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110511722关旭东一、摘要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发展史,自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后,各方列强纷至沓来。

而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邻国日本。

在中日发展中,近代史这一块,是中日关系转变的一个转折点。

本文从甲午中日战争来浅谈中日关系的发展。

二、关键字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中日关系,转折点三、正文1、背景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

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2、过程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

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

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

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

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

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

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

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

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

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

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约》,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信敦和谊,与天壤无穷。

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

”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然而,在条约待批期间,发生了琉球船民遇害事件。

1871年12月,琉球船民因风漂流到台湾,其中54人被台湾土著(即“原住民”)杀害,其余由清政府护送回国。

当时的琉球是清朝属国,对此并未提出异议,事件就此平息,日本政府也不知道。

第二年日本使者到中国换约,从清政府邸报中看到此事,于是一面向本国报告,一面到总理衙门交涉,试探清政府对琉球、台湾的态度。

总理衙门回答说:“二岛(指琉球、台湾)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

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这本来说得很好了,偏又画蛇添足地说:“杀人者皆属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

”这下叫日本抓住个把柄,拿“化外”二字大作文章,说台湾土著的居住地不是中国领土,借口进攻台湾。

1874年2月,日军在台湾琅峤登陆,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

对日本来说,这次行动相当冒险,不仅当时中日国力悬殊,国际舆论也不支持。

战争至8月,日军增至3600人,但仍进攻不利,酷暑疫病,士气低落。

此时日本看到胜算太小,就派了公使大久保利通到北京,争取体面地结束战争。

9月日本公使来华后,先是虚声恫吓,后来又表示结束战争的“诚意”,说日本出兵台湾费尽财力,中国也不能让日本军队空手而归,应当支付一些兵费然后日本撤兵,这样双方面子上都过得去。

清政府觉得在战争中处于优势,以赔钱来结束战争说不过去,而又不想为“化外生番”费太多精力,也想息事宁人,就表示可以考虑对在台湾“被害之人”酌情“抚恤”,等于承认了赔款的原则。

在10月31日签订的《北京专约》中,琉球人遇害写成了“日本国民遇害”,日军进攻台湾写成了“保民义举”,中国以“抚恤”名义,赔偿白银五十万。

《北京专约》为日本兼并琉球提供了根据,1879年4月,日本占领琉球,更名冲绳县。

3、甲午战争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

是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

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

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

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

太原镇总兵马玉崐督队英勇抗击,日军官兵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大岛义昌负伤,只得下令退却,午后二时全部撤离战场。

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

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

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轰敌,官兵感奋,英勇杀敌。

激战中,左宝贵不幸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

日军企图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阻击,只得退守玄武门。

其三为城西南战场。

晨七时,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

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

此时对清军来说,战事尚有可为,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

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

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

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

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八十二营,约两万八千人。

清政府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

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三万人。

双方兵力不相上下。

但是,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

是日午前十一时,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

当夜,日军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未觉察。

25日晨六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

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

日军遂占领虎山。

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

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

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

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

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

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

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

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

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道员龚照玙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称,共辖三十三营,约一万三千人。

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御,将日军击退。

是日,龚照玙竟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

19日,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

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

22日占领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

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

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

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

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

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

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

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英勇抵御,壮烈牺牲。

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中弹毙命。

由于敌我兵力众寡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

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

威海陆地悉被敌人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

4、从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110年前中日两国之间发生的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

中国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当时,从军力上来看,北洋舰队的实力在亚洲是无可匹敌的;从经济上来看,虽然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不过与中国相比,两者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的;但战争最后的结果却是一败涂地,不能不让人产生更多的思考。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战争失败,这就不能不让人想起当时的主政大臣李鸿章的内政和外交政策。

正是在当时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在那样的国际环境下,李所采取的内政外交政策葬送了中国的发展,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

战争虽然失败了,但教训却是深刻的,对我们今天如何看待与发展中日关系有着巨大的警示作用;对当今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对日政策,怎样发展同日本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对日政策及其对中国日后的影响1.中国的对日政策。

18世纪后期,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中国这个古老的帝国逐渐衰落。

从这些教训中,让我们能够慢慢懂得改如何去处理现代中日关系。

四、参考文献1、《从中日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作者:张力来源:《沧桑》2007 02期2、《甲午战争的背景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作者:张志宇来源:《日本问题研究》1994 03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