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A卷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 (2019九下·阳信模拟)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公益与每个人________。
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
________你没有亿万身价,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________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
捐赠一本书,提供一份午餐,甚至转发一条微信,爱心就在你我之间________。
A . 休戚相关因为所以传递B . 休戚相关即使也传承C . 息息相关即使也传递D . 息息相关因为所以传承2.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 . 即将召开的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了围棋、攀岩、龙舟等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C .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 . 随着“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3. (5分)(2019·滨江模拟) 古诗文默写。
(1)古往今来,“离别”是创作中永远激荡人心的主题,诗人们用美好的文字诉说着离情别意。
“海内存知己,________”,王勃安慰即将远任的朋友,即使天各一方,也能相知相随;“________,风掣红旗冻不翻”是岑参送别朋友时的所见之景,更是他内心不忍离别的浩荡风雪;“仍怜故乡水,________”,李白远渡荆门,恋恋不舍,思念流淌在滔滔乡水中,感人至深。
(2)知行中学准备开展一期以“宁静致远”为主题的板报活动,向同学们征集相关古诗词。
请你从诸葛亮的《诫子书》、刘禹锡的《陋室铭》和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选择契合主题的两句或一联,并写出推荐理由。
三、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4. (1分)(2017·昆明) 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①烦躁瑰宝松懈含辛如苦痛心疾首②凋零谛听暇想别出心裁物竞天择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0分)5. (10分) (2016八上·澄迈期末) 你班进行禁毒宣传活动,如果你是班长要带领全班同学进行这次综合性学习,你计划怎样完成任务?(1)请为此次活动写一个宣传标语。
(2)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形式有多种,你们班采用了哪些形式?请举出两种。
五、课内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8分)6. (8分) (2019七上·无锡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世说新语》二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②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③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④尊君在不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结合文本说说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六、课外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2分)7. (12分) (2019九下·金山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副使失物李士衡为馆职① ,使高丽。
一武人为副。
高丽礼毕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
时船底疏漏② ,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③藉船底,然后实④己物以避漏湿。
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覆必难免。
副使仓惶,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一无所失。
【注释】①馆职,唐宋时一种官职。
②疏漏,有缝隙漏水。
③缣帛,丝绸。
④实,填放。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李士衡为馆职(________)②高丽礼毕赠遗之物(________)(2)下列对“士衡所得一无所失”根本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 高丽礼毕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
B . 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
C . 副使不暇拣择,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
D . 约投及半,风息船定(3)文中的士衡和副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的人;从中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8. (9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向匠人致敬①气象学家竺可桢一生记下了千万字的日记,其中气象方面的内容就占了较大的比例,无论到哪里,像桃树开花了、柳树长出叶子了、燕子从北方飞来了等,他都有记录。
而正是凭了这样的“笨功夫”,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与计算机时代把历史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势,竞是同一个方向。
②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年轻时为应对陈独秀“字则其俗在骨”的批评,他琢磨出了这样一个“笨办法”:每天,准备一尺见方的纸,百张;先用淡墨临习汉碑,等写完后,前面的纸也干了,再折四格写;最后用此纸写行草。
如此,他苦练了两年才告一段落;后来,在北京又续练各种碑帖;直到1930年前后,才算是能稳准地运用悬腕。
苦练了20年,沈尹默终成一代大家。
③从表面上看,无论是竺可桢还是沈尹默,确乎够“笨”够“拙”,他们几乎是用了一生的时间投入于自己的事业和兴趣爱好。
虽然,他们最后成功了,但是从投入产出的绩效比看,似乎太差劲了。
如果他们能够走点儿捷径,再玩些诸如自我包装之类的花样,不也能够早早成名吗?何必如此折腾自己呢!殊不知,缺少了时间的积淀,缺少了艰辛的努力,谁能保证其气象研究和书法创作的质量?④由此观之,所谓“笨人”,那只是“明白人”的代名词而已。
事实上,只有下过“笨功夫”的人,才知道“笨功夫”的意义所在。
就像作家刘震云说起外祖母,虽然身高只有一米五六,却是方圆几十里割麦子的“头把镰”,速度特别快。
她的诀窍,也是她的“笨功夫”,就是割麦子的时候腰弯下去后,就不再直起来,一直埋头收割。
因为如果直起一次腰,就会直十次。
你会割割停停,速度当然就慢了。
原来“笨功夫”的背后蕴藏着能动的大智慧。
⑤是啊,“笨功夫”,不是平庸,不是呆板,更不是不动脑筋,而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
一万小时定律是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作品《异数》中提出来的,其理论核心为量的积累,可应用于所有领域、所有学科。
一万小时定律解释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l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否则,不愿辛勤耕耘,总想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企盼天上掉馅饼;不想凭自身努力证明自己,总想着投机取巧,那注定走投无路。
⑥做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做专注于事物本身,“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人,说到底,就是要做弘扬工匠精神的“匠人”。
⑦其实,在各个领域,像这般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了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国选手。
他说,“质量之魂,存于匠心”,“我们要让工匠精神渗入每件产品、每道工序.‘差不多就行’的心态要不得,以工匠精神支撑企业家精神,支撑制造强国建设”。
“差不多就行”的心态,无疑是与下“笨功夫”、具“匠心“格格不入的。
我们要把做“笨人”、具“匠心”与“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迈上中高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联系起来。
这不仅是李总理对中国青年寄予的厚望,也折射出甘做“笨人”、善具“匠心”的真谛。
(1)文章开头从竺可桢和沈尹默的事例写起,其作用是________。
(2)下面哪些材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说一说理由。
材料一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鸿篇巨制《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材料二川航机长刘传健在机舱玻璃突然暴碎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意志力,克服高空失压和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温,成功让飞机迫降在了成都双流机场,挽救了119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生命,这一壮举被民航业界专家称为“奇迹”。
材料三当今娱乐圈出现了许多所谓的“网红”,他们靠精心设计和包装,网络海量传播,一夜成名,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却又都销声匿迹了。
(3)下面各项与本文表达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 .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 .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C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 .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9. (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细水长流蓝雪冰儿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
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
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
”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常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
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
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
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
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
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
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
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
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儿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
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
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儿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