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一、《红楼梦》中女性群像(一)貌美的外在(二)丰盈的内在二、黛玉与宝钗比较研究(一)家世、出场比较(二)性格比较(三)才情比较三、二人不同命运原因探析(一)社会的幕后黑手(二)自身的性情差异四、结语选题解读:在中国封建时期,男性是站在高点的主角,女性却只能在落里演绎自己的悲剧人生,默默地承受寂寞与苦难。
在她们身上折射出的封建制度兴衰是值得探索的。
而《红楼梦》作为一曲女性的悲歌及赞歌,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具有内涵的女性形象,其中当属两位女主人公林黛玉和薛宝钗最为典型。
黛、钗二人皆美貌如花,才华横溢,但二人的性格脾气却截然不同,志趣和爱好也大相径庭。
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其出生门第、性格才情紧密相关,而二人最终不同的悲剧命运也值得我们后辈揣摩其中奥秘,挖掘各种原因。
本文便是从大观园整体女人群像写起,引出二人的差异性分析,进一步论述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为解读《红楼梦》这部著作提供参考。
第一章总体介绍《红楼梦》的女子形象。
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中国古典文学带来了一个全新且空前的东西——即,把女人当人,表现了那个时代中难得的对女性的尊重。
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塑造中,女性角色所占比例极重,《红楼梦》可谓“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
而其之所以能够震撼心灵,还在于它不仅充分的描绘了女性的外形之美,而且展现了女子丰盈的内心实践。
因此,红楼女子尤其研究价值。
第二章以黛玉与宝钗为典型代表,具体剖析二人的相似与区别。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可以说是两个对立的典型形象,可作者却故意采用“合传”的写作方法混淆善恶,把她们写得一样完美,双峰对峙,皆为薄命。
因此下文从出场、性格、才情三个方面讲两人进行立体比较。
第三章进一步分析两人命运不同的原因。
红楼女子似乎都有着同样的命运,无论她们的出身教养如何,经历性格有别,且都有貌有才,十分可爱,可结局都是朝啼夜恕,春感秋悲,命运遭遇一律非常不幸。
然而在这种相似当中又蕴含着很大的差异,即悲剧形成的诱因和主要推动者都有或大或小的区别。
可以说相似的只是命运的结局,而生命的过程却各有各的不堪。
所以研究《红楼梦》中的女子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女子的生存状况。
第四章引用名家评论结语。
试论《红楼梦》的女性形象——黛玉和宝钗比较研究【摘要】:在中国封建时期,男性是站在高点的主角,女性却只能在落里演绎自己的悲剧人生,默默地承受寂寞与苦难。
在她们身上折射出的封建制度兴衰是值得探索的。
而《红楼梦》作为一曲女性的悲歌及赞歌,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具有内涵的女性形象,其中当属两位女主人公林黛玉和薛宝钗最为典型。
黛、钗二人皆美貌如花,才华横溢,但二人的性格脾气却截然不同,志趣和爱好也大相径庭。
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其出生门第、性格才情紧密相关,而二人最终不同的悲剧命运也值得我们后辈揣摩其中奥秘,挖掘各种原因。
本文便第一部分从大观园整体女人群像写起,引出二人的差异性分析;第二部分进一步论述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对黛玉和宝钗的家世、性格、才情进行了比较;第三部分总结造成二人最终命运的社会原因和性格差异,为解读《红楼梦》这部著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正文】:《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然亦可把它作为一本女儿书来欣赏,它道尽女儿家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同时又蕴含着大观园中女人们的心计与智慧。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第一部把女人当人的宏篇巨著。
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古典小说虽也有很多言及女性,但是其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是对女性歧视,在夫权和封建礼法的管制下,表现出女人的一种荒唐的奴性。
知道曹雪芹这部血性浓郁的女性颂歌——《红楼梦》的出现,才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有了用自身魅力和才情打动男人心灵的女性。
作者面对千年的封建堡垒,在小说作品中第一次真正提升女人的形象,展露女人的价值,表现女人的个性,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的女性形象。
小说在立意上的进步,在观念上的超前,在思维上的创新,始终融入了对女性的情感体验、才气的表露,聪明的个性化人物于情节事件中平实托出,把女性群体生命中鲜活的个体,安置在了大观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历史阶段,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女人群像。
《红楼梦》亦名《金陵十二钗》,其开卷第一回即宣称“大旨谈情”、“为闺阁昭传”,已经直言其把女性作为白己描写主要对象的意图。
事实上,作者确实倾注全力,以满腔热情描绘了一大群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一、《红楼梦》中女性群像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中国古典文学带来了一个全新且空前的东西——即,把女人当人,表现了那个时代中难得的对女性的尊重。
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塑造中,女性角色所占比例极重,《红楼梦》可谓“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
而其之所以能够震撼心灵,还在于它不仅充分的描绘了女性的外形之美,而且展现了女子丰盈的内心实践。
作者不受时代限制,把几十个女子塑造的既有才情、又有个性。
她们有思想、她们懂爱憎、各个鲜明,互不雷同。
在缠绵琐事中,她们吐露真性情。
她们既不是仙女,又不是超凡出众女英雄,她们是现时生活的女性,以平凡生活中的女儿之身,展现出非凡的审美理想。
她们青春洋溢,处处透着纯洁的气息。
还有她们的爱情纠葛,有灵有肉,鲜活生动。
如女学生模样、悲悲泣泣、愁眉苦脸的林黛玉,“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矜持机灵的薛宝钗;风风火火、直来直去的史湘云;机智的贾探春,好友众多丫环,既美女如云又才女纷呈,她们都禁锢在这山水如花的的大观园之中。
(一)貌美的外在《红楼梦》中的女性,无论是小姐还是奴婢,都有难以用语言表示的外在美。
在大观园中,一群秀丽美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女儿国。
这个小小的女儿国在短短的几年里,充满了“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之美,充满了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演绎着各种别样风情。
大观园,实际上是相对封闭的女儿国,这里的生活是平静的,虽然偶尔会有一些风波,但总的来说是安闲的。
物质生活自不必说,精神生活也不错,至少少女们在这里结伴而居,能让她们的美丽得以展现。
就如林黛玉,家道中落寄人篱下,自是有些凄惨,可是在这里也一样能吟诗作乐。
她的美,不仅仅是人间之美,更有“神仙味”。
她的外貌,让贾宝玉为之恍有所思,足见“绛珠仙草”这一意象的神秘,甚至还多少有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
再如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不论其他单评外贸,王熙凤也是一个漂亮的女子。
总之,生活环境的相对宽松,加之自身的姿容,使得红楼诸女尽显妖娆。
(二)丰盈的内在不仅年轻的小姐们,一个个都才貌双全,一个个都具有“聪俊灵秀之气”,就连那些缺乏人身自由的丫环们,也都被心灵手巧、各有才气,惹人恋爱。
她们在大观园这个独立王国里,“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弯刺风,斗草簪花”,全都显得神彩俊逸,机灵敏捷。
红楼群芳的美丽,不仅在于外貌,她们还能吟诗唱词,颇有文气,闲来作诗评论,别有情致,更有韵味,才情堪比诗人。
令人不禁赞叹:红楼女子多才华,除却外秀更惠中。
除却才情,红楼女子还有可爱的兴趣。
这要首选史湘云那“只恐石凉花睡去”的绝美一幕。
《红楼梦》创造了无数个美丽的瞬间,而湘云达观的性格,使她有时比男人更爽朗,更豪气,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气质、美感。
史湘云同时具备着高贵的人格和修养,她总是给我们带来一种欢快热烈的青春气息,使人看了轻松、喜气。
在大观园的少女之中,能够这样坦然地在花园石凳上睡觉的,睡得这么香、这么甜、这么美的,又这么富有诗意的,除了史湘云,再没有第二个人。
作者把史湘云的“憨眠芍药裥”设计得如此富有诗情画意,可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孩子,结局“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红楼女子还有那个时代少有的对自身尊严的追求和维护。
晴雯、紫鹃、香菱、鸳鸯等等一众婢女同样自尊、自爱,形象美好,写出了她们在低贱的地位中为维护自己作为人的自由与尊严的艰难努力。
这在晴雯身上尤为突出,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俏丽明艳,刚烈孤傲,敢于反抗。
即使死了,她也不肯低头,她要证明自己是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志生存的。
还有鸳鸯在面对主人贾赦的无耻的占有欲,不惜以死来维护自己的意志,同样是壮丽的一幕。
作者倾一世之心血构建了这个内涵丰富的女儿国,不过这些秀外慧中又正值豆蔻年华的妙龄女子最终都难逃离,她们有血有肉,有才华也有梦想,但是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她们不属于自己,无论怎样努力,她们都逃不过“封建礼教殉葬品”的悲惨结局。
这些美丽的女子不仅没有好的归宿,反倒个个香销玉殒,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接下来就黛玉和宝钗这两个更为典型的女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分析出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
二、黛玉与宝钗比较研究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可以说是两个对立的典型形象,可作者却故意采用“合传”的写作方法混淆善恶,把她们写得一样完美,双峰对峙,皆为薄命。
黛玉可以说是一种姻缘,不管命运如此多作弄,都可以用“凄美”二字来概括她的前世今生。
“凄”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
与之相较的,宝钗也同样有这些方面的纠葛,她是封建大家庭中的一个未婚女子,她应避居深闺,洁身自好,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性格上说,她雍容大度“罕言寡语”“随分从时”,凡事三思而后行;从思想上说,她对封建礼教虔诚地信仰,表里如一,乃至忘掉了自身;才能上说,她聪明美丽、吟诗作对、针黹女红都超群绝伦。
因而作为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典型性格是“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其有冷淡的态度、形诸声色;可喜的人也未见其亲密之情,形诸声色。
”她心地“善良”,善于“体贴”人,“帮助”人;她心胸开朗、能容人,对尖刻奚落的语言,不做计较。
因此下文从出场、性格、才情三个方面讲两人进行立体比较。
(一)家世、出场比较1、黛玉的前世今生黛玉的前世是离恨天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得到神瑛侍者的灌溉,吸收天地灵气而修成女体,为了心中一份难释之情,追随神瑛侍者下凡,以报灌溉之恩。
要将毕生眼泪还给他。
宝黛有“木石前盟”,所以第一次见面,两人都有似曾相识之感。
只可惜这泪水情缘终究是水中月,镜中花。
而她今生的出身是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所以她可以保持那个时代少有的纯真天性,既敢爱敢恨,又我行我素。
黛玉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
环境的势力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成了她在荣国府生存的准则。
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了去”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人小心了他去”的自卫,这是因为她此处的自尊太强,才造成了此后被定性为小心眼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