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用学概述

语用学概述

语用学概述
C. Morris按照C. S. Peirce早就作出的提示首创了“符号关系学" (syntactic)(下面将称为语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三个术语,用来表示符号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方面的工作基本上是在哲学和逻辑学的范围内进行的。

直到七十年代,情况才有所改变。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主张“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语言”。

五十年代后期,转换生成语法崛起。

乔姆斯基在1965生的《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中提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概念。

1977年,乔姆斯基又提出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概念。

七十年代后期,特别是进人八十年代后,语用学的发展很快,语言学家发表了不少论文和专著。

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1985年9月国际语用学会议在意大利召开,1986年初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并确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它学科》(Pragmatics and Beyond)作为它的学术刊物。

这说明语用学这门新兴学科已被确认并获得充分的发展。

Levinson (1983)把语用学研究划分为下列五个基本范畴:1)指示语(Deixis )矶究;2)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研究;3)前提关系(Presupposition)研究;4)言语行为(Speech acts)研究;5)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研究。

而Leech(1983)主要对语用学原则进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进行修正与扩充,提出了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及其它次准则,并提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这一对外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起着推动作用的重要概念。

到90年代初期,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语用学研究的范畴也有了新的拓展。

笔者认为在原有研究范畴的基础上至少可以增加下列四个研究范畴:1)语言活动类型(Activity Types)研究;2)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研究;3)语用模糊现象(Pragmatic Ambivalence)研究;4)语用策略(Pragmatic Strategies)研究。

语用学研究的主要方面及其成果有以下几点:
1. 在微观语用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涉及狭义的传统议题包括言语行为、会话含义、关联理论、会话分析等仍得到强烈关注,并继续得到深化研究。

2.语用学与语境理论:语境理论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者们在新世纪对语境理论的研究仍热度不减,一方面语境理论继续得到深化和研究,另一方面语境与其他理论或语言应用相结合。

3.多角度、多维度研究语用学:认知语言学是新一代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成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目前,其研究在国内外异常活跃。

语用与认知,主要包括关联理论、自然语言理解中的默认推理等。

4.实验语用学:实验语用学是最近在语用学研究中才出现的。

著名语言学者冉永平,周荣在论文语用学研究的新趋向---实验语用学研究一文中指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实脸语用学正应运而生,并
引领当今国外语用学研究之前沿。

5. 语用学的交叉研究
①语用学与语篇连贯:语篇学和与语用学都是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二者的理论和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关联理论,语境理论都是都是两者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②语用与翻译:语用学与翻译结合的研究日益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国内外学者在语用学理论框架下研究指示语、关联理论、顺应论与翻译的关系,以及跨文化语用翻译与语用翻译策略等。

6. 语用学理论的研究
语用学理论的研究注重对一般语言规律的探究,而国内在这方面力量较薄弱, 基本上是对西方的语用学理论加以评论和补充。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语用学发展的原动力,从研究其根源来探究语用学的发展。

发展趋势: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动向有以下趋势一.语用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语用学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学科的交叉性、探讨方法的多样性。

新世纪第九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的会议论题就包括语用学和相邻学科的关系。

二.多角度、多维度研究语用学。

从认知角度、语言哲学角度以及综合角度思考语用问题是语用学研究的新趋势。

三.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再到应用研究。

目前,研究方法开始从理论转向实证研究,学者开始尊重语言事实,努力去研究语料,让语料说话。

应用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外语用理论在外、汉语语言现象分析中的应用;二是在外语教学理论中的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