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
穿孔
溃疡穿透胃、十二指肠壁,可有三种后果
穿透性溃疡
弥漫性腹膜炎
(溃破穿孔并受瘘管源自阻于毗邻实质性 (穿入空腔器官)
(溃破入腹腔) 器官,如肝、胰、 DU---胆总管
腹膜炎表现和体
脾等)
征
腹痛规律改变,
GU---十二指肠 或横结肠
顽固而持续
• 穿透性溃疡(溃疡慢性穿孔)
• 十二指肠后壁和胃后壁溃疡穿透至浆膜层,与邻近器官、 组织粘连,胃肠内容物不流入腹腔在局部形成包裹性积液
• 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为常见。
流行病学
• 年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 DU) 多见于青壮年 胃溃疡(gastric ulcer, GU) 多见于中老年; 发病高峰前者比后者早10年。
• 性别:均好发于男性。
• 发生率:DU:GU=3: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NSAIDs是导致胃黏膜损伤最常用的药物,1025%患者可发生溃疡。
• 遗传易感性
• 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有该病的家族史,提示可能 的遗传易感性 。
• 正常人的胃黏膜内,大约有 10 亿壁细胞,平均 每小时分泌盐酸 22mmol ;
• 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壁细胞总数平均为 19 亿,每小时分泌盐酸约 42mmol 。
• 需手术治疗
• 临床症状:明显上腹胀痛,餐后加重,呕吐后腹痛缓解, 呕吐物可为宿食;失水,低氯、低钾性碱中毒;体重下降 ,营养不良
• 体征:胃蠕动波及震水声
癌变
• <1%胃溃疡可能癌变 •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一般不癌变
辅助检查
• 胃镜及黏膜活检
鉴别良恶 性
治疗效果 的评价
确定有无 病变、部 位及分期
• 胃溃疡多位于胃体上部,溃疡常较大
• 儿童期溃疡
• 主要发生于学龄儿童,发生率低于成人 • 腹痛多在脐周,常出现呕吐
特殊溃疡
• 无症状性溃疡
• 无腹痛或消化不良症状 • 以上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 • 以长期服用NSAIDs患者及老年人多见
• 难治性溃疡
• 经正规抗溃疡治疗而溃疡仍未愈合者
消化性溃疡出血的Forrest分型
Forrest Ia(喷射样出血)、Forrest Ib(活动性渗血)、 Forrest Ⅱa(血管裸露)、 ForrestⅡb(血凝块附着)、 Forrest Ⅱc(黑色基底)、 Forrest Ⅲ(基底洁净), 推荐对Forrest分级I a一Ⅱb的出血病变行内镜下止血治疗
治疗
药物治疗
PPI H2受体拮抗剂
根除HP
治疗
药物治疗----抑制胃酸分泌
H2受体拮抗剂 (6周愈合率)
GU 80-95%
DU 90-95%
疗效好,用药方便, 价格适中,长期使
用不良反应少
PPI (4周愈合率)
GU 80-96% DU 90-100% 使H+-K+-ATP酶失去活性, 抑酸作用很强,可使胃内达到无酸水平 抑酸时间长,可达72小时 可增强抗HP抗生素的杀菌作用
• S1-红色瘢痕 • S2-白色瘢痕
辅助检查
• X线钡餐
了解胃的运 动情况
胃镜禁忌者
适宜 于
不愿接受胃 镜检查和没 有胃镜时
辅助检查
• X线钡餐
• 直接征象:龛影
• 间接征象: 局部压痛、 胃大弯侧痉挛性切迹、 十二指肠球部激惹及球部畸形
等
辅助检查
• HP检测
• 无论溃疡处于活动期还是瘢痕期,均因检测
• 与进餐相关,如饥饿痛或餐后痛
腹痛可被抑酸或抗酸剂缓解
临床表现
• 体征
• 发作时:剑突下可有局限性压痛 • 缓解时: 无明显体征
特殊溃疡
• 复合溃疡 • 幽门管溃疡 • 球后溃疡 • 巨大溃疡 • 老年人溃疡 • 儿童期溃疡 • 无症状性溃疡 • 难治性溃疡
特殊溃疡
• 复合溃疡
• 胃和十二指肠 均有活动性溃疡
克罗恩病、结节病 胃窦切除术后
胃镜及组织病理
• 胃溃疡:多见于胃角和胃窦小弯。 •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紧邻幽门环的前壁或后壁
多见。
胃镜及组织病理
• 溃疡所致粘膜缺损超过粘膜肌层。
显微镜下,溃疡边界清楚,左边正常的胃黏膜脱落形成一个深的溃疡, 其基底部有炎症和坏死碎片。溃疡底部动脉分支被破坏出血。
• 多见于男性 • 幽门梗阻发生率较高 • 复合溃疡中的胃溃疡较 单独的胃溃疡癌变率低
特殊溃疡
• 幽门管溃疡
• 餐后疼痛发生快 • 早期出现呕吐 • 易出现幽门梗阻、出血、穿孔 等并发症
特殊溃疡
• 球后溃疡
• 发生在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的溃疡
• 多位于十二指肠降段的初始部及乳头附近,多在后内侧壁,可穿透入 胰腺
“酸雨”
胃酸
胃蛋 白酶
胃酸、胃蛋白酶的侵 袭作用
黏膜的防御能力
黏膜屏障--“屋顶”
GU: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DU:高胃酸分泌
• Hp感染是主要病因 • 感染率:DU90-100%,GU80-90%。 • 清除Hp可加速溃疡的愈合,显著降低复发。
• 药物
• 长期服用NSAIDs、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化疗 药物、双磷酸盐、西罗莫司等药物。
• 粪便隐血
• 有无合并出血
诊断
• 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痛—疑诊 • 胃镜—确诊 • X线钡餐发现龛影—诊断
鉴别诊断
• 其他引起慢性上腹痛的疾病
• 慢性肝胆脾疾病、 • 慢性胃炎、 • 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鉴别诊断
胃癌
• 形态多不规则 • 常>2cm • 边缘呈结节状 • 底部凹凸不平 • 覆污秽状苔
• 溃疡变浅缩小 • 表面薄白苔 • 周围充血水肿消退后可出现皱襞 • 集中
• H1-白苔开始缩小,再生上皮明显 • H2-苔进一步缩小,几乎全部为
再生上皮覆盖
辅助检查
• 胃镜分期(3期,2个阶段)
• 瘢痕期(scarring stage,S)
• 底部白苔消失, • 溃疡被红色上皮覆盖, • 渐变为白色上皮 • 纠集的皱襞消失
临床表现
• 症状
• 主要症状:上腹痛或不适; • 性质:钝痛、灼痛、胀痛、剧痛、饥饿样不适; • 特点: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 • 其他症状:腹胀、厌食、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
症状。
临床表现
特点: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
慢性
• 病史可达数年或十余年
周期性 节律性
• 发作期—数周或数月 • 缓解期—长短不一 • 季节性—秋冬或冬春之交
难治性溃疡可能因素:
病因未去除(HP感染、NSAIDs)
穿透性溃疡
特殊病因(克罗恩病、促胃液素瘤) 某些疾病或药物影响抗溃疡药物吸收 或效价降低 误诊(恶性肿瘤) 不良诱因存在
并发症
出血
穿孔
幽门 梗阻
癌变
出血
• 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中最常见的病因,占50% • DU较GU易发生 • 轻者:黑便;重者:呕血 • 出血后腹痛可减轻
或200mg 2次/日 呋喃唑酮 100mg 2次/日
四环素 750mg 2次/日
治疗
药物治疗---保护胃黏膜
• 铋剂
• 分子量较大,在酸性溶液中呈胶体状 与溃疡基底面的 蛋白形成蛋白-铋复合物 覆于溃疡表面 阻断胃酸、 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
• 可通过包裹HP菌体,干扰HP代谢,发挥抗菌作用
• 止痛效果较缓慢,4-6周愈合率与H2受体拮抗剂相仿 • 舌苔和粪便变黑 • 肾功能不良者忌用
良性胃溃疡
• 单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 • 常<1cm • 边缘光整 • 底部由肉芽组织构成 • 覆以灰黄色渗出物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胃腺癌
炎性改变
鉴别诊断
2014-1-8
2014-4-4
炎性改变
2014-5-7
鉴别诊断
胃溃疡----常规溃疡边缘活检 多点活检 正规治疗6-8周后复查胃镜
鉴别诊断
治疗
药物治疗---抑制胃酸
•
常用H2受体拮抗剂
• 通用名称 规格(mg) 治疗剂量(mg) 维持剂量(mg)
• 法莫替丁
20
20, 2次/日 20,1次/晚
• 尼扎替丁 150 150, 2次/日 150,1次/晚
• 雷尼替丁 150 150, 2次/日 150,1次/晚
治疗
药物治疗---抑制胃酸
•
常用各种PPI
• 通用药名 规格(mg) 治疗剂量(mg) 维持剂量(mg)
• 埃索美拉唑 • 兰索拉唑 • 奥美拉唑 • 潘托拉唑 • 雷贝拉唑
20,40 30
10,20 20 10
40, 1次/日 30, 1次/日 20, 2次/日 40, 1次/日 20, 1次/日
20,1次/日 30,1次/日 20,1次/日 20,1次/日 10,1次/日
治疗
患者教育
• 适当休息,减轻精神压力 • 停服不必要的NSAIDs,如确必要,可同时加用抑酸和保
护胃黏膜药物 • 改善进食规律、戒烟、戒酒、少饮浓咖啡等
治疗
维持治疗
• 指征:反复溃疡复发、HP阴性及已去除其他危险因素的 患者
• 胃排空障碍
• 十二指肠-胃反流
胃黏膜损伤
• 胃排空延迟及食糜停留过久
胞
分泌促胃液素
剌激胃窦G细
与消化性溃疡相关的病因和疾病
感染 药物
遗传 胃排空障碍 激素 血供不足或 血流淤滞 浸润性疾病 手术后状态 放射治疗
HP、单纯疱疹病毒、结核、巨细胞病毒、海尔曼螺杆菌 NSAIDs、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化疗药物、双磷酸盐、 西罗莫司 高胃酸 十二指肠-胃反流 胃窦G细胞功能亢进、促胃液素瘤、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休克、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