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经济学方法论3—几个经验问题
经济学方法论3—几个经验问题
12
经济学方法论3—几个经验问题
§1 教育与所得,教育与增长
正如维利斯(1986)所指出的,最优人力资本模型尚难确定, 人们并不知道生命周期中收入函数形式,而且许多相关概念 (例如人力资本)无法计量(或者说可以被计量吗?)。他还 进一步说明了假设条件被简化的程度,比如用数据表示均衡结 果,个人能够预测自己受教育的收益等等。
经济学方法论 LOGO
三、几个经验问题
主要内容
§1 作为理论检验的经验研究工作 ——教育与所得,教育与增长 §2 作为预测基础的经验研究工作 ——预测金融危机 §3 作为制度安排基础的经验研究工作 ——独立的中央银行
2
经济学方法论3—几个经验问题
13
经济学方法论3—几个经验问题
§1 教育与所得,教育与增长
布林代尔(1976)认为,放宽米恩斯人力资本理论中的严格 假定,米恩斯方程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 布林代尔通过对米恩斯函数式的一系列假定进行检验,发现 这些假定受到经验资料数据的挑战。 例如:米恩斯假定工作经历的年限与教育互相包含,因此, 工作经历年限可以用学校教育加5去减年龄而得到。但是, 布林代尔指出,这种方式对女性来说,并没有得出令人满意 的经验检验结果,因为,女性可能一边工作,一边接受教育, 而且有几年因抚养子女而不能承担有偿劳动或接受教育。 他主张,“对于方程形式的选择,应当基于经验而不是基于 纯理论”。
11
经济学方法论3—几个经验问题
§1 教育与所得,教育与增长
假定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对米恩斯方程做统 计分析就可以得出教育的内在收益率。 格瑞里奇斯(1977)通过对收入函数的估价,提出了一系列问 题,其中包括如何解释估计的相关系数问题。在多大程度上, 我们能够用估计函数去定义基本的偶然相关性呢? 维利斯从广泛的理论创新和计量经济学的变化中得到一种较好 的指标,并把它强加于收入理论与收入数据之间的关系。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相信他们所说的人力资本理论,也就是说, 用简化的形式表述模型结构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7
经济学方法论3—几个经验问题
§1 教育与所得,教育与增长
我们将通过两种相关的理论,来讨论一下理论的经验检验问 题: 1、一种理论是在微观层面上评估教育对收入的影响 2、另一种理论是在宏观层面上,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 评估教育对增长的影响
8
经济学方法论3—几个经验问题
15
经济学方法论3—几个经验问题
§1 教育与所得,教育与增长
为了弄清楚劳动力市场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近来关于收入 与教育关系问题研究的大量文献却不再采用总体分析方法。 尤其是,最近关于工作满足程度的研究对人力资本模型的假 定前提条件提出了质疑,这个前提条件是工作的效用源自于 收入(即因为收入,工作才对劳动者有效用)(奥斯瓦尔德, 1997)。 如果工作满意度也构成了一个重要因素,那么,我们在对教 育计划行为进行分析时就必须考虑教育与工作满足度之间的 关系。真实的因果关系我们还不得而知。
14
经济教育与所得,教育与增长
尽管布林代尔考虑了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中的不同公式,但是, 事实上,收入方程仍然可以用一系列结构模型加以解释,也就 是说,具有解释力的模型是广泛的。 例如:另外有一种理论尤其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不同构成,它把 劳动力市场区分为第一层次的市场与第二层次的市场,在前一 类市场中劳动者获得佣金,而在后一类市场中他们并非获得佣 金。(高登,爱德华,瑞奇,1982) 市场不同组成部分在有关文献的分析中也根据性别与种族加以 划分。 根据这种理论,教育对收入的影响受劳动力市场中相应构成部 分传统的收入决定。
10
经济学方法论3—几个经验问题
§1 教育与所得,教育与增长
ln y 0 1s 2 x 3 x
2
其中:y表示年收入;s表示受教育年限;x表示就业经验; 上述函数在经验检验中获得了极大成功,当然,在很大程度上, 收入同受教育年限与劳动者的从业经验具有密切的关系。 维利斯欲探寻人力资本理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理论基础。 S是个人作出决策的变量;受教育而丧失期间的收入构成教育 的机会成本,受教育又意味着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增长率,二 者存在着某种替代关系,因此,教育的内在收益率影响着个人 的决策,决定着个人对s的选择。
§1 教育与所得,教育与增长
对于经济问题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分析 方法,计量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检 验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吻合可以观察到 的变量值。 关于经验问题和对经验资料进行筛选 的问题 在理论层面上,理论观点能够相互区 别,但由于找不到对应的经验数据, 而在经验层面上难以把各种理论观点 的好坏加以区分
9
经济学方法论3—几个经验问题
§1 教育与所得,教育与增长
这样,最优化行为理论可以被用来说明教育最优化水平和教 育中的均衡关系,通过这种均衡关系,一方面,收入受教育 影响的函数关系可以得到说明;另一方面,收入受从业经验 而非教育决定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说明。 可是,要直接计算出一种合理的结果并从中得出上述结论, 几乎是不可行的。 因此,为了检验人力资本理论,维利斯(1986)提出把收入 函数的简化形式作为研究的起点。这种理念来源于米恩斯富 有开拓性的著作,这里,收入被看成是一个人一生中受教育 年限和就业年限的函数。
18
经济学方法论3—几个经验问题
§1 教育与所得,教育与增长
新古典的内生增长理论的政策意义在于它表明了劳动生产力可 以因政策安排而发生变化。 尽管在长期内所有经济体都能够使技术变化成为可能(因此, 在所有经济学家看来,由于技术变化的全球化,可望经济增长 率趋同),但是,这不能否认不同经济体之间存在着增长率的 差异。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劳动生产力增长的原因要么是“边学边 干”;要么,通过就业外的教育来提高劳动生产力。
3
经济学方法论3—几个经验问题
§1 教育与所得,教育与增长
经验资料的对应性问题是一个很宽泛的问题 ——实际生活中,概念难以测度 ——纯理论概念难以测度 ——现实中能否找到与一般均衡状态相对应的东西?
4
经济学方法论3—几个经验问题
§1 教育与所得,教育与增长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常常是将理论用简化的形式陈述出来(把联立方 程系统简化为一个方程的结果) 在微观经济学中,这就意味着不追求理性决策行为中每一个组成部 分与经验对应的检验,而仅仅检验按照理论所设定的决策过程的最 终结果。 在宏观经济学中,对总量而不是对个体的关注是宏观经济学的分析 起点。这就要求用联立方程系统来反映经济中的不同部门,这里有 消费函数、投资函数等。它们形成了宏观模型结构中的各个部分。 尽管如此,经验检验也仅仅是基于国民收入的规定性,是对联立方 程系统的简化形式的检验。 由于微观经济学中存在着未解决的问题,尽管经验资料与方程简化 形式相符,但我们也不可能从基础模型中做出更多的推断。
上述式中总收入(Y)是劳动(L)与资本(K)的函数,A(t) 表示不断改进的技术对总收入的影响,t表示时间。
Y A(t ) F ( K , L)
17
经济学方法论3—几个经验问题
§1 教育与所得,教育与增长
假定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的增长)与技术水平不变,那么, 收入的增长只能决定于资本量的增长。这个理论通过对相关 系数的估计,很容易得到经验检验,并可以通过经验检验看 到它与实际增长率的吻合程度。 研究表明,技术水平是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劳动与资本 要素并不能完全说明增长率),并关注了技术变化是增长的 外部发动机。 理论界的研究正在发生变化,不仅试图将一般技术变化(也 就是,作为独立于资本与劳动的一个要素)内生化,而且试 图将对劳动生产力产生贡献的其他因素也都内生化。 然而,内生变量之间建立直接的因果关系是相当困难的。一 个外生变量,如技术变化,只是人们把它作为外在变量的分 类并视其为变化的外部原因而已。
19
经济学方法论3—几个经验问题
§1 教育与所得,教育与增长
围绕教育提供了劳动生产率增长因素,提高了经济增长或提高 了把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的能力等思想,一系列数学模型被建 立起来。目的在于根据可能产生的最高水平的经济增长率,确 定教育支出的最佳水平,这些模型无不需要首先做一系列假定。 例如,卢卡斯(1988)的人力资本模型把教育看作一项投资决 策,类似于个人进行的资本投资。受教育时间意味着期间不能 就业。在每一个受教育层次上,教育所能产生的劳动生产力都 相同。这样,决策依据是时间偏好与风险规避的相关系数。然 而,这些因素在总量上无法确定,因此,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仅仅强调简化方程式中劳动力变量的相关系数。
§1 教育与所得,教育与增长
(一)教育与所得(收入)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对自己受教育程度的决定取决于受 教育期间发生费用与受教育而导致收入增长的比较评价,也 就是说,运用的是一种现值计算法。 这里采用的是长期竞争性均衡范式,在每一个受教育水平下 劳动者的供给与需求都是相等的,且没有任何一个劳动者愿 意改变其受教育水平。 对于每一个劳动者来说,在这种均衡状态下,受教育的现值 通过收入来表示,且等于不接受教育而做出其他选择所能获 得的收入现值。 受教育的现值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利率形式表示。
6
经济学方法论3—几个经验问题
§1 教育与所得,教育与增长
“对标准货币需求方程的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转换几乎让人 们感到这是一个被数据库霸占了的领域,特别专业化的结 构模式被用于去发现一个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以支持理论。 尽管这种做法显得生硬,但也告诉人们,由于近几十年金 融创新不断发展,欲寻求一个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是极其 困难的”。 ——汉达(Handa,2000)
16
经济学方法论3—几个经验问题
§1 教育与所得,教育与增长
(二)教育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