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对外汉语媒介语的使用

论对外汉语媒介语的使用

论对外汉语媒介语的使用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些人主张使用通用媒介语(英语)进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有些人则不主张使用。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非英语母语生源,或者中国周边生源占到了留学生的绝大多数,并且这个态势还相当稳定。

留学生的构成态势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个事实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审视英语这个通用媒介语的作用、价值和地位。

关键词:媒介语;对外汉语;适度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教学法不断地涌现,在课堂教授语言的选择方面,有些提倡“过渡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先使用母语教学慢慢过渡到全汉语教学);有些提倡“封闭式”教学法(即为学生提供全汉语的封闭语言环境);还有些提倡“母语化”教学法(即通过加强操练等使用全汉语的教授反复刺激学生习得汉语)。

其中,鼓励后两种,也就是外汉老师在课堂上尽量使用全中文,试图进行母语化外语教育的推崇者不占少数。

但经过了这次经历,加之又联想到当初学习英语时,教学过程中大量母语的使用并没有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我们的英语学习。

我们不禁质疑,当今课堂教学中人们所推崇的“封闭式”语言教学环境的.在现在的汉语培训市场,高校倾向于完全不用媒介语(这在中高阶段是完全应该的),培训公司相对持开放态度---这是因为培训公司了解也需要了解汉语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也可以通过调整相应做法,来吸引客户,从而得以生存。

我认为,不能完全否定媒介语。

如果说媒介语不重要,在汉语培训市场,为什么招聘汉语教师时,对英语或其他小语种有明确的要求?语言教学不能一概而论,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变化多端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师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学生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坚决杜绝使用媒介语的教学方法可能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

例如,在泰国从事对外汉语工作,有些教学机构就对老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不会泰语者不能成为该校的汉语教师——尽管这位老师可能教学经验很丰富,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很多国际学校则是要求老师必须精通英语,才能在该校工作。

这样做尽管有一刀切之嫌,但是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很多机构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所谓媒介语,是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了实现与无汉语基础或少量汉语基础的汉语留学生的沟通而使用的他种语言。

在我国,比较通用的媒介语就是英语。

很多人认为,如果教师不懂学生母语或者没有师生双方都能理解的辅助语言,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将无法进行。

一方面,利用媒介语进行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次,媒介语的适当使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我认为,媒介语可以适当使用。

尤其是教授名词时可以适当使用媒介语,前提是这些名词所使用的媒介语与汉语呈现一一对应关系。

例如,在教授“桌子”这个名词时,如果利用了媒介语”table”,那么语言学习者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可以很快地掌握这个词的基本含义。

而输出过程并非如此,如果每一次语言学习者在见到“桌子”这一物体时,都要从第一反应的”table”再联想到“桌子”那么语言使用则会明显不熟练。

因此,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母语化”,将桌子的实体直接与“桌子”这个名词联系起来。

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许多不同种的途径,其中包括反复操练等等。

但是媒介语的使用是受到很多客观限制的,随着汉语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数量逐渐增加,成分日益复杂,大量没有汉语基础或者没有英语基础的外国留学生成为外汉语教学课堂上的特殊一群。

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任何他种语言都不能作为通用媒介语。

原因可以简述为以下三点:第一,跟事实不符。

历史上一直到今天,没有任何一种语言真正通行天下,可以天然地作为他种语言的媒介。

过去没有,而且在今后可预见的历史时期内也未必会有。

第二,对学生不公平。

通用媒介语,使学生虽同处于一样的教学环境,得到的却是并不一样的对待,而且利益的天平是向少数人倾斜的。

第三,对汉语教学和传播不利。

对外汉语教学媒介语的选择目前还缺乏自己的深度思考和行业规范,过度依赖英语作为媒介语。

媒介语问题对汉语教学和传播有着深刻的影响。

就以我调查访问的巴基斯坦留学生为例,在长沙,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理工大学,这五所学校的巴基斯坦学生占到两千人左右。

巴基斯坦以乌尔都语为国语,英语是官方语言,但据他们口述,在日常生活中,都使用国语交流,他们是来中国后才开始开口说英语,很多留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很差,他们来中国后不得不重新学习英语,因为教师上课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这对他们来说,不仅要习得汉语,还得学习英语。

他们就会很迷茫,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是在学习汉语还是在学习英语,这就产生了分歧。

这无疑对他们习得汉语毫无帮助,还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

过度重视英语的教学,而对其他语种、特别是周边语种重视不够,必然导致小语种人才和多媒介语教材的缺乏。

媒介语问题的部分解决可以在圈内实现,而根本解决则必须依赖于外语政策、宏观语言政策的深刻变革。

媒介语的过多使用也会给学生造成的对媒介语的依赖性,造成了学习的负迁移阻碍学生汉语语感的生成。

例如: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多数情况下都在使用汉语,那么,对于我们的英语水平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

尤其是,很多虚词和媒介语不一一对应。

由于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造成对学生学习的负迁移例子很多。

对媒介语肤浅的借用,再加上教师自身对媒介语缺乏深入掌握,导致了在用媒介语解释目的语的时候出现混淆,不仅没有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目的语,反而由于媒介语使用不当或者教师解释有误,使学生出现认知误差。

例如,学生经常使用的一个句子:“我见面我的朋友”。

“见面”用媒介语解释为“meet”,但事实上二者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于是学生想当然就有了前面这个句子。

又例如,词语“参观”英文解释为“visit”,于是学生便有了“我明天要去参观我的朋友”的语误。

媒介语使用的原则1尽量少用对于从拼音开始学的人,我会在第一或者第二堂课,就教他们“好”、“对”等几个高频词,因为这是在课堂上,不可避免要重复出现的(生活中也是如此)。

比如,对他们发音的评价,需要说“好”或“不好”;对于他们的回答,需要说“对”或“不对”。

一些英语说的还可以的老师常犯的错误是,过多地说英语。

比如,在默恩汉语的网站上,有个试听课,课堂上涉及到的词语是:听音乐,古典英语,流行音乐等。

很显然,这不是该学生的第一或者第二堂课,但是,那位老师不停地“OK”“OK”“all right","good"。

这些词,完全可以都用一个汉语词“好”来代替。

2 使中介语代替媒介语成为交流的工具中介语,是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很多情况下,学生由于缺乏汉语表达能力,而又迫切希望与教师交流,就会出现很多中介语形式的语言。

比如“我去衣服商店买衣服”“我每天吃饭在食堂”。

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类似的中介语进行表达,进而取代学生试图用媒介语。

3以课堂操练弥补媒介语缺失带来的课堂空白身处汉字文化圈,有汉字文化背景,具备很好的汉字书写基础;汉语读写能力有一定基础,但是汉语听说能力较弱,且英语基础较差或基本为零。

读写能力与听说能力的不平衡,加之语言沟通的障碍,使之产生焦虑情绪。

这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操练。

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操练,将会很好控制课堂气氛。

既可以避免由于媒介语缺失带来的课堂空白,又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所学语言要素,提高教学效率。

4适度原则在初级阶段,应当适量的使用媒介语。

假若在媒介语缺失的情景下进行二语教学,对教师则是一个挑战。

尤其是对零起点汉语学习者的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投入更多关注。

教师在掌握相应的二语习得规律,具备相应的汉语知识以外,还应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和耐心,使学生排除因为没有媒介语带来的焦虑和自卑,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在外汉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中高级教学过程中,教师确实应该更多地使用汉语培养学生直接使用汉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总之,使用媒介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便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我不主张“封闭式”教学法和“母语化”教学法。

我们在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正确适量的使用媒介语,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媒介语运用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如果运用不当,则事倍功半。

如何恰当地使用媒介语,使之达到一针见血、画龙点睛的作用,向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俗话说“教学有法,法无定法”,媒介语的运用也是如此。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让自己适应不同市场的需要,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永远精彩,让自己受到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1]梁宁辉.不用媒介语从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探讨.《汉语学习》第3期[2]杨忞.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媒介语的利弊及原则.青年文学家.2012年23期[3]王冰.对外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中媒介语使用的调研报告[4]焦骄.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媒介语使用中的“适度使用”原则.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科学教育版》2009年第3期[5]王汉卫.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媒介语问题试说.[J].1994. 3[6]赫丹丹.无媒介语对外汉语教学.《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7]洪波.泰国初级汉语课堂教学中媒介语的使用调查.教育前缘2012年第二期[8]徐品香.初级阶段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媒介语使用问题探讨. 现代汉语〔语言教学版〕.2008年第09期[9]毛卫娟.外语课堂教学媒介语研究述评.《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05期[10]杜娅林 .媒介语缺失情境下对零起点日韩学生汉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宁波大学学报》第31卷第3期[11]刘颂浩.《第二语言习得导论》.[M].世界图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