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流伺服系统的控制理论与实现方法

交流伺服系统的控制理论与实现方法

新视点lNEWVIEWPOINT
交流伺服系统的控制理论与实现方法
刘春芳郭庆鼎,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摘要扼要地回顾了伺服技术的发展简史,并以执行电动机为主线索追述了近代伺服技术发展的几个主要历程,以及所形成的当前以永磁交流伺服系统为代表的主流技
术。

阐述了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不确定性问题,指出以PID控制为基础,形成以强
健鲁棒性与快速跟踪性为特点的二自由度鲁棒控制结构,这成为目前实用的主要控制形
式。

最后提出了今后发展中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键溯交流伺服理论实现方法
1伺服系统与伺服机问题
一般来说,伺服系统是以被驱动机械
物体位置(位姿)、速度和加速度等变量
为被控制量,使之能随指令值的任意变化
进行跟踪的控制系统。

伺服系统可以认为
是随动控制系统,即可以认为是速度随动
控制,也可以认为是位置随动控制。

从广
义的角度来看,电动机驱动机械负载的调
速系统也可以认为是伺服控制的一种。


不过在所谓的调速系统中,尤其是功率较6I嘭三量‘钉・2008年第27卷第12期大的装置,所强调的被调量是电动机的转速,特别看重的性能是更加高效率地实现功率变换。

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给定量恒定、起动速度平稳及静态误差小等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属于恒值调节问题。

而伺服系统一般功率较小(但也有数百千瓦的大中型装置),要求输出忠实地跟踪控制器所发出的命令,产生足够的力或力矩,使被驱动的运动机械获得所希望的加速度、速度与位置(位姿)。

当然,在伺服控
制中,也存在对系统功率进行放大、变换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