,血运不畅而产生酸胀、麻木、灼热等异常感觉。

 肝肾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老年体亏,或久病失养,或房劳过度,导致肝肾亏虚,筋脉肌肉失养而产生酸、麻、胀、痛等异常感觉。

 瘀血阻络 年老体衰,或素体阳虚,或久病,或情志不遂,或跌打外伤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生瘀血,阻滞脉络而产生肢体深部的不适感觉。

 湿邪痹阻 素体虚弱,年高体衰,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或因居处潮湿,涉水冒雨等原因,寒湿内侵,寒邪凝滞收引,湿邪黏聚不化,致气血运行不畅;或因湿热行令、寒湿郁久化热等原因,人感此邪,阻遏经脉,筋脉肌肉失于濡养而产生酸楚不适等异常感觉。

发病年龄多在20岁以上,男女均可累及,但以女性为多,常反复发作,夜间或安静休息时为重,主要表现为:

1.下肢感觉异常 出现肢体不定部位蚁走感、虫爬感和游走不定的难以言状的不适,处于肌肉深层,有些病人诉在“骨头”内,这种感觉异常多限于下肢(膝和踝之间),主要在小腿区,有时把双足部和膝包括在内。一般为双侧对称性,左右交替出现者较为少见。上肢累及罕见,既使发生,程度比下肢轻得多。

2.腿动不安 由于双下肢一阵不适感仅几秒钟或1分钟即过,反复出现,工作忙时不发生,休息、下班、夜间甚为严重,故喜欢用走动来缓解不适,或不停地揉搓、捶打局部肌肉,除此之外,难以找到缓解不适的方法,躺在床上也翻来覆去移动下肢,严重者难以入睡。醒时、卧位或坐位休息情况下常发生小腿不自主的屈曲运动。

3.常伴有夜间肌阵挛 又称睡眠中周期性动作(periodic movements in sleep,PMS)为睡眠中重复性的下肢肌肉收缩,在6小时睡眠中至少可发生40次以上的腿动。

4.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脑电图、肌电图检查正常。

1.血液检查血常规:少数病人红细胞减少。

2.肢体血流图 可有血管紧张度增高和血流量减低的表现。

一、诊断要点

1.好发于老年人,有些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2.不安,休息时常走来走去,或不停地搓腿,躺在床上常翻来覆去或摇动身体

3.感觉异常,在休息时尤其清晨或夜间时大腿或小腿深部有爬行不适感,常为双侧受累,迫使患者要经常地活动其两腿。

4.睡眠中周期性腿动,为刻板地屈曲运动,6小时的睡眠中至少发生40次以上的腿动。

5.醒时的不自主腿动,在卧位或坐位休息时常发生下肢的不自主屈曲运动。

6.睡眠障碍,由于感觉异常和腿动常导致患者失眠。

7.夜间加重,尽管白天也可有感觉异常、腿动和不安症状,但有夜间明显加重的趋势。

8.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脑电图、肌电图检查正常。

(参:王希明,孙建田,刘坤.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诊断标准.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71)

二、常见证及其辨证要点

 气血不足 双下肢肌肉内的不适无可名状,或酸胀、麻木、困重乏力、似痛非痛,捶打后减轻,夜间更甚,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脉细。辨证要点:双下肢肌肉无可名状的不适,神疲,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细。

 肝肾亏虚 双下肢肌肉无可名状地不适,或酸胀、麻木、困重乏力、似痛非痛,腿动不安,烦躁失眠,口苦咽干,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辨证要点:双下肢肌肉难以名状的不适感,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

 瘀血阻络 双下肢肌肉无可名状地不适,或酸胀、麻木、困重乏力、疼痛明显,腿动不安,舌黯淡,脉沉涩。辨证要点:双下肢肌肉疼痛明显,舌黯淡,脉沉涩。

 寒湿痹阻 双下肢肌肉无可名状地不适,或酸、麻、胀、痛等,困重乏力,腿动不安,活动、揉搓局部肌肉可缓解,肢冷,疼痛明显,舌淡苔白,脉迟缓。辨证要点:双下肢肌肉困重疼痛,舌淡,苔白,脉迟缓。

 湿热下注 双下肢肌肉无可名状地不适,酸胀、灼热、困重乏力,腿动不安,活动后可减轻,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要点:双下肢肌肉无可名状地不适,灼热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不宁腿综合征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中医治疗本病主要采用辨证施治,治法有滋补肝肾、补益气血、活血化瘀、除湿通络,其中以补肝肾、益气血为主要治法。

而由于本病病因不明,西医尚无对因治疗措施,在缺铁和贫血患者用口服或注射铁剂有效,用一些西药可暂时控制症状。

(一)针灸疗法

王东雁根据“用针之通,调气以活血,调血以和气”的理论,取血海、承浆、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穴,针刺得气后,留针并接电针仪,间断波,每次30分钟,治疗30例。临床治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朱超英针刺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绝骨、下巨虚穴位,用提插补泻手法,每次留针1小时,治愈l例。

(二)穴位针挑加中药封闭治疗

陈培龙用该法治疗本病。①挡针挑疗法:取患肢的环跳、承扶、殷门、风市、委中、委阳、合阳、承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