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态度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社会心理学

态度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社会心理学

大连大学
公选课社会心理学论
[论态度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
作者:吴谦
专业名称:环化学院环境工程
111班
2013年5月2日
论态度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
摘要: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人、事、物、团体及观念)所持有的评价系统和行为倾向。

态度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态度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态度会影响个体对别人的知觉判断,会影响学习的素的和效率。

同时,态度能帮助个体决定加入何种团体,选择何种职业及坚持何种生活信念。

关键字:态度评价系统行为倾向习惯性反应
正文:
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人、事、物、团体及观念)所持有的评价系统和行为倾向。

一般社会心理学者都把态度分为认知、情感及意向三个成分。

态度必须有一个特定对象,必然是三种成分一致协调作用,并且比较持久稳定。

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一种动机唤起的准备状态。

社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态度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态度决定着对外界信息的判断和选择。

态度一旦形成,便成为个人的习惯性反应,即成为个性的一部分,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某些特定的人或事物,往往会有一套或强或弱的固定看法。

而这种定型的看法又常常阻碍一个人去正确辨别群体中的个性差异,以致影响正确的社会判断。

人对某事获得很强烈印象时,会犯“以偏概全”的毛病。

当我们询问旅游者对某国的印象如何时,答案往往因人而异。

有的说:“那国家的人亲切有礼貌。

”有的说:“太粗野了。

”乍听起来,好像讲不同国家。

前者可能遇到一个亲切有礼的店员,印象深刻的缘故;
后者也许问路时遇到个粗野的小伙,惹得他一肚子气的缘故。

每个国家都有亲切的人,也有粗野的人。

可是人们往往对某事印象的强烈而以偏概全,产生误解,偏见。

所以判断和选择时要冷静思考一下。

态度影响学习的效率。

当学习的内容与个体的态度不一致时,这种态度将阻碍个体的学习,从而降低效率;而当学习的内容与个体的态度一致时,这种态度将促进个体的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课目学得好,不喜欢的科目学得不太好。

这说明个体对与自己态度吻合的学习材料,容易被吸收、理解、记忆。

而与自己信念、价值观相违背的学习材料,则被阻止、歪曲难以记忆。

由此可见态度具有过滤作用。

态度可以帮助人忘却自己的缺陷或不敢面对的问题,即为了防护自我的形象从而减少焦虑感和不安全感。

例如,种族歧视态度可以缓和自我脆弱者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再如一般公司员工受上司责备时,也会发牢骚。

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无权拒绝上司的指示,顶多只能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在与同事用餐时发牢骚泄愤。

以此来消除对自己能力不强的焦虑和自卑。

态度能够表达个人价值观。

有的人认为人生的最高意义就是追求美,那么对于艺术必然有正面积极的肯定态度;而有的人认为人生的最高意义就是享受,那么必然向往舒适的生活,并对此持肯定态度。

所以,我们能从一个人的态度看出他的人生价值观。

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默默地影响着我们。

所以,保持正确的态度,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社会心理学》中国物资出版社P138-150,P177;《人性心理的陷阱》世界图书出版社P49,P6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