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鉴赏论文题目:说不尽的“三言”和“二拍”副标题:生动鲜活的明末社会市民风情画作者:姚明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学号:200731580141指导老师:吴光正说不尽的“三言”和“二拍”———————生动鲜活的明末社会市民风情画摘要:“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用目的。
“三言”的出现,代表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拍”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些优秀篇章还写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新变化,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及封建婚姻制度等。
“二拍”的出现,开创了文人拟作话本专集的先例,在古代小说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商人,婚恋自主,女性意识,清官的市民化,情与礼,心理刻画,曲折工巧的情节,淳朴语言冯梦龙的“三言”堪称中国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二拍”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些优秀篇章还写出了当时的一些新变化,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及封建婚姻制度等。
“三言”“二拍”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的迫害,表现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爱情观点。
代表作有《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三言”的书名带有浓厚的道教训诫色彩。
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通俗小说的惯例,即通过标榜道德训诫来提高小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则需要注意到这里所表现的道德观,往往具有新的时代特点,而与旧道德传统相悖。
在“三言”中,写恋爱与婚姻的题材占据了很大比重,成就也最高。
这类小说常把“情”和“欲”放在“理”或“礼”之上,要求“礼顺人情”。
这意味道德规则只有建立在满足人们的正常情感需要的基础上,才有其合理性。
冯梦龙是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出身名门世家。
自幼接受儒学的熏陶,但又生活在商业经济十分活跃的苏州,年轻时常出入青楼楚馆,正是“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
纵览他的一生,虽有经世治国之志,但他不愿受封建道德约束的狂放,他对“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李卓吾的推崇备至,曾去李贽生活过20年的湖北麻城讲学,深受李氏思想的影响,这就使他成为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
其代表作“三言”主要是宋元明以来话本的改编和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进行的在创作。
凌濛初是乌程人,自幼聪明好学,成人后长期抑郁不得志。
崇祯七年因拔副贡授上海县丞,63岁升徐州通判。
次年苏北山东一带爆发农民起义,凌濛初进见淮徐兵备何腾蛟进“剿寇十策”,后又趁农民军新败,单骑入农民军劝说接受招安。
十七年,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对抗,忧愤呕血而死。
其“二拍”是在“三言”的影响下由凌濛初编写的,其目的如其所言:“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
”与“三言”不同的是,“二拍”基本上是凌濛初个人的创作。
“三言二拍”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堪称明末最为鲜活的市井画卷,从中可以了解到明末的社会思潮,生活情境,市井民情。
通观这上百部作品,可以从中发现一些不同于以往小说的特点,正是这些构成了“三言二拍”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在传统的观念中,商人被看成不正当的职业,居于末端,而在“三言”中已是另一番光景。
《杨八老越国奇遇》中的杨八老在三十岁时读书仍不就,遂改行经商,其妻亦劝其不必迟疑,可见其时读书已不是唯一的出路。
在《赠芝麻识破原形》中,时人多以儒业为正途,而将经商看作辱没门风的业途,而马少卿却大胆的喊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
而在《叠居奇程客得助》中更让经商俗人取代传统的文人雅士得到与海神仙女结缘的契机。
这说明商人正在取代读书文人成为时代的宠儿,他们开始瞧不起官宦士大夫和文人雅士,门第和仕途在钱财面前显得不足为道。
这种社会心理变化,表现了晚明鲜明的时代特点。
不仅如此,商人的感情故事也与传统大相径庭。
“三言二拍“中提到的商人大多是一些善良正直有道德的正面形象,而非以往的为富不仁的凶恶嘴脸。
《徐老仆义愤成家》中就着重表现了商人们经商的努力、勤苦、智慧。
“三言”里这些作品里的商人大凡都是好人致富的模式,他们所获得的利益被蒙上了道德的面纱,看起来显得天经地义,好似人之常情。
相较而言,“二拍”里的商人倒是本色许多,直接描写商人逐利的本性,但他同时也肯定了商人出海冒险以求利的行为。
如《乌将军一饭必酬》中,凌濛初就赞美了杨氏及其侄子为追求巨额利润而不怕挫折敢于冒险的商业活动。
只是凌濛初是从经商获利的角度去赞美,更加接近商人的本性,而非冯梦龙的道义上的美化。
可是,不管如何,商人在这些故事里的地位亦非往日可比。
描写爱情婚恋的故事在“三言二拍”里的比重不小,同时也是口口相传的部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间流露出的男女平等的意识和婚恋自主强烈呼唤。
在故事情节极其类似《西厢记》的《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当莺莺闻知张浩为父母所逼而另娶他人后,并没有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大胆的指控张浩背弃前盟,要求判决依顺人情,结尾是富有喜剧性的,实际上肯定了情而委屈了礼。
而《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的乔太守持有这样的观点:青年男女之间的接触相爱好比干柴近于烈火而不怪其燃。
这是对情的肯定,针锋对立于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三言”里有一则精彩的此类故事,那便是《卖油郎独占花魁》,卖油郎秦重对花魁娘子莘瑶琴一见倾心,瑶琴先是感受到秦重的忠厚体贴,进而看到他不同于富家子弟的那种特殊魅力,终于突破门第枷锁,向秦重主动示好,然而此时的秦重开始担心养尊处优的瑶琴无法承受素衣粗食的苦涩生活,直到瑶琴发出重誓,秦重方才与之两心相通,二人终结良缘。
诸如此类的男女婚恋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不是传统的门当户对,也不是一见钟情,而是自主的婚恋观。
贞节是传统女性的重负,而突破贞洁观念转而尊重女性的观念在“三言”里可谓比比皆是。
如“三言”里《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王三巧被陈大郎诱引失去贞节,丈夫蒋兴哥知道后痛苦的休去了她,但他还是对三巧旧情不减,责怪自己“贪着蝇头微利,撇她少年守寡,弄出这场丑来”。
三巧被休后听从母亲的劝导改嫁,然而故事结尾时,蒋兴哥没有嫌弃三巧二度失贞,与之重续前缘。
由此可见传统的三从四德和贞操守节的观念在这些市民身上已然失去了约束力,而在“二拍”里对于此类问题似乎表现得更加宽容。
“如今为官做吏的人,贪爱的是钱财,奉承的是富贵,把那正直公平四字撇却东海大洋。
”这是初刻里的一段话,可谓对其时社会官场现象做出了一个生动的刻画。
其实,揭露官场的腐败和社会黑暗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其中最惹人注意莫过于《硬勘案大儒争闲气》,凌濛初将朱熹写成一个心胸狭窄,卑鄙无耻,诬陷无辜的势利小人,可谓是胆色不浅。
“三言二拍”中的清官形象多半掺杂着市民化的价值取向。
这些贤明的青天往往重视人的价值,承认人情、人欲的合理性。
因而在精明公正、为民做主的过程中,也同时为自己攫取钱财。
有的则不拘礼法,公开娶妓,或者以“官府权为月老”,去成全有情人的越礼行为。
“三言二拍”表现了晚明新思潮下广泛的社会内容,然而在描写情欲时往往有过多直露淫秽的内容,向来为人所诟病。
同时,“三言二拍”有着明显的教化意图,大谈因果报应和忠孝节义,有时不免流露出陈腐的气息。
这些缺点是显而易见的,而二拍表现更甚,所以历来“三言”的评价要好过“二拍”,可以认为“二拍”是“三言”这个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高峰后走的下坡。
“三言二拍”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故事的传奇性。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善于运用生活中偶然性的巧合来构成故事的冲突,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同时也善于设置悬念伏笔,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作者还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传统,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脉络清晰,情节连贯,头尾完整,前因后果都交代分明,各种矛盾冲突一定当场解决,这是适应我国民众的欣赏习惯与审美心理而形成的,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所独具的民族形式。
“三言二拍”中的优秀作品已能初步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出性格鲜明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
与以粗笔勾勒见长的宋元话本相比,“三言二拍”既有了较多的真切自然而又层次清晰的心理描写,也有了具体丰富而又生动传神的细节刻画,体现出白话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新进展。
同时,作者从宋元话本那里承继了以行动表现人物的写人手法,有时把人物置于与外部世界的激烈冲突中来显示其内心矛盾,有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突出强调、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三言二拍”在艺术上也有许多新的突破。
与宋元时期的话本相比较,它的描写更为细腻,并注重心理刻划,结构也日臻完整,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许多佳作成为中国小说宝库中的珍品。
为了便于阅读和流传,姑苏抱瓮老人将“三言”“二拍”加以选编,成为《今古奇观》,是当今流传最广的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选本。
“三言二拍”的语言既汲取了宋元话本“谐于里耳”的特征,又经过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的润色、创作,把生动活泼的口语与浅显易懂的文言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文心”和“里耳”的谐合。
作者将宋元话本粗具形态的白话变成了流畅生动的文学语言,较为纯净,少有杂质;叙述语言明白如话,富于表现力;人物语言描摹逼真,具有个性化;达到了不事雕琢而自然曲尽事物之情的境地。
“三言二拍”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语言艺术已经跨越了通俗化的初级要求,开始进入更高的规范化和艺术化阶段,为白话短篇语言树立了典范。
“三言二拍”中的明代作品既从话本母体中继承了“说话”艺术的特质,又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营养,形成了更适应于书面阅读的艺术手法和创作特点,同时在包括情节设置、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也形成了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独具的艺术特色空间。
“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用目的。
“三言”的出现,代表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冯梦龙的“三言”堪称中国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二拍”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些优秀篇章还写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新变化,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及封建婚姻制度等。
“二拍”的出现,开创了文人拟作话本专集的先例,在古代小说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在“三言二拍”的推动下,明末清初的白话短篇小说创作如雨后春笋般喷涌崛起,繁盛一时,这些作品随着明末严峻的政治形势,人文思潮的变化,大致从侧重于主情到倾向于重理,虽然更加关心现实,但说教气味转为浓重,总的艺术水准呈下降的趋势。
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还是“三言”和“二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