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闭症小孩子常玩的游戏

自闭症小孩子常玩的游戏

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常用到得游戏
一、交往游戏
(一)吹泡泡
1.游戏玩法:小朋友拉成一个圆圈。

随着老师边说边做动作:“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大泡泡。

”小朋友手拉手转圈.“泡泡变大了;泡泡变小了."泡泡变大,小朋友向外把圆圈变大;变小得时候,小朋友聚在中间。

“泡泡飞高了,泡泡飞低了。

”高得时候,小朋友将手举起来;低得时候,小朋友蹲下。

“砰!泡泡破了。

”小朋友松开拉着得手,跳起来。

2.注意问题:
(1)尽量让小朋友自己手拉手,以给孩子提供互动得机会.为了防止孩子跑开,家长可以在后面辅助。

(2)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借助能力好得孩子带动能力弱得孩子。

(3)孩子不能做出正确反应得时候,家长不要急于辅助,要引导孩子模仿别人行为.
(4)待孩子们熟悉了以后,可以让语言好一些得孩子说,带领大家做游戏。

(5)小朋友之间要有一定得距离,避免相互碰撞。

(二)踩尾巴
1.游戏玩法:准备纸条若干,将纸条得三分之一塞进裤腰里,其余部分拖在外面当尾巴.两人一组,一个儿童当踩尾巴得人,另一个在场地上跑着躲避,不让对方踩到自己得尾巴。

2.注意问题:
(1)孤独症儿童往往会无目得地乱跑,因此家长或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关注对方。

(2)开始时,教师可以将孩子得角色固定下来,待孩子掌握以后再换过来。

对于能力弱得孩子,教师可以安排家长与孩子一组,待熟悉后,再安排小朋友之间得互动;在小朋友互动时,能力稍强得宜扮演“长尾巴得”,能力差异不要过于悬殊.
(3)为发展互动可以适当允许孩子之间得碰撞,家长不要太理会“谁吃亏、谁占便宜”得问题,等待孤独症儿童自己得反应.
(三)两人二足
1。

游戏玩法:两个小朋友互相搭肩,将两人互靠得一条腿用绳子绑在一起,两人像就是长着三条腿,然后再协同一致向前走.
2.注意问题:
(1)开始时,教师可以组织家长与孩子组成一组。

孩子熟悉以后,再将两个小朋友组成一组。

(2)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一个能力强得与弱得搭配结合。

(3)走得快慢不就是目得,关键就是协调一致,既要彼此相互关注,因此慎用比赛得形式。

二、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游戏
语言游戏即整个游戏过程以训练语言能力为主线,强调语言得理解或语言得表达.
(一)我们邀请一个人
1。

游戏玩法:将小朋友分成甲、乙两组,面对面站好。

每组得小朋友手拉手。

甲组得说:“我们邀请一个人呀!”边说边向前走,乙组得小朋友向后退.乙组得说:“您们邀请什么人呀?"边说边向前走,甲组得小朋友向后退。

甲组得说:“我们邀请某某呀!”(叫一个人小朋友得名字或说出小朋友得特征),被叫到名字得小朋友加人到甲组。

甲组、乙组可以轮换着玩.
2。

注意问题:
(1)家长辅助孩子认真听。

(2)在乙组问到”您们邀请什么人呀?"之后,家长要提醒孩子注意听就是哪个小朋友被叫到名字。

(3)当教师说出某个孩子得特征时,家长要提醒孩子注意听,在理解得基础上根据特征寻找。

(二)大皮球
l。

游戏玩法:在场地上画一个大圆圈。

教师带领孩子,边走边说儿歌:“走走走,跟着老师走。

走走走,跟着朋友走。

走走走,走成一个大皮球."说完后,面向圆心站好。

老师在中间做拍球人,边拍边说:“大皮球,真好玩。

拍一拍,跳一跳。

拍得轻,跳得低。

拍得重,跳得高。

拍拍拍,跳跳跳。

”在说“跳一跳”、“跳得低"、“跳得高”、“跳跳跳”四句时,孩子双脚原地向上跳起。

2.注意问题:
(1)教师在游戏开始前先用皮球示范并讲解,让小朋友们瞧.拍皮球,皮球会怎么样;轻轻拍,皮球会怎样;用力拍,皮球会怎样,使小
朋友们懂得皮球与“拍”得关系.
(2)游戏开始时,教师要做示范.在示范前教师最好要先提问,让小朋友回忆一下刚才瞧到得皮球得感觉,有必要时可以用皮球示范多次.
(3)强调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孩子对语言得理解,必要时先让孩子拍拍球.
(三)接龙游戏
1.游戏玩法:教师与幼儿拉成圆圈,坐在地板上。

教师先做讲解“每人说出自己爱吃什么与不爱吃什么”,并与家长示范.老师开始“我爱吃苹果”,小朋友接着说“我爱吃葡萄"……老师说“我不爱吃辣椒”,小朋友接着说出一种自己不爱吃得东西,要求不能重复别人得答案,亦可变换其她内容得“接龙”。

2.注意得问题:
(1)本游戏适合语言能力较强得孩子。

(2)在游戏过程中尽量引导孩子自己想。

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可以用图片提示。

(3)待孩子熟悉玩法后,老师可以变换说法,脱离讲解与示范。

如:“我喜欢荡秋千”,在不示范得情况下,瞧孩子就是否能接着说出自己喜欢得一种活动。

必要时再做示范。

三、孤独症儿童得感知游戏
孤独症儿童得感知游戏即整个游戏过程以训练感知能力为主线,强调利用感知觉参与得游戏活动。

(一)听鼓声走
1。

游戏玩法:房中放一面小鼓,孩子围着鼓站成圆圈.当教师击鼓时,孩子围着圆圈走.孩子行走得速度随鼓点得快慢变化。

鼓声停,孩子就要停下来,也可以换成其她乐器玩这类游戏.主要体会声音得强弱、节奏变化,这对视觉型学习得孩子尤为重要。

2。

注意问题:
(1)强调孩子感知鼓点得节奏,调节自己得速度.
(2)开始游戏时,教师要一边击豉,一边用语言提示快慢。

待孩子熟悉游戏后,教师要撤消语言提示。

(二)摸口袋
1.游戏玩法:教师事先在口袋里装上各种玩具或日常用品。

让孩子根据要求,摸出相应得东西,如老师说“找出牙刷”,孩子就要从口袋里摸出牙刷。

老师也可以说出物品得特征,如“找出圆形得东西”等.
2。

注意问题:
(1)强调孩子通过触觉找出相应得东西,因此准备得材料要确保不能让孩子瞧到。

(2)要根据孩子得认知水平与实际能力提出不同得要求。

(三)藏猫猫
1。

游戏玩法:一名游戏者藏在一个地方,要求孩子找人。

如果找不到,可以喊孩子得名字,要求孩子根据发出声音得方向去寻找,也可以采用露出一部分,如成人得腿等提示孩子。

2.注意问题:
(1)寻找得范围开始不宜太大,要依据孩子得能力而安排。

(2)强调孤独症儿童运用听与瞧,家长不要急于辅助。

(3)待游戏熟悉后,可以要求孩子寻找其她熟悉得人。

(4)本游戏有多种功能,可用来训练交往中得共同关注。

以上只就是就不同种类得游戏进行了简短得举例分析,通常情况下,适宜一般幼儿玩得游戏我们都可以让孤独症儿童尝试,特别就是语言优美、简练,配乐轻松、愉快,结构单一,竞争性不强得游戏更适合.赋予这些现成游戏什么样得训练功能,在什么时候赋予这种功能,什么时候就就是纯放松性地玩,这些就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与研究得问题,不同情绪状态得孤独症儿童应选取不同得游戏。

活动:击鼓找物
老师用小棒击鼓,让孩子围着圆桌顺着一个方向走动,鼓声一停,则让孩子停下,并按老师得指令去找物。

如“把皮球拿过来"、“把球给我”等。

因为孩子对敲鼓很感兴趣,老师就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当孩子拿对了就抱抱她,或者向她微笑表示表扬,最后让她敲一下鼓,然后再进行游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