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煜与纳兰性德词之意境风格比较

李煜与纳兰性德词之意境风格比较

造物弄人,与人间独自惆怅——李煜与纳兰性德词之意境风格比较(2)摘要:一个是偏安一隅的没落国君,一个是身居华林的王公子弟。

李煜与纳兰性德跨越了七百年的时空,站在历史长河的两端,以他们那不朽的词篇相映成辉。

后世评论家多认为二者风格有相似之处,如梁启超认为:"纳兰小词,直追后主。

" 纳兰性德继承了李煜词"哀感顽艳"的词风以及多感慨、少修饰、大胆自然等特色;但也有形成了自己的读他风格。

本文就两人的意境和风格等方面,对李煜与纳兰性德的词作异同进行分析。

关键词:李煜词,纳兰性德词,意境,风格异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言"。

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空间,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怨的审美特征。

因此,词人在作品中所营造出的意境也是我们评价其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

李煜和纳兰性德这两位著名的词人在自己的文学创造实践中,分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或称词风。

在本文中,我会从风格和意境、词作表现形式等方面对这两位词人的作品展开更深层次的探讨。

一、同中有异的艺术风格李煜自幼"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工诗词、善书画、晓音律,是位多才多艺的才子,以他的性格、气质来说,更适合做一个放荡诗酒的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隐者逸士。

正因生活范围的狭窄与思想追求的纯净淡泊,使得李煜的词没有受到花间派浮靡词风的影响,他的词清而不浮、艳而不淫,形成一种清丽的风格。

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由于生活的巨变,李煜后期的词内容多追怀往事,悲伤阶下囚的不幸。

作品一洗过去红绿妩媚的气氛,变得凄切悲婉。

就艺术特色来看,李煜后期的词在表达自己的感情是采取了直抒胸臆的手法。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都是他成为阶下囚后,触景生情,尽情倾泻自己昔日生活的逝去及国破家亡之感的表现,情真思深。

他的抒情是善于概括、善于暗示,感染力强,造境生动,对于周围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因而构成了一种清新的风格。

李煜之词出语天然,其感人之处全在性情之真、感悟之深,原无从模拟,而纳兰性德词风却也哀感顽艳、清新隽永颇近后主。

王国维评价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荣华富贵。

然而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

于世无所芳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如此高逸旨趣与"未染汉人风气"相结合,缔造了纳兰性德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的高贵气质。

在他的词作中,体现的是成熟的贵族化倾向,进入到比较自然、纯粹、本质的境地,那种冲淡、平和、自然,正是对优越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超越。

"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卒读。

"纳兰性德词与后主词虽有同样"凄惋"的神韵,但他不以凄写凄,以愁写愁,而是从平实出来,淡语抒尽深情,却跌宕流连,往情感深处去。

与李煜词相比,正如顾贞观所评"婉丽凄凉,观其词,哀乐不知所主。

"另一处与后主不同的是,作为满人后裔,纳兰性德并不是一位只会感伤,吟风弄月的书生。

韩菼说他:"上马驰者,柘弓做霹雳声,无不中。

"虽然纳兰性德的豪放词为数不多,只占纳兰性德词的三分之一,但风神迥绝,深得个中三昧。

如他的《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蜡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怎不见一丝欢?"这样的作品即使是与辛弃疾、苏轼的豪放之作放在一起也毫不逊色。

纳兰性德的这种刚柔兼备的词风也正是他独特气质的反映。

纳兰性德本是骁勇善战的满人后裔,却十分羡慕汉文化;他文武双全、阅世很深,既有偎红倚翠的风流,也曾铁戈金马、驰骋边塞绝域;他既有颗多愁善感的诗人之心,同时又具有坚强果敢的个性。

在纳兰性德身上,流淌着柔婉和阳刚两种血液,体现在词作中别具风格。

因此,陈维崧认为纳兰性德词与李煜词风格虽相近,但纳兰性德词中富有豪放、青春气息,因此长于后主。

二、异中见同的意境意境是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主要侧重于作者的主观感受。

不同的创造个体在营造自己的诗意空间时定会融入自身特点的某些因素,因此,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的差异性是不言而喻的。

即使是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作品也不例外。

下面,我就着重选取两人的"梦境"来进行比较。

在读《饮水词》和李煜词时,我们会发现"梦"这个意象在在两个人的作品中大量出现。

纳兰性德348 首词中,"梦"字出现了120次,还有一些不带"梦"字的梦词。

南唐后主李煜流传至今的词作不过三十余首,而其中涉及到"梦"的竟达到了一半左右,这在极其喜欢写梦的中国古代文人中也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梦"既是词人内心世界的折射,又是他们笔下丰富的题材,更是各自展现艺术魅力的舞台。

所以,抓住这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和阐释,就等于是找到了一把开启两大词家之门的钥匙。

纳兰性德和李煜自觉不自觉的选择梦作为他们词作的主体意象,这与他们独特的身世和人生道路有密切关系。

综观二人词作之梦的母题意象的表现,大体有以下几种不同质的梦:烦恼悲伤、伤愁巨恨的怨梦,怀念家乡、追忆亲友的残梦,沉溺于饮食男女的春梦,趋向空寂、复归宁静的空无之梦。

示例如下:两位词人的"梦"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

不事雕饰,天籁自鸣,运笔如行云流水,毫不沾滞,任由真纯充沛的情思自然流露笔端。

经过分析,二人梦词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如下:第一,充分发挥想象,将虚幻的梦境与真实的情意融为一体。

第二,突出梦境的特点,强调人物活动。

第三,感情自然真率,纯任性灵。

第四,善用白描手法,形象性和艺术概括性强。

第五,语言单纯明净,不事雕琢。

李煜与纳兰性德以梦的意象为中心,建筑起他们词作的整体意象群。

由于梦意象的折射和观照,使他们的词作有了梦一样的意境。

而梦一样的意境又赋予他们词作梦一般的语言,不浅不露,明净含蓄,不生不涩。

而由这样的语言构建的意境中,隐约可见苍凉、旷远的深邃的宇宙情节与宏大开阔广袤的情怀。

仅从李煜的"梦"词中,我们不难看出"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而纳兰性德对李煜词风的继承并不断发展,后人对他的词作的评语:"北宋以来,一人而已","《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宋二主之遗"等就不足为奇了。

但细分析起来,二人的此类词作也不尽相同。

首先,在比例上,纳兰性德笔下写得最多的是残梦,李煜写得最多的是春梦和怨梦。

其次,在内容上,李煜的梦词主要涉及爱情、歌舞宴饮、思乡怀旧、岁月人生等内容。

而纳兰的梦词主要涉及了爱情、悼亡、思念情人、思乡、思友、塞外风光、抒怀吊古、羁旅凄凉等内容。

较之前者内容要丰富得多。

杜甫曾说:"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正是两个人的不顺利、不如意的人生成就了他们的梦词。

总括起来,他们的意境可以归结以下几个共同之处:首先,两位词人的词有似曾相识的共性之美李煜、纳兰性德两人词作所反映的便是这种人人感觉似曾相识的共性之美。

他们把自身的欢欣、愁怨或不安都真率地写进词中。

他们有足够的才力写人能感而不能言的心绪,概括了某些为绝大多数人能共同理解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使之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体验,令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都能从中受到触发和感染。

但就词的境界而言,李煜的境界更大、更为开阔,涵概了整个人生及宇宙。

他能跳出自己的一己哀愁,从而扩大到了读者群。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样的词作,亡国之人看了固然有所感慨,追忆往昔之人、客居他乡之人见了也会心有戚戚焉。

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人生愁恨何能免?"这样的句子更富有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更能打动任何类型的读者。

再次,两人的词都具有风神超逸的感伤之美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顾贞观云:"容若天资超逸,翛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清凄,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吹,先凄惋而后喜悦。

"以上所引可知,李煜词"神秀",纳兰性德词"天资超逸",都在说他们的词作风神超逸,李煜词"清怨",纳兰性德词"婉丽清凄"都是说他们的词具有感伤之美。

如"新月才堪照独愁,却又照梨花落。

"(《秋千索》)"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

" (《青衫湿遍》)浸染着沉重的生命叹喟与浓郁的感伤情调。

至于在他的词中还有一些常见的意象如"暮春"、"残秋"、"黄昏"、"落花"等,更是弥漫着一种无可排遣的感伤。

如"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浣溪沙》)结语:综上所述,两位词人词风在大同之下多有小异,李煜抒写了人类一些典型性的思想感情,李煜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且随时都有生命之虞,他的满腔"愁恨"不得不吐,又不可写的直率露骨,于是,他巧妙的把自己封建皇帝变为"阶下囚"的具体愁恨化为人类一种抽象的人类共同的普通的"愁"情,表达在特殊境遇下人类某种共同的情绪。

而纳兰性德的表现的主观情绪比较浓厚。

同时,纳兰性德的艺术风格较之李煜呈现出了一种以婉约为主的多元化形式。

这种风格的由繁到简也体现了词的发展。

参考文献:【1】《纳兰词与李煜词之比较》宋培德《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6 年12 月【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论纳兰性德词的风格特征》曾建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3 月【4】《纳兰词笺注》.张草纫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5】周笃文.婉约词[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