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嵌塞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食物嵌塞的解决方案。
方法对300例食物嵌塞患者进行分析,用调磨和结扎充填法解决邻面接触不良者。
结果255名垂直性食物崁塞者中,对序列调磨法效果不佳的10例和已形成洞者150例运用结扎充填法后,食物崁塞临床满意者为150例,有效率达95%以上。
结论经其他治疗无效者用结扎充填法临面接触点不良患者,此疗效满意。
标签:食的嵌塞;病因;临面接触点;调磨;结扎充填
在近20年的口腔临床工作中发现食物崁塞是临床常见的患者就诊原因之一,它的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各样[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科室对所有口腔科门诊因食物崁塞而就诊患者进形临床分析并相应治疗,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其中老年患者水平性食物崁塞45例,垂直性食物崁塞255例,男200例,女100例,临面已形成2类洞者150例。
1.2方法
1.2.1先判断食物嵌塞原因老年人或牙周病患者由于牙间乳头和牙固支持组织高度降低,使牙间外展隙增大,在进食时唇、颊舌的运动可将食物压入牙间隙造成的水平型食物嵌塞,对此应教会患者自行清洁,如教其用牙缝刷或牙签清除嵌塞的食物。
1.2.2垂直性食物崁塞严重错拥挤正畸治疗,第3磨牙对牙伸长,应及早拔除,用调方法扩大外展隙,恢复正常外溢道。
邻面接触关系正常的食物嵌塞患者,分析其咬面形态及咬关系,采用序列调方法进行治疗,消除对合杵臼式牙尖、建立面发育沟、调磨间隙远中牙齿近中斜面。
1.2.3嵌塞部位咬对调方法效果不佳及临面形成洞者给予结扎充填法,具体方法如下,对充填临面龋或上述治疗后疗效欠佳者用结扎充填法解决食物嵌塞,用直径0.8 mm左右的钢丝结扎分离牙间隙,或牙分离圈,分离嵌塞牙间隙,隔日复诊;拆除结扎用牙分离圈者,4~5 d复诊,方法与正畸等牙分离相同。
此地嵌塞间隙己略增大。
选择嵌塞间隙两侧较大的一个牙或已经形成龋洞的牙在其嵌塞面制备邻洞。
1.3操作基本步骤
1.3.1操作步骤有洞者清除窝及洞壁其他物质,根据具体情况备适当的固位
型,如倒凹固位,侧壁固位,龈壁固位,鸠尾固位等。
用洞漆或树脂粘结剂做窝洞封闭,中等深度以上的窝洞应垫底。
上好成型片及楔子,确保成型片紧贴窝洞龈壁无间隙,用银汞合金输送器少量分次送入准备就绪的窝洞内,注意侧壁点线角压紧,多余汞要随时剔除确保合金的密合和强度。
注意恢复和重建相邻接点,勿形成悬突于龈下。
充填完成后取下成型片及楔子即行外形雕刻,雕刻时应从边缘脊向合面部分雕刻,以防止临面修复体松脱影响恢复牙的功能外形,如恢复边缘脊,临面接触关系,楔状间隙及牙颈部的正常突度。
注意恢复和重建相邻接点,勿破坏接触区,勿形成悬突于龈下。
调整咬合次日抛光。
要求美观者选择树脂充填法。
方法与银汞充填基本相似,术后1周、2周与6个月复查银汞或树脂。
1.3.2术后观察疗效①1周后患者复诊患者自述进食后咀嚼过程中无食物崁塞,临床检查临面接触良好为患者临床满意;②患者进食咀嚼过程中嚼较软及精细食物时无崁塞嚼丰富的纤维性蔬菜及肉类时崁塞临床检查牙线轻力可通过者为患者临床基本满意;③患者进食咀嚼过程中食物崁塞临床检查牙无接触点牙线自由通过者为患者不满意。
2结果
255名垂直性食物崁塞者中,对序列调磨法效果不佳的10例和已形成洞者150例,行结扎充填法后食物崁塞临床满意者为150例,有效率达95%以上。
对10名效果欠佳者给予嵌体和全冠修复。
3讨论
经结扎分离后的牙因为牙周纤维的牵拉作用有回复原位的趋势,在分离后邻合洞充填,被挤压移位的牙复位的力量,使嵌塞间隙近远邻牙紧紧相接,从而消除食物嵌塞。
邻面的相互磨损,使得点接角完成面接触外,同时也造成牙量的减少[2]。
不少患者的牙量与骨量本来就不协调,用修整牙冠形成或人造冠检查邻接点后不能接触食物嵌塞。
甚至做成联冠之后,在其近中或远中又出现新的嵌塞间隙。
而本法是牙分离后尚未复位前进行充填,相当于增大了牙量,故使嵌塞间隙得以消除,笔者还对金属全冠修复事嵌塞者,试戴后(不要粘固)结扎分离,隔日取模加焊,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是适用证选择恰当,以一般牙周治疗为基础准确进行结扎分离,充填时注意邻接点的恢复。
食物嵌塞是临床常见的患者就诊的因素之一,如遇到食物崁塞患者应积极给予治疗,它易使牙周组织产生炎症,又能加重原有病变。
食物嵌塞时,牙间受挤压引起疼痛。
牙间乳头的龈谷上皮为薄的无角化上皮,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龈谷上皮的结构可成为引起牙周炎的薄弱区[3]。
但由于解剖形态的关系,龈谷区易使细菌和菌斑积聚而发生牙龈炎。
食物崁塞会加重细菌和菌斑的聚集而引起牙龈炎。
食物崁塞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1)接触点异常:相邻两牙失去正常接触关系,造成接触区接触不良或无接触,致使食物嵌入。
可见于下属情况:①牙齿错位或扭转,使接触区的位置和牙间隙的大小发生改变。
常见的有第3磨牙的不正常萌出和拔牙后对颌牙伸
长,造成临间隙食物崁塞。
②牙体临面缺损,破坏了接触区和边缘脊,如龋齿。
③边缘脊和接触区的牙体缺损,临面修复不良。
由于拔牙后未及时修复缺失牙,出现临牙倾倒。
④牙齿松动,咀嚼时易致接触点分离,出现食物崁塞。
(2)咬面磨损:面的凸面经咬合磨损而变成小平面,陡峻的牙尖溢出沟失去等状态,增加食物楔入的力量,发生崁塞。
常见的情况有:①面的咬合脊边缘脊发育沟过度磨损,失去凸面外形,形成许多小斜面和楔形尖,产生楔入力量,发生崁塞。
②上颌面磨损不均,致未被磨损的牙尖悬挂于对牙齿的远中面,当咀嚼时,上颌牙在食物的媒介下被合力推向侧,发生瞬间接触点分离,食物得以崁塞。
③下颌面磨损不均,致使下颌牙余留牙突出于对合牙的远中侧,当咀嚼时,咬合力使下颌牙接触点分离,出现食物崁塞。
(3)水平性食物崁塞:老年人或牙周病患者由于牙间银乳头和牙周支持组织高度降低,使牙间外展隙增大,在进食时,唇颊舌的运动可将食物压入牙间隙造成水平性食物崁塞[4]。
[参考文献]
[1] 王丽,赵丽萍.89例垂直型食物崁塞的病因分析及治疗[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1,23(1):56.
[2] 方碧松,徐爱凤,徐娟.树脂球法恢复二类洞邻面接触关系的临床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8,36(5):453-455.
[3] 彭敏,朱智敏,杨小民.283例食物崁塞患者情况调查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05,21(4):462-464.
[4] 徐英,闫广英.崁体与全冠治疗牙间食物崁塞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華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5,3(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