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法概述ppt课件

环境保护法概述ppt课件

第十条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 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第二十二条 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 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 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四、环境保护法体系
1、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的定义 – 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指由本国现行全部法 律规范组合为不同的部门法所形成的有机联系 的统一整体。
部门法的定义 – 是指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综合体 ,也称法律部门。每一个法律部门又是一个子 体系。
划分部门法的标准
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所调整的不同 社会关系(或主要的社会关系)来划分。
三、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指环境保护法在哪些地方和什 么时间对哪些人有效力的问题
– 环境保护法在空间的适用范围 – 环境保护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 环境保护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1、环境保护法在空间的适用范围
在空间的适用范围 指环境保护法在哪些 地方、区域有效力。
– 可分为 “域内效力”原则 和 “域外效力 ”原则
为处罚的依据 从旧兼从轻原则指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新法对行为人
惩罚较轻时,从新法 从新兼从轻原则指新法原则上溯及既往,但旧法对行为人惩
罚较轻时,从旧法 我国法律一般是无溯及既往的效力。
但也有例外,有的法律明确规定有溯及力,如环境保护法 中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个别法律规范具有溯及既往的效 力
是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原则、制 度和措施所作的基本规定,
–其特点是原则性和综合性的法律规范。
–其效力仅次于《宪法》和国家基本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是制订自然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单行法、环境保护法 规、规章的基本依据。
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9.13;1989.12.26
“域外效力”原则
即可在本国领域以外生效的原则 “域外效力”一般都以有关国家缔结的 国际条约为依据,才得以顺利贯彻实施 。
2、环境保护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对人的适用范围 是指环境保护法对哪些人(包括自
然人和法人)发生效力。
– 属人主义 – 属地主义 – 保护主义 – 综合型的原则 。
属人主义
公布之后经过试行再正式生效 在试行阶段该法是具 有约束力的。之所以采用试行的形式公布,主要是 针对技术性比较强,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的立法
⑵环境保护法的失效时间 一般也有以下三种形式
经修订的法律明文规定该法施行之后相应的原法律同时废止 例如《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本法自公布之日
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同时废止。” 规定与新法相抵触的原法律规范失效 有两种情况:一是采用
指凡是本国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下同),不论在国内或国外,均适用 本国的法律,但对在该国领域内的 外国人不适用。
属地主义
指一国的法律对其管辖领域内的一 切人,不论本国公民或外国公民以至 无国籍人都具有同样的效力,但在国 外的本国人则不受该国法律的约束
保护主义
指本国法律对任何损害该国利益的 人都有约束力,而不问此人的国籍 或所在国。
⑵对外国人的效力 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人、 外资企业、与外国合资、合作企业等,都必须 遵守我国环境保护法。
3、环境保护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是指环境保护法在 什么时间生效和何时终止效力,以及在 环境保护法颁布以前对破坏或污染环境 的行为是否有效力的问题。
⑴生效时间 一般有三种形式:
立即生效 即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公布之日至一定期限后才生效 之所以公布之后不立 即生效,而另行规定生效时间,是因为这些法律的 贯彻实施,需要有一定时间进行准备。
– 思想准备─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 ; – 业务准备─包括由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制订实施条例、细则
和标准,建立各种必要的监督管理手段等;
– 组织准备─包括设立执法机构,组织监督管理队伍,以适 应执法、司法的要求,等等。
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 第二十二条 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
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 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 第二十六条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
第二章 环境保护法概述
一、环境保护法的概念 二、环境保护法的任务和目的 三、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四、环境保护法体系 五、环境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环境保护法的概念
环境保护法 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域内效力”原则
指法律的效力及于国家主权所管辖的领域的规定 我国不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空间上的适
用范围是有区别的,但一般都在所辖区内有效。
“域内效力”原则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 环境保护条例、决定、命令等,一般均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 但环境保护单行法律、法规,虽然在全国范围内生效,但其效力只 在特定的范围有效。
– 行为:作为;不作为 – 物:主要指具有环境功能的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
境要素;如:水、大气、土地、森林(一般指物)
内容:权利主体之间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环境法律关系的特征
1、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 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2、是非物质的思想社会关系,由社会物质生产关 系决定;但更主要的是受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然规 律的制约
综合型的原则
即以属地主义为基础, 把属地主义、 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三者结合起来 的原则。
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法律比较普遍的 做法,
我国也是如此。
根据我国《宪法》和环境保护法的规 定,环境保护法对人的适用范围如下:
⑴对本国人的效力 一律适用于在本国境内的 我国公民和法人。 对于在我国领域外的我国公民和法人,原则上 仍受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保护,同时也有遵守我 国环境保护法的义务。
– 一般地说,同一类型的法律规范调整着同一类社会 关系。
其次,根据其调整方法来划分。
– 所谓调整方法,是指调整社会关系时,用以影响社 会关系的手段
– 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 – 调整方法在划分部门法中是次要和派生的标准
2、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 (1)《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范 (2)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 (3)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律、法规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4)防治环境污染单行法律、法规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5)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规章 (6)环境保护标准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7)地方环境保护法规、规章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8)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9)我国参加的国际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⑽立法和司法机关的适用环境法律规范的解释
– 环境法律关系的产生 – 环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 环境法律关系的特征
环境法律关系的产生
以现行的环境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法律事实的出现
环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主体(权利主体或权义主体):依法享有权利 和承担义务的环境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客体: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 指的对象,包括行为和物:
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摘录)
第九条 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 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 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 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 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3)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律、法规中的 环境保护规范
出现得比较早环境法律规范,其特点是
–以保护某一环境要素为该法律文件的基本内容之一 –同时包含对某自然资源管理(如对该资源的权属、经营
3、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
– 主体:国家、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 – 法律依据:行政法、民法、刑法等 – 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平等、不平等
二、环境保护法的任务和目的
1、环境保护法的任务 ⑴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
利用自然资源 ⑵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2、环境保护法的目的 “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
(1)《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范
《宪法》明确规定保护环境和防治污染是国家 的根本政策,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 业单位的职责和每个公民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摘录)
– (1982年12月0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 – 第九条 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
注意: 未生效或已失效的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没有法律约束力 不能作为解决环境保护纠纷的依据
⑶环境保护法的溯及力问题
指环境保护法对其生效以前的行为和事件是否有效力的问题。
从旧原则 指新法对其生效以前的行为和事件没有溯及力 从新原则 指新法对其生效以前的行为和事件有溯及力 从轻原则 指新法与旧法比较,以对行为人惩罚较轻的法作
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 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
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 第十条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