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精品版

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精品版

第3讲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考试大纲》规定: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目中考查。

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否则,考生会因为没有辨识句中的特殊句式和活用,导致翻译的句子不合现代汉语规范。

一、词类活用分类练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等四类。

(一)名词的活用(1)判断方法: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针对训练]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敬慎》)(1)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译文:(2)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译文:解析:(1)句中的前一个“衣”“冠”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戴着”。

(2)注意“贵”“恶”“厚”“患”等词语的翻译。

参考答案:(1)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

(2)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

[参考译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

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

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吊丧,莫非是有什么要指教的?”老人说:“是有话说。

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

”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

”老人说:“地位越高,越要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

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

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

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

译文:解析:句中的“夜”“杖”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在夜晚”“用杖打”。

参考答案: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家伙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

[参考译文]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家伙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

直到它跑到月光明亮处,才知道是只老虎。

这个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是他的气势盖过了老虎。

(二)动词的活用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译文:(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译文:解析:(1)“止”为使动用法,“食”意思是“给……吃”,“明日”意为“第二天”,“以告”是省略句,应为“以(之)告(之)”。

(2)“废”意为“废弃”,“洁”为使动用法。

参考答案:(1)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2)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参考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锄草的工具。

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丈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

”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

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

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

至于道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三)形容词的活用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丽形容词带上宾语,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以……为羞(觉得……羞耻)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把……当作耻辱)[特别提醒]围绕动词巧辨使动和意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容易混淆的两种词类活用现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区分:1.看动作的施动者如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那就是使动用法;如果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这就是意动用法。

2.看动作与事实的关系当动作已成为事实或即将成为事实时,便构成使动用法;当其为内心感受、规划想法等主观认识,并没有形成客观事实时,便为意动用法。

如《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是已成为事实的动作,所以它是使动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且庸人尚羞之”的“羞”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它是意动用法。

[针对训练]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

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

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

”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译文:解析:句中“贤”为意动用法,“认为……贤良”,“说”为通假字,通“悦”,意动用法,“对……感到高兴”。

参考答案: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就赦免了田子的罪,让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参考译文]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金子两千两献给他的母亲。

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么多金子?”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报酬。

”母亲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么?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

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

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

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

你赶快拿走它。

”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自己下狱。

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就赦免了田子的罪,让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四)数词的活用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颜)斶对曰:“不然。

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

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

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

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

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

‘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

倨慢骄奢,则凶中之。

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渥。

’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

’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

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

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

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与,非夫?’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

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

译文:参考答案: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

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

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

[参考译文]颜斶回答说:“不对。

我听说,上古大禹时代,有上万个诸侯国。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

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

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

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

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政策的得失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中这样讲,‘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歧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

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

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

’所以说:‘好大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

’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

所以尧有九个佐官,舜有七位师友,禹有五位帮手,汤有三大辅臣。

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

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惭愧。

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像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

《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

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贱为贵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

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