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烟防火阀摘要:在我国大力倡导社会公平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个子系统,对实现社会公平具有基础作用,而教育起点公平又是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基石。
将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对教育公平的内涵、结构、特性进行阐释,并结合当前国情分析得出教育起点公平是现阶段解决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重点,最后从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提出相关解决教育起点公平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资源1理论依据1.1教育公平的概念及内涵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能够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教育公平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的概念,可以从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哲学等进行多元化审视。
就教育哲学而言,教育公平问题有以下丰富的内涵。
首先,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受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发展、社会阶层、人口发展等外部因素影响与制约。
因此,教育公平问题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任何国家都存在教育公平问题,即使美国——世界上头号教育强国,目前都没有真正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公平问题突出,又因为教育公平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紧密联系性,其解决刻不容缓。
其次,教育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教育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真正的教育公平必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允许非基本教育权利、非公共教育资源方面的不公平因素存在,绝对的教育公平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此,我们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时,必须重视我国的基本国情,重视城乡、区域间的巨大差异,换言之,即要注重教育公平问题中的起点(机会)公平。
第三,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
在任何时代,公平的状况都只能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价值体系相适应。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呼吁“共同富裕”,主张先富带动后富,而政治制约着教育,全中国的教育投资主要发展了东部地区,之后,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将主要力量集中到中部崛起,提出城乡建设一体化,教育的中心转而又致力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开始关注教育起点公平问题。
随着社会的转型,我国将努力由教育大国变身为教育强国,这也引证了教育公平问题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纵观世界,同样,发达国家随着资本主义民主化和公共教育大发展,将教育公平注重起点和过程公平转向注重与教育质量紧密相关的学业成功机会均等的结果公平上来。
从教育公平的概念和内涵我们不难得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不能效仿发达国家跳过解决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转向注重结果公平,而应该在民主化进程和公共教育大发展的时代,立足我国国情,理清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深入了解教育公平本身的相对性和动态发展的特点,将解决教育起点公平问题作为解决我国当前教育公平问题的重中之重。
1.2教育公平问题各组成部分的联系教育公平问题的组成部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
根据教育的不同阶段,教育公平可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其中起点公平是指国家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相同的受教育机会,所以又称为机会公平。
其实质就是让每个成员具备相同或者相似的竞争能力,是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稳固的奠基石和重要前提条件。
过程公平是指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具体措施中,通过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管理将公平贯穿始终,其实质就是长时间稳定的维护公平,确保公平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继续保持。
无疑,过程公平是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果公平就是社会各阶层占有教育机会的相对数额和该阶层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相对额保持或接近一致。
其实质是各人都获得份额相当的教育资源。
诚然,结果公平是一种理想的状态,需要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作为基础才可能达到相对的结果公平,达到相对的结果公平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只有实现了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才有可能实现。
而过程公平虽然历时最长,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也要以良好的起点公平作为基础,若起点不公平,要想实现过程公平势必难上加难。
纵观教育公平问题的各个组成部分,时间上有着前仆后继的联系,逻辑上有着层层递进的关系。
因此,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还需从起点公平着手,扎实根基方能水到渠成。
1.3教育公平问题显著特性:历史性和动态继承性公平的状况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的性质。
每个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公平的问题都在变化,并且是具体的并不是抽象的。
又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性,教育公平问题并不可能根本消失,它的解决需要依靠人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将前人的思想批判地继承,并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提出适宜的方略。
比如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产力高于我国,这些国家在注重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之后,随着自由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开始将目光投向结果公平,致力于一部分社会成员教育资源缺乏的教育补偿。
而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人均GDP较低,人口众多,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明显,导致教育公平的起点和过程公平都难以解决彻底,结果公平无从谈起。
教育公平始终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民主进程和公共教育推广程度不断演进,任何时代都是如此,中国实际情况告诉我们,教育公平问题必须重点解决起点公平,待我国生产水平提高,教育公平问题自然会转向解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轨道。
2现状分析2.1我国教育公平存在问题之一: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城乡差距的问题是中国目前存在的最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之一,它分为初、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部分。
就初、中等教育而言,城乡差距突出表现在:①生均教育经费差异。
仅以2003年为例,农村学生的生均消费低于全国生均消费235.11元。
而农村学生总数却占全国学生数的大半,以此类推,农村学生享有的教育经费匮乏之极,这几年随着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这种差距仍将十分突出;②软硬件资源配置差异即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悬殊。
硬件设施配置方面:校舍面积城乡差距不大,但是生均微机室面积,生均语音室面积城市却远高于农村。
软件资源配置方面:由于农村学生的人数多于城市学生,在小学阶段,一个农村普通小学教师比一个城市普通小学教师多负担不到1个学生,但到初中阶段演化为3个左右,高中则更多。
另一方面,以2005年为例,农村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毕业的只占全部农村中学教师的24%,而城市同期则达到62.4%。
高等教育的城乡差距则突出表现为:①高等学校入学机会的差异。
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1990-1999年10年的招生城乡比例计算得出,所招收农村学生只占全部学生的20%左右,又由于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可推之,农村学生进入这两所国内顶尖大学的比例仅仅是城市学生的1/10;②城乡高等学校层次的差异。
来自城市的学生多倾向分布在重点大学,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多倾向分布在非重点大学。
类似的,来自农村的学生所占比率随着学校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少,而来自城市的学生所占的比率随着学校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多;③城乡学生专业选择上的差异。
艺术类,工商管理类这些学费相对较贵的专业绝大部分就读的都是城市学生,而农村学生则倾向选择实用性强且学费相对较低的理工类专业。
地域差距可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看待,仍旧同分析城乡差距的方法一样从初、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维度来考虑。
综合初、中、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突出表现得出,东部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尤其以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匮乏问题最为突出。
区域差距的问题将成为继城乡差距之后的第二大问题。
2.2我国教育公平存在问题之二:性别、阶级、民族差距性别差距由来已久,自中国古代开始,女子受教育权利远远弱于男子,至今农村中女子学历往往低于男子学历,甚至相当一部分比例女子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因为经济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和家庭因素等等而终止受教育权利。
阶级差距可视作一种新型的教育公平表现形式,表象上农民工子女得到了更多的入学机会,但是上重点学校的学生中中低收入者子女所占份额偏少,在重点学校的重点班中,中低收入者子女人数更是寥寥无几。
在高等教育中阶级差距尤为明显,学习管理、艺术、经济等专业的多为中高收入者子女,而中低收入者子女多偏向于师范、理工等专业。
民族差距是一个较为隐性的差距,尽管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若干关于少数民族中高考的优惠制度,但少数民族多地处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当紧缺,生产力落后,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其差距的隐性存在,只是被种种优惠政策掩盖、弱化而已。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即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还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性别、民族、阶级等,但归根究底这些特征和形式的变化都来源于起点不公平。
因此,在明确我国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刻不容缓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明确解决起点公平才是彻底解决我国当下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本之道。
3解决对策我国的经济条件是制约我国教育大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教育公平问题正是伴随着经济和教育发展变化的。
因此,要想解决其公平问题必须首先提高我国教育投资所占GDP比重。
有投资经费作为保障,教育公平的实施将事半功倍。
全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总额4.4%,而我国只占到2.8%左右。
足以证明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可以弥补我国教育经费的短缺问题。
在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之后,我国必须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本身着手,辅以相关的制度加以强化。
因为在诸多的影响教育公平问题的因素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都是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的,只有改进教育制度本身并合理配置增加了的教育资源,才能使教育公平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中有效解决。
我国的教育可以分为初﹑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两大类,在实施教育起点公平的过程中也应分别对待。
3.1促进初﹑中等教育起点公平的对策首先,增加初﹑中等教育的资金支持,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支持力度,确保教育起点公平。
初、中等教育阶段是受教育人数最多的教育阶段,而在所有受教育人群中,中西部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所占比例较大,以往,在初、中等教育资金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相当大比重资金仍投放至城镇和东部地区,导致在教育起点上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严重不公平,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从而引发一系列教育问题。
因此,加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资金支持是实现义务教育起点公平的重要举措。
随后,加大对教育部门的软硬件设施投入,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确保教育过程公平。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响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速培养建国人才的号召,在教育界形成了扶持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的现象,在培养了一大批建国人才的同时也为新时期教育资源发展的严重失衡埋下了隐患。
因此,加大支教人员的优惠政策,使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弱化城乡、区域之间的差异,形成大范围的地域公平、城乡公平、民族之间的公平。
进一步再弱化义务教育中的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的培养风气,形成小范围的校际间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