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大学语文ppt第二单元先秦散文讲课稿
最新大学语文ppt第二单元先秦散文讲课稿
5、善用譬喻说理的《孟子》--孟文锐气逼人,感 情充沛,言辞犀利,特别善运用譬喻说理论事。
6、论证缜密的《荀子》--论点明确,论证缜密, 善用类比,造语简约。
二、先秦散文欣赏
1、《老子.曲则全》 2、《左传.子产论政宽猛》 3、《国语.叔向贺贫》 4、《战国策.唐雎说信陵君》
学习要点
1、了解《曲则全》的义理。 2、明白为政中宽猛相济的道理。 3、体会叔向对于贫富与仁德关系的看法。 4、理解 “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的道理。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章四下八)
小国 寡 民。使有什伯之 器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 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四、独特的美学观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俗无忧”。 见素抱朴—是说思想纯真,抱定一种朴 素心态与情怀;少私寡欲—是说减少本来 有的私心,去掉原来抱有的过多的欲念; 绝俗无忧—是说应当放弃世俗观念,心灵 才不至于受到世俗的困扰,心态平静,自
3、哲理辩证的《老子》--哲理深蕴,用意深远,行文简 约有韵,宛若富有哲理的散文诗。
3、文辞简炼的《论语》---文辞简朴平实格, 不少格言式的语句也富有文学色彩
4、汪洋恣肆的《庄子》--善用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来论说极为抽象的哲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有 浓厚的浪漫色彩。
大学语文ppt第二单元先秦 散文
一、 先 秦 散 文 概 略
一、先秦散文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编年史:《春秋》《左传》; 国别史:《国语》《战国策》
诸子散文:名著有《老子》(格言体散文) 《论语》《墨子》(语录体散文) 《孟 子》《庄子》(对话式论辩体散文) 《荀子》《韩非子》(论说体散文)
※从论说文体制发展看,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 录体(春秋战国之交)、对话式论辩体(战国中期) 和专题论说体(战国后期)三个阶段。
二、重点内容:
1、善于叙事的《左传》---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具体 生动,剪裁恰当,详略有致,各种叙事手法运用自如 (尤善叙大型战役)。
2、长于辞令的《战国策》---主要记述谋臣策士的游说 活动。这些人物多思想敏锐,长于辞令。其游说谈锋 矫健,铺陈夸张,迂回曲折,讲究修辞。故全书多辞 采绚烂、文笔酣畅之篇章。(多用譬喻和寓言故事-使 次领显得委婉曲折又机智幽默,生动有趣)
三、思想精髓--辩证法
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 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其
反面转化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 等。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一 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 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 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 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 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 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与《道德经》 一、关于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学派 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理论基础,以 “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
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 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 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 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 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 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派:庄子 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黄老学派。
潭。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 (第二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 以易之。
(章七十八)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章五十八)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章二)
本段所论,乃贯彻其以柔克刚,以 退为进的人生原则;认为只有自处于曲, 枉,洼,敝,乃能全,直,盈,新;所 求须少,而后乃得,若求之过多,则必 迷乱。
2、保持和发扬人原有的素朴的自然本性: 提倡返朴归真、敦厚朴实,反对浮华轻薄。 浮华轻薄的礼义就是世乱祸首。所以人应 当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识到贪 欲多私是罪恶的根源。
3、主张无为而治:
在上的统治者应当实行无为而治。“无 为”即是“顺应自然”。“圣人无心,以 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治理天下,要顺应 民心,不要对百姓多加干扰,要让人民自 己去得到应有的自然的发展。追求精神的 宁静与自由。(这在庄子的思想中尤为突 出)
有功劳;不自大自满,因而能够长久。)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 下没有人能和他争。)古之所谓 “曲则全”者,岂虚言也哉?诚 全而归之。(古时候所谓“委曲 求全”这样的话,难道是假的么! 实在应该维护遵守并此为方向才 对!)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 则得,多则惑。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二、核心之“道”
“道”之内涵
“道 ”在 《老子》 中出现了七十 多次。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 的本源,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 原则和根本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章二十五)
1、对自然主义思想的大力张扬:
主张回归自然,不脱离自然,与自然和谐 为一。为此,老子提出了人法自然的思想。 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与自然相一致、相协 调,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的和 谐。
然无忧无虑,反而心有所属。 体现了一种返朴归真、天人合一、自然和
谐的美。 真正的美只能是自然本身。
五、
课文赏析
一、译 文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委屈自己因此可以全身,忍辱含垢因此可以正人。虚凹 因此可以盈满,破旧因此可以立新,少欲因此可以获得, 多占因而变得疑惑)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圣人 因为固守一道,因此成为天下的法则。不自我表现,因而 更能显现,不自以为是,因而更彰明,不自夸邀功,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