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0426 朱雅薇南京审计学院课程论文点击南京——从城市交通发展看改革开放30年的变迁班级: 08级汉语4班学号: **********: ***专业: 对外汉语二零一零年六月第1页共11页前言曾几何时,“三转一响”流行于大街小巷,所谓“三转一响”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大凡一个家庭备齐了这三样,便可以称为“小康”(当时并没有这个词),便会被人投以羡慕的眼光。
细数这四大件:手表通常是姑娘结婚时的嫁妆,和现在人戴手表一样,既可告诉时间更是高品生活的体现;南京人挎一只“钟山牌”机械表,显摆劲儿应该不亚于现在着一只“劳力士”;缝纫机来源于传统男耕女织思想,家里的缝纫机让女人做裁缝供家里人穿得暖、穿得“潮”,尤其是孩子成群的家庭,“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的工作为家庭省出很大一部分资源;收音机丰富了娱乐方式,相当于现在的小资生活了。
自行车是中上层人结婚必备的物件,不过名牌自行车是很少见的,据说,能骑一辆“凤凰”或“永久”在大街上闲逛,和现在开辆奔驰去菜场的心情是一样的。
自行车成为人们节省体力,提高效率的重要一步,计划放开后也逐渐兴盛,勘称南京交通发展第一步。
70年代南京交通:交通地图:这是一张南京市70年代的打通南北,联系东西,外加一环的城市道路系统已基本形成。
其中城西干道(虎踞路)已经建成,城东干道(龙蟠路)已建成了中央门至太平门段,这两条道路成了分担市区南北交通的辅助干线。
建宁路连接龙蟠路,北京西路连接北京东路,汉中路连接中山东路,以及集庆门大街四条大道构成了当时南京城市道路系统的纬线框架。
在图中右下角附图中可见当时的南京对外交通也有较大发展,主要完成了宁芜铁路市内线的技术改造,路线外绕到了南岔路口、板桥一带。
过江大桥:1978年末,南京长江大桥投入使用10年,铁路公路两用的特大桥,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8米,桥下可通行万吨轮船。
公交:1978年末,南京市公交淘汰了所有的进口旧车,将新产的“解放”牌车投入运营车,共523辆,线路48条,年行驶总里程4095万公里,年客运总量44123万人次。
无轨电车:无轨电车103辆,行31路、32路、33路、35路四条线路,在新街口、山西路、中山路、中央门这些繁华地段承担重要运输任务。
80年代南京交通:交通地图:1983年,南京市规划部门编制了南京市的第一部《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并报经国务院批准。
从此,南京的城市建设走上了以规划为引导的科学发展道路。
当时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南京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
为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扩大区域影响,南京首先加强了对外交通建设。
从1987年由南京市测绘院编制的《南京市地图》上,我们已经能发现初见成效的、呈放射状的南京对外交通格局。
城市的建成区范围也有所扩大,市区用地范围已包括了六城区及栖霞、雨花台两个近郊区与城区相接的西北部地区。
城市形态总体上呈现出了圈层式的城镇群体结构,从市区到农村可见市—郊—城—乡—镇的组合形式。
公交:1980年至1987年,南京市加大对公交的投入,兴建多座公交停车场,车辆年增长率达10%,至1987年末车辆增至1117辆。
无轨电车:由于使用年限长,无轨电车质量下降,经常会出现电线下坠,造成无轨电车无法运营、耽误人生活拥堵交通的现象,使用率逐渐降低。
90年代南京交通交通地图:南京老城的改造已初见成效。
以鼓楼—新街口为轴心,约2公里半径的椭圆形核心地带已基本建成。
核心区内路网清晰,城市功能齐全,主要由党、政、军机关,院校、科研单位、大型商业设施和高档居住区组成。
中山路成为全市的文化、金融、贸易、商业中心大街。
核心区外围3至4公里半径的环带地区,则主要形成了以机械加工、纺织等为主的工业区和新型居住区。
再往外,则形成了以铁路、仓库、港口等重要的客、货运输集散地,是市区对外的交通枢纽。
中央门、太平门、中山门、光华门、江东门等九个城门外地区则主要以充实配套建设为主。
从图中我们可知这些地区主要采用了成街、成坊的分片配套方式建设,而对绿地、庭园、操场和滨河空地等则尽量保持了不变。
市内交通已基本建成了经三纬八的主要干道网,网间设置若干次干道,共同组成市区道路骨架,这使城市的内部通行能力和对外交通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1995年,南京市将六城区的面积由148平方公里调整到243平方公里,大大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空间。
从1995年编制的《南京市区图》上,城市建成区已突破了明城墙,城东孝陵卫地区、城南雨花台地区、河西北部地区和城北迈皋桥和燕子矶地区都出现了大片建成区。
东山、浦口、新饶等外围城镇快速发展,南京城镇发展的空间框架初步拉开。
城市道路交通条件也得到显著改善,沪宁高速、宁合高速、机场高速等已先后开建,城内经四纬八的主干道系统也已形成。
公交:1990年8月,共青团路汽车四场建成,是当时华东地区最大的公交停车场。
1995年2月28日,南京市第一条公交车无人售票线路——9路车开通运行,至1998年9月18日,南京市区结束持续70年之久的有人售票车历史,淘汰所有铰接式公共汽车,改用单机无人售票车,成为继广州、贵阳之后全国第三个实现市区公交无人售票化的省会城市。
1998年5月17日,中北巴士公司成立,香港雅高集团与公交总公司合作的南京公交雅高巴士公司也随之成立。
当年,南京形成公交总公司、中北巴士公司、雅高巴士公司三家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竞争的新局面,结束了国有公交企业独家经营长达50年的历史。
无轨电车:1996年1月9日,全市无轨电车全部停运,运营35年的无轨电车成为历史。
其他公共交通:1990年后,南京市公交行业继续发展,出租汽车、小公共汽车参与公交客运。
过江大桥:随着私家车数量激增,大桥的运输负担严重增加,不仅桥面出现问题而且长期拥堵,严重制约了南京南北两边的沟通平衡;同时,越来越多人把大桥作为自杀的地方,每年都会有多起跳桥事件发生。
21世纪南京交通根据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适时提出一城三区及一疏散、三集中的发展战略,明确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为以长江为主轴,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都市发展空间格局。
这种格局经过6年时间的建设已经形成,在《南京市区图》上已经得到展现。
多中心指除主城外,将江北、东山、仙林三个新市区培育成次区域中心,使城市形成多核区域中心格局。
开敞式指南京的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将城镇发展空间融入绿色自然山水之中,在更大的都市发展范围内延续南京城市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空间特色。
在图上,我们还可见到在都市发展区内,已经形成了适应都市发展区城镇空间布局的,以公共交通为主,以快速轨道交通和快速道路交通为骨架的综合交通体系。
公交:2000年5月8日,填补街巷公交线网空白的首条“支路巴士”——301路公交车正式上路运营,突破了公交车只上主干道的营运模式,开了全国先河。
2001年1月1日,正式启用IC卡电子月票,结束了44年公交纸质月票的历史。
2007年,南京市公交线网总长3036公里,运营线路403条,公交专用道24条,总长51公里,运营车数5 589辆,年客运总量98465万人次。
长江二桥:2001年3月竣工通车,位于现南京长江大桥下游11公里处,全长21.337公里,由南、北汊大桥和南岸、八卦洲及北岸引线组成。
其中,南汊大桥为钢箱梁斜拉桥,桥长2938米,主跨为628米。
但由于收费较高、路线不佳等原因,并未能有效缓解大桥运输压力。
长江三桥:位于现南京长江大桥上游约19公里处的大胜关附近,横跨长江两岸,南与南京绕城公路相接,北与宁合高速公路相连,全长约15.6公里,其中跨江大桥长4.744公里,主桥采用主跨648米的双塔钢箱梁斜拉桥,桥塔采用钢结构,为国内第一座钢塔斜拉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
对于完善大交通格局,带动江南、江北共同发展,呼应沿江开发战略,促进都市圈共同繁荣和长三角一体化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桥充分发挥着公共基础设施的作用,收费与二桥相同,但开通了多趟公交,十分便民。
地铁一号:2005年5月15日开通运营,主线全长21.72公里,沟通主城区从南到北,缓解交通运输压力,在巩固新街口商圈功能地位的同时,提升夫子庙、湖南路等地区、旅游景点的交通功能。
共编组成20列车。
列车全长不超过140米,最大载客量为1860人。
列车第一列在法国生产,其余十九辆在南京生产。
21世纪第二个十年2010年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伊始,我从埋头学习的高中生变成了关注生活的大学生,我从未如此深切地感受到城市交通变革对生活水平的巨大推进作用。
因此,我把2010年单独列出来,相信这是一个十年好的开端,我们期待更发达便捷的交通。
地铁二号:2010年5月28日开通运营,由油坊桥开往经天路,全长37.8公里,沟通新城区东西方向。
全部有由镇车辆厂生产,经过技术革新,单节车厢的载客量为318人(超员421人),整列车载客量1886人(超员2496人),比一般国内地铁车辆增加38%过江隧道:采取了“桥+隧”方式:南端从江南滨江大道和纬七路互通立交起步,通过长910米的右汊夹江大桥到江心洲中部落地,然后钻入地下穿江而过,至浦口接规划中的江北滨江大道和浦珠路。
南京长江隧道的隧道段为双向六车道,设计行车时速每小时80公里。
预计可承担3.7万辆跨江车辆随着南京主城的扩容,据测算,过江隧道将分担每天过江车辆的1/3以上。
为方便市民过江,还开通两条过江公交线路,分别为“浦集线”和“浦赛线”,价格均为1元起步,10公里内仍为1元,超过之后按固定费率进级,每级0.5元,全程票价3元封顶。
如果是空调车则在此基础上再加收1元。
“两条线路从江北起点站开始,10站之内均为1元钱。
”物价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具体票价在车上都有公示,但IC卡暂时还不能在这两条线路上使用,而是实行人工售票。
我妈妈说,这三十年过得很快,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是蒸蒸日上的,日子越过越舒坦。
在大多数人享受着交通成果的同时,有一些人坚守在自己建设、保卫的岗位上,制造者一个个奇迹。
40年更替的守桥官兵不辱使命地排除各类重大险情229起、查获危险品1327件、抓获违法犯罪分子1120多名。
其中有平息群殴的李伟伟,有挽救轻生少女的中队长汪平安,英雄的守桥官兵用他们的忠诚和爱心树立起“忠诚守大桥,奉献为人民”的光辉形象。
南京新闻也曾报道过,南京一对很特殊的夫妻赵兴运夫妇,他们同开的一辆10路公交,两个人一般是丈夫上早班时,妻子在家做家务。
中午换班后,丈夫回家正好吃上妻子已经准备好的饭菜,而这个时候妻子则正开着自己上午开着的公交车上班。
有意思的是,在他们家,孩子的教育任务由丈夫负责。
结婚10年来仅用每天见面的一两分钟相互关心,却维系了这一份艰难却意义深远的感情。
交通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军,市委市政府和南京市民给予交通很高的期待和要求,这充分体现着共产党领导中国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