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

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

《旅游与中外民俗》期末论文土家族姓名:XX班级:0904专业:物流管理学号:20804090405土家族,通俗的解释,就是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古代称“巴人”。

据有关史料记载,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边界,一直居住在长江、沅水之间,从来没有全面性搬迁过,是一个很稳定的民族。

作为族称的“巴人”,曾经是一个多部落的统一体,其祖先一般认为是今鄂西的巴东、建始地区的“南猿人”以及长阳地区的“长阳人”。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早在尧舜时代,长江,汉水以南就有了“南蛮”的生存与繁衍。

到了汉代,称巴郡南郡蛮、武陵蛮、娄中蛮、澧水蛮与中沔蛮(屠山蛮)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称武溪蛮、西溪蛮、天门蛮、黔阳蛮、建平蛮等。

隋代称“岳左”。

宋代称北江诸蛮。

《宋史·蛮夷传》称蛮区人为土民、土蛮、土官等。

明清两代称土夷、土蛮、土家。

到了明未清初时期,才出现“土家”与“客家”之汉语称谓。

所谓“土家”,是相对于“客家”而言的,而所谓“客家”,又主要是指汉人而言的。

“土家”意为“本地人”,“客家”则意为“外来人”,只有较多的汉人移居到土家地区以后才出现。

本来,土家族自称“毕兹族”,古代巴人也是这样自称的,但“毕兹”不等于就是“本地人”。

“毕兹”是土家族的自称,是古代就有的,而“本地人”是后来较多的汉人移居到土家族地区以后才出现的汉语称谓。

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生活在张家界市的土家族,因武陵山而益增其勇,而武陵山又因土家族而愈显其灵,真所谓物华天宝而人杰地灵。

土家族服饰土家族大多生活在山区,以种水稻、杂粮为主。

住房都是依山而建、杉木结构的平房或吊脚楼。

土家族服饰没有苗族那样穿金戴银,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

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自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缝头入葬。

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挂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道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桃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大文豪沈从文考证,八幅罗裙是正宗土家装。

过去土家男女不穿袜,兴打绑腿,尤男子将裤简裹成人字路,配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民族专家说这是土家兵战争装束,有土司“兵农合一”传统制度的痕迹。

而民间百匠,又有不同职业装,如铁匠穿长而宽的牛皮肚兜以防灼伤;猎户挂绣花子弹肚兜是实战需要;农民雨天下田批蓑衣则是农事需要。

对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还要按土老司的指点戴“百家锁”、穿百纳衣,即从一百户人家讨一百块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则难养成人等等。

故外人说:土家人穿了一身的“讲究”。

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

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

为什么要提前,有几种传说:为了抗侯寇打仗而提前。

在明嘉靖年间,其先民随胡宗宪征矮。

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将士,除夕矮寇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

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明史》有载。

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

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

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年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

虽提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

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邻"。

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土家族宗教信仰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

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

其祖先崇拜为土王、八部大神、向王、向王军,这些都是土家早期的祖先神,认为其灵魂可以庇护本民族的繁荣昌盛。

建有庙、祠堂,定期祭祀。

对自然崇拜,认为万物皆有神。

日、月、星、辰、雷、雨等等。

另外还信仰"梅山神"、"梯玛神"。

狩猎时要拜祭。

"阿密麻玛"、土地神、岩石神、火神、水神等等。

图腾崇拜其内容则是崇拜远古时期的英雄,或祖先。

如土家族信仰"白虎图腾"。

传说八部大神是喝虎奶长大的,其先祖是虎。

"虎"又是英雄形象,传说白帝天王三兄弟被皇帝毒死后,变成三只白虎,坐在金殿宝座上。

皇帝惊恐万状,只好封他三兄弟为白帝大王,并立庙祭祀,三只白虎才离开。

人死后变虎,虎也可变人。

敬祭白虎,各地都有白虎庙,有的家里神宪上供有白虎神位,以求保佑平安。

土家族婚嫁习俗土家姑娘的出嫁,是一出荡气回肠的悲喜大戏。

在所有土家民俗中,婚俗的仪式最复杂、程序最完整、细节最精致。

细细数来,从“求肯”开始,有报期过礼、上头开脸、陪十姊妹、陪十弟兄、陪媒、合八字、升号匾、迎嫁、取亲、拦车马、迎亲、圆亲、铺床、拜堂、接腊、坐床、吃交杯酒、吃下马饭、交亲、敬大小、拜钱、陪新姑、陪送亲家、下厨房、传茶、回门等前后二十多道手续。

常言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土家姑娘自然也逃脱不了“明媒正娶”的道德羁绊。

媒人是剧中上场的第一个人物,“求肯”是土家山寨办婚事的序幕。

每年新春伊始,是媒人约定登门的时间,媒人按男方的授意来到女儿家,开始施展其如簧巧舌。

如果女方同意,当年下半年即可成亲,否则,要等第二年的新春时节再求肯。

不逢春不求亲,其他季节是不准媒人上门求肯的。

“求肯”成功,意味着婚事开始进入紧张的约定程序。

接着男方要请阴阳先生格期,确定婚期后七月半前要举行报期过礼仪式。

一旦报期过礼,意味着姑娘在娘家的日子开始倒计时。

土家称未婚少女叫“吃茶姑娘”,自幼蓄着一根辫子,在出嫁的前三天,娘家要择吉时,为之“开脸”、梳头。

开脸又叫“上头”,或叫“弹三线”。

开脸之后,昔日的“黄毛丫头”容貌一新,皮肤白了,发型变了,标志着做姑娘的时代已结束。

出嫁前头天晚上,爹妈要请来与女儿较好的未婚姑娘九人,同坐一桌“陪十姊妹”,让女儿倾情一哭,作为父母在精神给女儿的陪嫁。

陪十姊妹是土家嫁女的重要仪式之一。

对于一个即将背井离乡,离别父母兄嫂弟妹,人生转折在即的出嫁女来说,“恋亲恩,伤别离”,依依难舍,难免悲从中来。

而“陪十姊妹”以哭释哭,以哭去哭,合理地疏导了这一情绪。

入夜,红漆方桌边,油捻子灯下,十姊妹团团围坐,无言的啜泣中,幽怨的姊妹歌不经意间响起。

姊妹歌一唱就是一个通宵。

从姊妹难舍之情哭到父母养育之恩,从不满包办婚姻哭到未来生活艰难,稚嫩的嗓音变得嘶哑,低垂的眼睑哭得红肿,直至第二天取亲到来,歌声和哭声仍未结束。

因为还有一个比陪“十姊妹”更热闹的“哭嫁”。

女儿出嫁的当天,全家都唱“哭嫁歌”,一个一个接着唱,手拉着手对着唱,仿佛一曲永无止境的哀婉的交响。

亲戚朋友也来帮唱,不会唱的,站在一旁抽泣擦泪,哭得越狠,表示感情越深。

“哭嫁歌”内容比“十姊妹歌”更加丰富:女儿哭父母“姑娘长得这么大,是块石头也摸玉哒,儿在给你讲礼性,明天姑娘要出嫁”;父母哭女儿“别家忙的金满斗,爹妈忙的一场空,脸哭肿来眼哭红”;哥嫂哭妹子“妹妹去,哥也伤心嫂也伤心”……这种以歌代哭的场面,既热闹又悲沉,但与“陪十姊妹”相比,让人觉得似乎少了些真情实意,多了些应酬表演。

哭嫁完毕,要叙述的,要交待的通过哭嫁都说了,这时全场气氛转和,谈笑风生,满堂春色,喜气盈门。

和其它地方一样,土家婚俗中“拜堂”也是婚礼中的核心仪式。

合完“八字”,新郎新娘并排进入洞房,之后园亲婆婆将房门关上,新郎新娘抢坐于床上,谓之“坐床”,据说谁的行动快,先坐定床上,谁就先当家。

此后打开房门,亲友们蜂拥而进,也去抢坐新床,俗话说:“抢床抢床,长发其祥”,第一个抢坐到床上的人,为“得头福”。

土家族服饰文化最为突出,特别是结婚时新娘子的衣服、首饰。

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女式服饰的图案是土家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

土家族传统文化心态与其他民族一样,崇尚吉祥、喜庆、圆满、幸福和稳定,这一理念反映在服饰图案上,则表现为追求饱满、丰厚、完整、乐观向上、生生不息的情感意愿,通过图案造型,向人们展示民俗文化理念的深层底蕴和生命情感。

如喜欢在作为嫁妆的鞋垫、肚兜上刺绣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富贵白头、并蒂莲、连理枝、蝶恋花及双鱼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的纯真爱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视觉语言之中,反映了朴素纯洁的民俗婚姻观。

色彩是土家族服饰视觉情感传达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土家族服饰色彩的形成和传达,在很大程度上,受独特的人文意识的渗透和民族习俗的影响,土家族服饰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穿着尚简朴,喜宽松、重喜色。

女子服装色彩丰富,将布染成“鹿子闹莲”、“喜鹊闹梅”、“双凤朝阳”、“蜻蜓点水”等喜庆的图案,在使用面积、色彩冷暖和肌理纹饰等方面,既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又协调统一,体现出承载实用文化精神意义上的审美品格。

土家族的新娘装更是与众不同,叫做“露水装”,包括一套露水衣、一双露水鞋、一方露水帕、一把露水伞。

婚礼服色彩多运用鲜艳亮丽的饱和色,其中尤以红色为甚,视其为吉祥色。

红色的喜服是最为突出的表达,通过蓝色布料为底色,来衬托红色的艳丽,冷暖对比强烈,使喜庆的气氛更为突出。

新娘的服饰,采用的是红色加暗色的花来表达喜服的那种立体感,通过对袖口、领口、胸前的吉祥锁表达了结婚服饰的隆重。

头饰表现结婚时的喜庆。

对于新娘的头饰,采用的是用布料、毛线、细线等材料来体现新娘结婚时的头饰的华丽。

婚俗只是土家灿烂文化的一个简单缩影,独特而颇具魅力的土家文化需要更多的人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在古老村寨处处透露着浓浓的土家文化气息,不仅有传统文化的再现,也有新文化的插入。

在社会变迁中,它始终熠熠生辉,将它的魅力展现给世人。

热情的土家人在复杂的历史变迁中让本民族的文化代代相传,为人类保存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共享文化。

但是,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大多数的土家族地区正在逐步的汉化,土家族传统的婚事仪典文化面临着被大家遗忘,而知晓这一传统文化的老一辈人也正慢慢的离我们而去。

如何使传统的土家族婚事仪典文化在与现代文化交融与冲击下永葆民族特色,这需要更多的人们投来更多关注的目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