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走月亮(第2课时)人教(部编版)2 走月亮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2 走月亮人教部编版《走月亮》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计划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下面主要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了解“反复”这一形式的表达效果。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②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内容,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月下景色的美丽。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体会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爱父母,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文美是本文给我们最主要的感受,因此把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哪儿美,怎么美”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把通过重点词语体会意境、品味语言、感悟情感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①读与想象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要教会学生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引领学生通过文字向画面,抓住词语理解文章。
解决教学重点。
②读与品味语言结合法;词语的理解仍是三年级教学的重点,文本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意。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语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学开始,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孩子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月光的照射下的乡村景色美丽极了,真是令人陶醉。
我和妈妈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果香在明亮的月光下散步,我和妈妈都去了哪些地方?小作者发现的这些美丽的景色,我们大家是否曾经留意过。
现在我们一定要用心来读课文,体会作者是用了多么美丽的语言写出了我们也许曾经有过的感受。
”2.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要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感受力,细微之处见精神,要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感情,用这种情愫的陶冶,让学生触景生情。
新课标倡导:“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要我们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
所以,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诵读为主线,抓住了几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1)布置学生自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要求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思考这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在读的过程中想象美丽的画面。
)(2)小组交流。
这样富有诗意的文章,学生不仅喜欢自己反复诵读,更愿意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与他人交流,小组交流中给每个孩子充分的时间,他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争论,在生生交流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3)汇报交流。
教师通过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语言美,蕴涵的真挚的亲情。
①“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卵石问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流着”一词两次使用,朗读时要强调。
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但正是这种语言,才将本无感情的自然之物附上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
“多少可爱”引导学生读出喜悦的心情。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一个“抱”字: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影在水中的月景,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得月亮、水塘和我们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②“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月光照在水面上,随波荡漾,月光闪闪;而照在果园里,果树上结满了果子,月影就成了一团团的了。
小作者和妈妈伴着月光走过许多的地方,除了从重叠用“走过”这个词感受到,还可以从文中的“……”看出来。
引导学生想象:“我”和妈妈还去了那些地方。
月光照在那儿又是什么样?(孩子会有很多奇异和美丽的想象。
这样的交流也是一种美的陶醉。
)③学习反复句“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三次。
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
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3.拓展延伸.说月夜。
语文教学重在体悟,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美的欣赏是不能缺少的。
我们教给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更要引导学会他们感悟。
感悟文美、景美、情美、人更美。
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也同样会感染我们,让学生深情地读:“多美的夜晚啊!”(2)读了课文,孩子们更进一步体会到乡村月夜的美丽,乡村月夜这是一种自然,宁静的美丽。
孩子们写几句广告语向朋友介绍乡村的月夜,有时间去欣赏月景。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祖先的摇篮》人教部编版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祖先的摇篮》+图书《村里的池塘》【课型】精读引领课【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7个生字,写好“祖、摘、掏”3个字。
2.积累“摘野果、掏鹊蛋、逗小松鼠、采野蔷薇”等含动词的短语。
3.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儿童诗。
能仿照诗歌中第2、3小节自编小诗。
【教学重点】积累“摘野果、掏鹊蛋、逗小松鼠、采野蔷薇”等短语。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仿照诗歌自编小诗。
【教学过程】一、读题识字读题解题,认读“祖”字。
(1)认读“祖”:引导学生发现“祖”是由“示字旁”+“且”组成,利用熟字“粗”换偏旁来识记。
说说学过的“示字旁”的字。
识字规律:“示字旁”的字大多与神仙、祖宗有关。
(2)了解“祖先”出示《三字经》“高曾祖,父而身”,说说印象中的祖先是什么人。
学生借助图画认识人类的远祖。
二、读文识字说说课文有几个小节,分组朗读课文。
1.了解“摇篮”,比较认识“蓝”和“篮”。
(1)出示:“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
”(2)说说在课文中“祖先的摇篮”指什么。
(3)区别“蓝”和“篮”:蓝的形旁是草,它原来是一种可以作颜料的草,因此,凡是跟这个字有关的词都是跟颜色有关的,比如:蓝色,蔚蓝,蓝天……篮的形旁是竹,古时主要用竹和木做各种器物,比如篮子就是以竹编成,后来篮状的东西或跟此相关的东西也用这个篮字,比如篮子、花篮、篮球(球篮是篮状的)。
(4)学词“一望无边”。
看图进行句式训练:一望无边的2.认读生字“浓”“忆”。
(1)出示短语“浓绿的树荫、美好的回忆”,正确认读。
提示:读出画面、读出意境,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2)说说如何记住“忆”?还可以组什么词?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并通过扩词巩固。
3.认读“蔷薇”。
出示图片,认读“蔷薇”。
提示:借助实物认读,并通过观察说话认识蔷薇这一植物。
4.认读“掏、逗、摘、逮”。
(1)读准字音。
(2)说说分别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要点:“熟字换偏旁”,如“掏”与“淘”;“熟字加偏旁”,如“逗”;“摘”和“逮”联系生活通过扩词识记:摘逮(3)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做很了多很多的事——认读短语“掏鹊蛋、摘野果、逗小松鼠、逮绿蝈蝈”。
4.积累“摘野果、掏鹊蛋、逗小松鼠、采野蔷薇”等短语。
(1)出示课后习题“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
摘野果、掏鹊蛋、挖野菜逗松鼠、捉蜻蜓、逮蝈蝈看夕阳、赏明月、数星星(2)读一读,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注意朗读:带有动词的短语重音放在动词的朗读上,动词后适度停顿,读出节奏。
(3)试着说一说这样的词语5.认读“啊”。
要点:“啊”在不同的位置,读音有变化。
出示:“这是多大的摇篮啊!”“啊!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你能读好这两句话吗?要点:第一句“啊”在句末,表示惊叹,读轻声。
第二句“啊”在句首,表示赞叹(音较长),读第四声。
三、观察比较,学写汉字学写“祖、摘、掏”。
(1)出示熟字:“粗、滴、淘”。
(2)辨析识记,并说说书写要领。
要点:左窄右宽。
四、想象画面,练习仿写1.读第2、3小节,指导读好两小节里的问句。
(1)出示第2、3小节,找出这两小节中的疑问句。
(指名读)(2)自由读读这些问句,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要点:这一连串的问句,是作者充满童趣的幻想,把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引向了遥远而神秘的远古时代。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句的语言美。
2.说一说。
我们的祖先还会在摇篮里做些什么呢?请用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说一说。
提示:出示祖先生活的模拟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
3.想象画面,练习仿写。
(1)仿照诗歌第2小节或第3小节说一说,祖先们还可能做些什么?(2)出示范例,学生填空: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可曾在,?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也在这里?提示:学生任选一个小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先说一说,再仿写。
(3)全班交流,师生共评。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1)指名男生读第1、4小节,女生读第2、3小节。
要点:第1、第4小节宜采用实声读,声音自然、响亮。
第2、3小节宜采用虚声读,声音轻柔,边读边想象。
(2)教师范读。
(3)学生评价。
提示:学生的评价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如问句的语调要上扬,“我想”中“想”字的读音要延长等。
4.全班齐读。
五、拓展阅读,想象画面练习仿写阅读《村里的池塘》1.出示牛宝军《村里的池塘》。
2.学生分组朗读,注意读好短语中的动词。
3.想象画面仿照其中一小节的格式续写《村里的池塘》。
村里的池塘是在【板书设计】祖先的摇篮原始森林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