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

部编人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诗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 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传达出诗人赏雪 时惊喜的心声。诗人虽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 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它以梨花 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 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句”。
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 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
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功绩。他“坐断东南”, 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
③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 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 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
①聚: 聚拢;包围。
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③,百姓苦; ②怒: 波涛汹涌。
亡,百姓苦。
[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 (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 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
③兴: 指政权的统 治稳固。
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 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一句,纵观千古成败, 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 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而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 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2.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 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 《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 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 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 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重点词语
峰峦如聚①,波涛如怒②,山河表里 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
作者在公元1203年六月被起用为绍 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 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 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 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 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 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 景下写成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
重点词语
楼。千古兴亡①多少事,悠悠②, 不尽长江滚滚流。
①兴亡:指国家兴衰,朝 代更替。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
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
光。然而,却沦陷金人之手。从 ②悠悠: 连绵不尽的样子。 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不知道,就像长江的滚滚东流,
永远也流不尽。
年少万兜鍪①,坐断②东南 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 刘③。生子当如孙仲谋。
③中军:主帅的营帐。
送回京的客人,伴奏助兴的有胡琴、琵
琶和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①红旗冻不翻。轮 重点词语
台东门送君去,去时②雪满天山路。
①掣:拉,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③。
[译文]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 纷飞,被冻僵的红旗,就是强劲的北风 也无法让它招展。在轮台的东门,我送 您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没了天山 上的道路。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 看不到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您马儿 走过的脚印。
②去时: 分别时。 ③马行处:马蹄印。
1.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1~10句为第一层,瀚海风雪图。
11~18句为第二层,雪中送客图。 2.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塞地区特有的奇异风光和西北风雪的 奇寒,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和雪 中送客的深挚友情。
重点词语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①。 ①零丁:孤苦无依的样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②照汗青③。
子。
[译文]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 ②丹心:红心,比喻忠
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心。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
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③汗青: 史册。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二是起兵抗元, 频繁战斗了四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23、诗词曲五首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 理解作者 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明确:满怀希望(喜)→希望落空(悲)→彻底绝望(泣)
2.“十五”“八十”是什么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夸张。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3.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 乡后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 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 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
“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一个“惶恐”“零丁”是指地名,后一个“惶 恐”“零丁”是写心情。 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
[译文] 院子里长满野谷,野生的 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 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 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 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 横洒落在征衣上。
重点词语
①旅:旅生,植物未经 播种而野生。
②葵:葵菜,嫩叶可 以吃。
③饴:送,赠送。
1.这首诗中老兵感情有着怎样的变化?
重点词语
辛苦遭逢起一经①,干戈②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③。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 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 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
①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 经书,通过科 举考试而被朝 廷起用做官。
②干戈:指抗元战争。
③萍:浮萍。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因此,尾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 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哪有不死的呢? 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 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 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 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1270—1329), 汉族,字希孟,号云庄,济 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 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 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 坡羊·潼关怀古》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壮丽客图
送别宴会 依依不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 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 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 山东济南)人,著名爱国词人。一生积极主 张抗金,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死。工于词, 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 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 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 退伍回到故乡。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 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 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却)看见 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 飞去。
重点词语
①道:在路上。
②冢:坟墓。
③累累:连续不断的 样子。
④窦: 洞穴。
中庭生旅①谷,井上生旅葵②。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③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②罗幕:帐幕,帐篷。 ③锦衾:丝绸的被子。
重点词语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①冷难着。
瀚海②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③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①铁衣:铁制的铠甲。
[译文]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 ②瀚海:沙漠。
拉开,他们的铁甲战衣也寒冷得无法披
戴。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
万里长空阴云暗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 动不动。军中主帅在营幕里设置酒席欢
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 的说法,此诗晋诗已谱入乐府, 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 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 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 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 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 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 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 会现实。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①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②累累③。” 兔从狗窦④入,雉从梁上飞。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吉 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 恭 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 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 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 冒险脱逃,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 以不屈被害。作品有《文山先生全 集》。
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 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 的零丁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 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 表明自己的心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