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研究进展
·26·
医学研究杂志 2011 年 12 月 第 40 卷 第 12 期
·医学前沿·
性主要考虑 病 毒 与 宿 主 细 胞 受 体 的 结 合 能 力、感 染 性、毒力、传播性等病毒性状,而结构生物学通过精确 测定执行这些性状的病毒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其变 化,为理解病毒机制、抗病毒药物设计和疫苗研发提 供了重要帮助。
由于蛋白质复合物空间结构的高度复杂性,目前只能 通过两两组合来研究局部空间结构[19,20]。
结构生物学还能帮助理解药物作用机制和病毒 对药物抗性的机制,为抗流感药物开发寻找潜在的靶 点[22]。常见的抗流感病毒主要分为两类[23]: 离子通 道蛋白 M2 抑制剂和 NA 抑制剂。在流感病毒侵入宿 主细胞的过程中,需要 H + 离子通过 M2 的离子通道 进入病毒,将病毒基因组和蛋白质释放入宿主细胞质 完成去包被过程; M2 抑制剂金刚烷( adamantane) 包 括金刚烷胺( amantadine) 和金刚乙胺( rimantadine) , 通过结合在 M2 通道内侧阻断 H + 离子内流,从而在 病毒复制的早期阶段干扰感毒的去包被过程,影响流 感病 毒 对 宿 主 细 胞 的 侵 入。 M2 上 Ser31Asn 和 Leu26Phe 这两个突变位于金刚烷与 M2 通道结合部 位附近,影响金刚烷对 H + 离子的阻断作用,从而对 M2 抑制剂产生抗性[22,23]。据估计 1995 ~ 2005 年间 全球分离到的 M2 抑制剂抗性病毒 98% 以上都携带 有 Ser31Asn 突变,但抗性病毒株流行的具体原因尚 不明确,研究发现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性压力并不是产 生抗药性的决定性因素[23]。NA 在病毒复制晚期通 过切割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释放病毒颗粒,帮助复 制后的流感病毒脱离宿主细胞,促进病毒的传播。由 于 NA 抑制剂包括奥司他韦( oseltamivir,商品名: tamiflu 达菲) 和扎纳米韦( zanamivir,商品名: relenza 依乐 韦) 的化学结构与唾液酸很相似,因此通过与流感病 毒 NA 活性位点特异性结合阻滞 NA 切割唾液酸,造 成病毒颗粒不能从宿主细胞表面脱离以及中断病毒 从呼吸道黏膜的播散,抑制了病毒的增殖和扩散[23]。 奥司他韦与扎纳米韦结合唾液酸的差别在于奥司他 韦的 结 合 需 要 Glu276 的 构 象 改 变,而 Arg292Lys、 Asn294Ser 和 His274Tyr 这 3 个位点突变影响 Glu276 改变构象,使奥司他韦无法与 NA 结合起到阻滞作用 而产生抗 药 性,但 对 扎 纳 米 韦 不 会 产 生 抗 性; 其 中 His274Tyr 在 H1N1 季 节 性 流 感 中 最 为 常 见[23,24]。 还有一些潜在的抗病毒药物,例如,HA( HA1 + HA2) 以三聚体的形式存在; HA1 的头部是唾液酸受体结 合区域,也是人类抗体作用的抗原部位,而小分子化 合物 叔 丁 基 对 苯 二 酚 ( tert - Butylhydroquinone,TBHQ) 通过与形成融合肽之前的 HA 三聚体结合,抑制 HA 在低 pH 条件下发生构象改变,从而阻止病毒与 宿主细胞融合的过程[25]。但 TBHQ 的 HA 结合位点 只在 H3 等第 2 类 HA 亚型中存在,而在 H1、H2 和 H5 等第 1 类 HA 亚型中则不存在。流感病毒的致病
二、流感病毒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生物信息学为流感病毒的研究提供了资源丰富
·25·
·医学前沿·
J Med Res,Dec 2011,Vol. 40 No. 12
的数据库和分析工具。WHO 于 1952 年建立了全球 流感监测网络( WHO global influenza surveillance network,GISN) 统一协调、收集和管理全球的流感毒株 和监测信息。目前 GISN 由来自全球 104 个国家的 134 个国家流感中心( national influenza centre,NIC) 和 5 个 WHO 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 WHO collaborating centre,WHOCC) 组成。研究人员和公众均可 按照一定权限从 GISN 的在线系统 FluNet 查询全球 流感监测数据、疫情分析、WHO 推荐流感疫苗株等信 息。NCBI 的流感病毒资源中心 FLAN 不仅作为全球 最大的公共流感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库,还提供了在 线 blast、聚类、构建系统发生树等工具。美国 NIAID 建立的流感研究数据库 IRD 收集了流感病毒基因组 序列 motif( 保守序列) 、蛋白质功能注释、单核苷酸多 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 和三级结 构等多种病毒信息,也提供了序列特征分析等生物信 息学工具。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也建立了我国流感病 毒数据库 IVDB。
三、流感病毒的结构生物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结构生物学已经揭示了 HA、NA、M2、NS1、PA、 PB1、PB2 和 NP 等流感病毒主要蛋白质的整体或部 分结构,有助于理解基因序列功能域的作用机制,观察 HA、NA、M2 这些表面蛋白质与受体、抗体的结合部位, 了解 RNP 的组装过程和催化特征,通过改变环境条件 分析环境因素对蛋白质构象和功能的影响[14 ~ 。 16,20,21]
人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 avian virus,AIV) 和猪 流感病毒( swine influenza virus,SIV) 的核心区别在于 病毒 HA 与宿主细胞结合的特异性[2,3]。人流感病 毒与唾液酸 α2,6 半乳糖苷( sialic acid α2,6 - galactose,SAα2,6 - Gal) 特异性结合,SAα2,6 - Gal 主要 分布在人鼻咽、气管和支气管等部位的上皮细胞; 而 禽流感病毒则与分布在禽类肠道上皮细胞上的唾液 酸 α2,3 半乳糖苷( sialic acid α2,3 - galactose,SAα2, 3 - Gal) 特异性结合。正是由于人类和禽类流感病毒 具有不同的唾液酸受体,使得禽流感病毒不太容易直 接感染人类及在人类传播。与人类和禽类流感病毒 所不同的是,猪流感病毒同时具备 SAα2,6 - Gal 和 SAα2,3 - Gal 的结合能力,因此猪能够同时感染包括 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等多种流感病毒,成为病毒 基因组 发 生 重 配 作 用 ( reassortment) 的 主 要 中 间 宿 主,也是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主要来源[2,3]。
医学研究杂志 2011 年 12 月 毒研究进展
孙向东
流感病毒分为甲型( 国外称为 A 型) 、乙型( 国外 称为 B 型) 和丙型( 国外称为 C 型) 。其中甲型流感 病毒于 1933 年由 Smith 等[1]人通过雪貂培养分离, 因其变异及进化速度快、抗原多变、感染性和致病性 强、传播速度快而成为造成人类季节性流感和历史上 大流感的主 要 病 毒,也 是 病 毒 研 究 者 的 主 要 研 究 对 象[2,3]。20 世纪至今先后多次暴发全球性大流感,其 中以 1918、1957、1968 和 2009 年这 4 次大流感影响 最为深远[2,3]。1918 年,甲型 H1N1 流感在西班牙暴 发并传遍全球,直接或间接( 二次感染或诱发机体其 他疾病) 造成全世界约 2. 5% ( 近 5000 万) 人口死亡; 1957 年,H1N1 流感病毒与禽流感 H2N2 病毒发生重 配作用,禽 类 的 HA、NA、PB1 3 个 基 因 替 代 了 人 类 H1N1 流感病毒的原有基因,形成新型 H2N2 流感病 毒[4,5]; 1968 年,H2N2 流感病毒又与禽流感 H3 病毒 发生重配作用,禽类的 HA、PB1 两个基因替代了人类 H2N2 流感病毒的原有基因,形成新型 H3N2 流感病 毒[4,5]; 2009 年 4 月甲型 H1N1 流感从墨西哥和美国暴 发,这株 H1N1 流感病毒是由曾散发感染人类的北美 H1N2 三联重配体猪流感病毒( triple - reasstortant swine virus) 和主要在欧亚猪中传播的欧亚 H1N1 类禽样猪流 感病毒( Eurasian avian - like swine virus) 的重组体,欧美 研究者一般将其称为猪源甲型 H1N1 流感病毒[swine - origin influenza A ( H1N1 ) virus,S - OIV][4,5]。
作者单位: 315010 宁波市医学信息研究所 通讯作者: 孙向东,电子信箱: sxdyy@ 126. com
知的病毒蛋白质( 一个基因组片段通过不同阅读框 编码 1 到 2 个蛋白质) [2,3]。其中,血凝素( hemagglutinin,HA)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 和离子通 道蛋白 M2( M2 ion channel) 作为跨膜蛋白位于病毒 包膜( envelope) 表面; 基质蛋白 M1( matrix protein) 和 核蛋白 NP( nucleoprotein) 位于包膜内,M1 覆盖在包 膜内侧形成基 质 蛋 白 层,NP 包 被 在 病 毒 RNA ( vRNA) 表面并与 M1 连接; 病毒聚合酶( polymerase) 的 3 个亚单位 PA、PB1 和 PB2 形成异聚体后与 vRNA 组 装成核蛋白复合物( ribonucleoprotein complex,RNP) ; 非结构蛋白( non - structural protein) NS1、PB1 - F2 和 NS2,又称为核输出蛋白( nuclear export protein,NEP) 分别起到抑制宿主细胞免疫反应和介导 vRNA 输出 宿主细胞核的作用。根据 HA 和 NA 的抗原性,可以 把甲型流感病毒分为 16 种 HA 亚型( H1 ~ H16) 和 9 种 NA 亚型( N1 ~ N9) ,其中 H1N1、H3N2 等为较常见 的季节性流感病毒,禽流感 H5N1 则为高致病性流感 病毒。
生物信息学还能研究与抗原性相关的基因组生 物信息学特征、基因组位点共进化和网络模块特征, 预测季节性流感的抗原变化。Huang 等[6]和 Gendoo 等[7]均研究基因组序列 motif 与抗原肽位之间的关联 性,帮助利用突变位点预测抗原性的变化; Du 等[8]和 Xia 等[9]均从位点共进化角度出发,建立进化关联网 络来研究网络模块与抗原性变化的联系。Liao 等[10] 发展了整合记分和回归的分析方法预测 H3N2 流感 病毒的抗原变异位点。Plotkin 等[11]利用 HA 序列的 分子进化和聚类分析方法预测流感流行株,作为季节 性流感疫苗研发的参考。Smith 等[12,13]根据 HA 抑 制试验( 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assay,HI assay) 的 结果,使用 k - 均值聚类法( k - 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构建抗原谱 ( antigenic map) 。利 用 二 维 抗 原 谱,一方面可以直接用于直观的观察抗原变化趋势;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分子进化与抗原进化 的联系与差别,更准确地揭示和预测抗原进化,从而 为疫苗准备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