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三讲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三讲

第三讲 法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一、人性认知观念 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 三、领导行为模式
一、人性认知观念——趋利避害
韩非:“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 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 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 私。”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 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 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 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 况无父子之泽乎!” “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 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
第三讲结束 谢谢!

力者其国必削。”



“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

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陵弱,众不暴寡,耆老

得遂,幼孤得长,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

保,而无死亡系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

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去私 心行公义”,“以法治国”
(二)法律是道德规范之源
商鞅认为,如果“法令不明,其名不定”, 那么圣人也不免改变节操去做坏事。“所谓 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 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 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 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韩非:“人主使人虽有智能不得背法而专制, 虽有贤行不得逾功而无劳,虽有忠信不得释 法而不禁,此之谓明法。”
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去私 心行公义”,“以法治国”
(三)“去私心行公义”
《韩非子·难一》说:“夫仁义者,忧天 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 义。”又说:“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 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 在这个基础上,韩非提出了新的伦理规范。 《韩非子.忠孝》中说:“臣事君,子事 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 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去私 心行公义”,“以法治国”



国家利益 是仁义之 本
法律是道 德规范之 源
“去私心 行公义”
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去私 心行公义”,“以法治国”


商鞅:“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皆不以农战,而

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
三、领导行为模式——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第四,“不务德而务法”的人才管理观 在人才标准上坚持尚法不尚贤。法与贤相比, 法是第一位的。选拔人才,进贤固然必要,但进 贤的目的只是为了明法。 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坚持行公义去私心,任公而 不任私,使人才的选拔不受君主和贤者个人的主 观臆断和心血来潮的干扰,一断之于法,以保证 人才政策的准确性、连贯性和政治的稳定性。
三、领导行为模式——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第二,强化法令规章的管理力度 韩非“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 子多善,用严也。” “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 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三、领导行为模式——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第三,“因人情”,“反民性”的教育管理原则 教育必须顺应人的“趋利避害”本性,使赏罚建 立在民众觉得确实有利可图的驱策上。才称得上 “因人情”,从而获得得民心的效应。 但“因人情”并不是不加任何限制地放纵私利私 欲,而是要求民众首先要满足公利,努力去为国 家去耕去战,去吃苦去受难,才谈得上对私利的 满足。这就是“反民性”。
三、领导行为模式——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1 以普遍的社会法治教育来确保社会向法治方向发展
2 强化法令规章的管理力度 3 “因人情”,“反民性”的教育管理原则
4 “不务德而务法”的人才管理观
三、领导行为模式——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第一,以普遍的社会法治教育来确保社会向法治 方向发展,使人人都成为“尽力守法”、“循令 而从事”、“明法”、“行法”之人。 《管子》:“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 则举错而已。” 韩非:“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 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商鞅:“故圣人必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为天 下师,所以定名分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