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国家治理
一、概念题
1.政治行为[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2003年研]
答: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围绕政治权力而展开的分配权威性价值的活动,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环境刺激的反应。
具体地说,政治环境刺激政治主体的感受、动机、需求和利益,从而形成理性与非理性的价值判断,造就政治态度,在政治目标明确时,政治主体的政治态度转化成政治意志,从而引发一定的政治行为。
因此,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四川大学2010年研]
答: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可和同意。
正是这种认可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而政治统治的过程,就是政治权力合法化的过程。
政治认同和合法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复杂的多方面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支配意识形态的力量是国家。
这就意味着人的意识虽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能不受到国家权力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对社会的统治和支配作用实现。
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二、简答题
1.分析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异同点。
[四川大学2016年研;外交学院2016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东政法2010年研]
相关习题:
(1)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差异性分析。
[武汉大学2009年研]
(2)试论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区别。
[中山大学2009年研]
(3)论述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论述题,华侨大学2017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
答:(1)政治统治是运作政权和巩固政权的过程,国家产生的前提和目的,决定了国家的政治统治实质上就是阶级统治行为,但不是统治阶级的一般行为,而是维护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最高行为。
统治行为的内容集中表现在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
政治管理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的行为。
(2)它们的相同点体现在:
①行为主体相同。
在同一个政治共同体内,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是同时进行的。
它们的主体都是由这一共同的政治权威主体来完成。
②行为原因相同。
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都是权力制约关系中的矛盾性与同一性的要求。
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地位和制约关系,同时把这种权力地位转化为权威和服从关系,权利主体需要政治统治。
同样,政治管理虽是协调各主体的利益,手段有所弱化,但是其根本的原因是一致的。
③根本的目的相同。
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权利主体的制约和权威地位,保障社会的有序发展。
(3)它们的不同点体现在:
①出发点不同。
政治统治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和制约关系为出发点;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而进行的行为。
②方式不同。
政治统治有强治、法治、绩治、理治、德治、心治等方式。
政治管理从管理的层面上来说则有政治规划、政治决策、政治组织、政治指挥、政治监督等。
③功能不同。
政治统治主要是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存续、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等等。
政治管理在政治行为中的作用主要有:a.它是政治统治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础;b.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c.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d.政治管理是社会有序运行的积极保证;e.政治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2.如何理解政治统治的法治方式?[南京大学2009年研]
答:(1)政治统治的方式是政治权力作用在政治统治行为中的具体体现,是政治权力主体围绕着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权威与服从关系这一特定任务而形成的特定活动方式。
(2)法治方式就是政治统治方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统治的法治方式,即政治权力主体依照特定法律规则或者制度规则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
法治方式是政治统治建立和实施的规则方式。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法治具有不同的精神和不同的实现运行方式:传统的法治中,法律规则只是政治权力主体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以法治国就是以法律规则作为手段治理社会和国家;现代法治中,法律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约定和共同规则,由此构成政治统治的内在机制,政治统治主体依照法律的精神和规定,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
①法治的实际运行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依照和维护法律的秩序,来实现和维护政
治统治的秩序。
②对于政治生活来说,法治实际还意味着依照特定制度和规则进行政治统治。
因此,使得政治统治制度化、政治过程规则化,严格按照制度和规则的要求及规定进行政治活动,以制度秩序和规则秩序,实现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秩序,以维护和实施政治统治秩序。
3.政治统治的基础条件及其现实意义。
[中山大学2016年研;广西民大2016年研;外交学院2012年研;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研]
相关试题:
(1)政治统治建立的基础主要有哪些?[浙江大学2012年研]
(2)政治统治的基础有哪些?[中山大学2011年研]
(3)政治统治的基础是什么?[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
(4)政治统治的作用是什么?[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
(5)政治统治的功能。
[四川大学2011年研]
答:政治统治就是运作政权和巩固政权的过程,国家产生的前提和目的,决定了国家的政治统治实质上就是阶级统治行为,但不是统治阶级的一般行为,而是维护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最高行为。
统治行为的内容集中表现在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
(1)政治统治的基础
①经济基础
政治统治是在经济上居优势地位的阶级的统治,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权力的重要手段。
统治阶级在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时,必须以公共利益的面目出现,这就意味着要考虑到全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
只有这样,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才能得到更好地实现,政治秩序才能更加稳定。
②政治权力基础
政治权力的存在和作用,是政治权力关系存在和维系的基础和标志,也是政治统治行为得到实施的基本凭籍。
任何政治权力主体要保持对于社会的政治统治并且使得自己的意志和要求得到有效贯彻,都必须确保在社会政治力量对比中,始终控制和掌握着超过其他力量的力量,并且能够有效运用这种力量。
因此,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统治具有前提性意义,政治统治的强弱状况首先取决于作为其首要基础的政治权力的强弱状况。
③社会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取决于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关系状况。
为形成和巩固其政治统治,政治权力主体需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社会成员队伍,建立与相关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联系甚至联盟,以扩展和加强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
对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来说,共同利益的程度越高,利益矛盾的程度越低,越有利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的扩大和加强,反之亦然。
④公共职能基础
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是其掌握、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的权威地位和作用的必要前提。
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是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进而增强统治力量和能力的根本途径。
⑤心理基础
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可和同意。
正是这种认可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而政治统治的过程,就是政治权力合法化的过程。
(2)作为政治权力的基本行为,政治统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政治统治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
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统治行为,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保持其权力地位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出发点也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宗旨和本质。
②政治统治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
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和政治的敌对力量和敌对分子,对于各种各样危害政治权力主体地位和社会生活的力量和人员施行防治、打击、排斥、惩罚和镇压,从而保证政治权力主体和社会生活的安全。
③政治统治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存续。
政治统治是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根本途径,政治统治行为也相应成为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根本行为。
从政治权力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政治统治行为为解决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的矛盾创造了基本条件。
④政治统治保证政治权力作用的效力。
政治统治行为为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创造了政治条件。
与此同时,政治统治还决定着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和要求在社会中实现的程度和政治权力的效度,强有力的政治统治造成的稳定的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能够相应程度地实现权力主体的意志和要求,形成相应的权力效度,反之亦然。
⑤政治统治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
a.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主张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法定资格,这一法定资格是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
b.政治统治构建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为政治权利的实现创造了政治条件。
政治权利只有在政治生活的常态和有序规则中得到实现,而政治统治正是政治常态和秩序规则的供给者,因而具有提供实现政治权利的社会和政治条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