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第一节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A) 发生反应的细胞器(硝酸还原在细胞质; B)参与反应的酶种类及其性质;
诱导酶:又称适应酶,指植物体内本来 不含有,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可 以生成的酶。如硝酸还原酶可为NO3- 所 诱导。
C)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5.2.2 植物的氨同化
5.2.1 植物氨同化的主要方式
2)氨基交换作用:一种氨基酸的氨基转到一种酮 酸上形成另一种氨基酸和酮酸; 3)氨甲酰磷酸化:氨与二氧化碳、ATP结合形成 氨甲酰磷酸;
2 必需矿质元素的主要生理生化作用
A) 是细胞结构物质的组成成分。如:磷存在于磷脂、
核酸和核蛋白中,后三者都是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组成成
分;另外,钙是细胞壁的重要元素。
B) 是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者,参与酶的活动。如:钾
是40多种酶的辅助因子,还可促进糖类的合成和运输; 另外,镁是光合作用过程关键酶的激活剂。
生物膜的结构与特性
2 植物细胞吸收溶质的方式
方式 被动吸收
主动吸收
2.1 被动吸收: 概念 被动吸收指由于扩散作用或其他物理过程而进行 的吸收,是不消耗代谢能量的吸收过程,亦称非代谢 吸收。 类型 扩散作用:分了或离子沿着化学势或电化学势梯度 转移的现象。 协助扩散:小分了物质经膜转运蛋白顺浓度梯度或 电化学梯度跨膜的转运。
A)缺乏该元素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 B)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Βιβλιοθήκη 且这种缺乏症是 可以预防和恢复的;
C)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而不是间 接的。
借助溶液培养法矿质和砂基培养法,已证明K、Ca、Mg、 S、P、N、Si、Cl、Fe、Mn、B、Zn、Cu、Mo、Ni、 Na及C、H、O共19种元素为多数植物必需。
1)还原氨基化:氨与α-酮酸结合生成相应氨基酸;
4)酰胺化作用:氨与氨基酸结合形成酰胺。
5.2.2 植物氨同化的生理意义
1)解除氨毒;
2)形成新的物质(如氨基酸等);
3)酰胺化得到的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在植物 体内氨不足时可释放出氨。
第五节 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1 矿物质运输的形式、途径和速度
1.1 矿物质运输的形式
2 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2.1 可再利用元素
以离子或不稳定化合物形式存在,可转移 至其他部位循环利用,如N、P、Mg、K、Zn 等,其中以N、P最为典型。当植物缺乏这类元 素时,它们就从衰老组织转移到新生的幼嫩部 位,从代谢水平低的部位转移到代谢旺盛部位, 所以衰老的叶片出现相应的缺素症。
2.2 不可再利用元素 以难溶解的稳定化合物形式存在,难 以循环利用,如Ca、B、Cu、Mn、S、 Fe,其中以Ca最为典型。这些元素在老 叶中的含量高于幼叶中的含量,缺乏这些 元素,幼叶或新生组织会表现出相应的缺 素症。
1).扩散作用: 杜南平衡:细胞内的可扩散负离子和正离子浓 度的乘积等于细胞外可扩散正、负离子浓度乘 积时的平衡,叫杜南(道南)平衡。 [Na1+]× [Cl1-]=[Na0+]× [Cl0-]。 2).协助扩散: 离子通道
膜转运蛋白可分为两大类
载体
离子通道
载体
2.2 主动吸收: 概念: 主动吸收是指细胞利用呼吸释放的能量作功 而逆着电化学势梯度吸收离子的过程。 ATP酶
(1)、膜的化学成分
• 蛋白质(protein):60--75% • 脂类(fat):25--40 % • 糖类: 5 %
(2)、膜的结构
• “单位膜”假说;生物膜结构的基本特点是:膜 一般是由磷脂双分子层(phospholipid bilayer) 和镶嵌的蛋白质组成。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位 于膜的表面,疏水性尾部在膜的内部。类似于夹 心饼干。
A) 根外营养的主要器官为叶片,故又称为
叶片营养;
B) 营养物质可经气孔或角质层进入叶内,
并经胞壁中的外连丝抵达质膜,再进入细 胞,最后到达叶脉韧皮部。
外连丝:是叶片表皮细胞通道,它从角质层的内 侧延伸到表皮细胞的质膜。
4.2 根外施肥的优点
A)在生育后期根部吸肥能力衰退时或营养
临界期时,可根外施肥补充营养;
• • • • • • • • • • • • • • • • • • • • •
植物缺乏矿质元素的病征检索表 病征 缺 乏元素 A、老叶病征 B、病征常遍布整株,基部叶片干焦和死亡 C、植物浅绿,基部叶片黄色,干燥时呈褐色,茎部而细………………… 氮 C、植株深绿,常呈红或紫色,基部叶片黄色,干燥时暗绿,茎短而细… 磷 B、病征常限于局部,基部叶片不干焦但杂色或缺绿,叶缘杯状卷起或卷皱 C、叶杂色或缺绿,有时呈红色,有坏死斑点,茎细……………………… 镁 C、叶杂色或缺绿,在叶脉间或叶尖和叶缘有坏死小斑点,茎细………… 钾 C、坏死斑点大而普遍出现于叶脉间,最后出现于叶脉,叶厚,茎短…… 锌 A、嫩叶病征 B、顶芽死亡,嫩叶变形和坏死 C、嫩叶初呈钩状,后从叶尖和叶缘向内死亡……………………………… 钙 C、嫩叶基部浅绿,从叶基起枯死,叶捻曲……………………………… …硼 B、顶芽仍活但缺绿或萎蔫,无坏死斑点 C、嫩叶萎蔫,无失绿,茎尖弱……………………………………………… 铜 C、嫩叶不萎蔫,有失绿 D、坏死斑点小,叶脉仍绿………………………………………………… 锰 D、无坏死斑点 E、叶脉仍绿…………………………………………………………………铁 E、叶脉失绿…………………………………………………………………硫
金属离子:以离子状态运输
(P:主要以正磷酸根离子向上运输) (N:主要以氨基酸和酰胺形式向上运输,少量以 硝酸根离子运输) (S:主要以硫酸根离子向上运输)
1.2 矿物质运输的途径
1)根部吸收的矿质元素主要通过韧皮部向上 运输; 2)叶片吸收的矿质元素的上行和下行运输都 以韧皮部为主;木质部中的矿质元素可横 向运输到韧皮部,韧皮部中的矿质元素也 可横向运输到木质部。
类型
共转运
1).ATP酶和载体单向载体运输.swf、同、反向载体
运输.swf
2)离子泵运输(质子泵和钙泵)
3)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
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获取物质的 过程。
第三节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 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1)对水分和盐分的相对吸收;
2)选择性吸收
生理酸性盐:对于(NH4)2SO4一类盐,根对NH4+吸收多于和快
1.1 矿质元素与非矿质元素
1)矿质元素:将植物烘干并充分燃烧后,余下一 些不能挥发的残烬称为灰分,而以氧化物形式存 在于灰分中的元素称为灰分元素或矿质元素。 2)非矿质元素:燃烧时以气态形式散失到空气中 的元素,如C、H、O、N、S等)。
1.2 必需元素与必需的矿物质元素
1) 必需元素的判别准则
4)pH值:一般作物生育最适的pH值是6-7。在土壤溶液碱性的反
应加强时,Fe、Ca、Mg、Zn呈不溶解状态,能被植物利用的量极 少。在酸性环境中P、K、Ca、Mg等溶解,但植物来不及吸收易被 雨水淋失,易缺乏。而Fe、Al、Mn的溶解度加大,植物受害。
4 根外营养
4.1 植物根外营养的吸收特点
有收无收在于水
收多收少在于肥
?
教学目标
★ 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主要生理生化作 用; ★ 掌握植物细胞和根系对矿质元素吸收特点及影 响因素; ★ 了解植物氮代谢的过程及硝酸盐还原过程的特 点; ★ 了解矿物质在植物体内运输特点;
★ 弄清作物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1 植物体内的元素与类别
• “膜的流动镶嵌模式”假说(Singer.1972) • 1972年S.Singer和G. Nicolson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fluid mosaic model): • 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P脂,P脂呈双分子排 列;参与膜组成的蛋白质并不是固定的,有的 处于膜表面紧挨在类脂双分子层中,有的局部 插入类脂双分子层中;类脂有一定的流动性, 流动性取决于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不饱和程 度愈大,流动性愈强。 • 该假设认为,膜蛋白都是具有一定机能的生理 活性蛋白,有的是有催化作用的酶蛋白,有的 专管携带物质进出膜的“通透酶”,有的则是 载体蛋白,以及物质与信号传递有关的活性蛋 白等。
1.3 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A)大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多,占植物体干
重达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 P、K、Ca、Mg、S、Si等10种元素。
B)微量元素:植物体内含量甚微,稍多即会发生
毒害的元素包括:Cl、Fe、Mn、B、Zn、Cu、 Mo、Ni、Na等9种元素。
C.有益元素:某种元素并非植物必需的, 但常在植物体内存在,对植物生长发育 生理功能表现有利作用,并能部分代替 某一必需元素的作用,减缓缺素症的元 素。 如Ni(也有的将其视为必需元素),Na, Si,Co,Se,稀土元素等。
3)单盐毒害和离子对抗。
单盐毒害溶液中只有一种金属离子对植物起毒害作
用的现象
离子拮抗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加入少量其他金 属离子,即能减弱或消除这种单盐毒害,离子间的这种 作用称为离子颉颃,也称离子对抗或离子拮抗
4)平衡溶液
在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种盐溶液中,各种离子 的毒害作用被消除,植物可以正常生长发育,这 种溶液称为平衡溶液 。
1.2、细胞的化学成分
• • • • 水:75--85% 蛋白质(protein):10--20% 核酸(nucleic acid):1 % 脂类(fat):2 %,有真脂、磷脂和糖脂
1.3、细胞的膜
• 细胞膜又叫生物膜,是指构成细胞的所 有膜的总称。 • 质膜:细胞质外的一层膜 • 内膜:又叫内膜系统,指在质膜内构成 各种细胞器的膜,主要指核膜、内质网 膜、高尔基体膜及各种细胞质的囊泡膜 等,而叶绿体、线粒体的膜不属于内膜 系统。
第六节 作物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