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生态环境看古文明兴衰陈雪洁 08国际经济与贸易5班 3208005082【摘要】就环境科学而言,“环境”的含义应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总体”,而文化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
从历史进程来看,自然生态环境不是决定人类文明的唯一原因,但却是影响人类文明,特别是古文明兴衰的重要因素。
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人类灿烂的文明,产生了如古埃及文明、华夏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印度和希腊文明等。
但同时,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争文明的延续。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人类文明兴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力图说明,人类只有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实现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类文明起源衰亡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关系一、古人类文明起源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人类的早期,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口的分布及文明的形成主要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古代农耕的自然村落一般都分布于河流的两岸,河流成了古代文明的摇篮,这也形成了现在所谓的“大河文明”。
1.古巴比伦文明的起源从新石器时代起,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条大河哺育了许多农业村落。
约公元前3000年,从外部迁移到伊拉克南部干旱无雨地区的苏美尔人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并在生产中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从而创造出一批最早的城市国家和灿烂的苏美尔文明。
在苏美尔人的影响下,两河流域本地说塞姆语的阿卡德人加入了历史舞台,并先后和苏美尔人并肩建立了阿卡德和乌尔第三王朝两个帝国,之后的历史时间里,苏美尔文明不断向周围扩大发展成为巴比伦文明。
在古巴比伦文化中,我们记住了一个地点—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所在地(今伊拉克共和国境内),是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欧洲农业的摇篮。
2.华夏文明的起源中国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早期黄河流域气候温和,湿润多余,沿河两岸植被茂密,动物出没。
先民们在物产丰富的沿河各地带开荒耕地,狩猎于林中,捕鱼在河里。
7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河套人,都在这里栖息繁衍;新石器中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也都发源在黄河流域;这儿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如咸阳、西安、洛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在黄河流域孕育而形成的物质基础。
3.古埃及文明的起源非洲的古埃及文明是吸吮尼罗河乳汁长大的,发源于非洲中部高原的尼罗河,水量充沛,每年都携带着大量的肥沃泥沙向北流入地中海,这使尼罗河下游两岸成为非洲最肥沃的土地,尼罗河三角洲成为埃及的粮仓。
诞生于公元前3000多年的象形文字,在对农田的灌溉,土地的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西方早期的数学,几何学,宏观壮丽的金字塔,神秘的古埃及医学……都是文明的标志。
4.印度文明的起源富庶的印度河-恒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摇篮。
印度河发源与中国青藏高原山区,之后流入旁遮普平原。
再向南冲击成肥沃的信德平原,恒河两岸的平原水量充足,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是人类栖息的乐园。
在距今4000多年前,印度先民在种植业、畜牧业、手工业上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他们还与巴比伦文明有着贸易往来。
二、古人类文明衰亡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有人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勾画人类历史进程:“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
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用它来形容某些文明的消失,却是非常生动形象的。
今天,人类已经践踏了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片土地,这正是人类文明不断从一处移向另一处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若干古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
1.古巴比伦文明的衰亡雄壮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像泥足的巨人一般,在经历了1500年的沧桑历程后,于公元前4世纪彻底坍塌,只留下大片的荒漠和盐碱地。
古巴比伦文明的败落曾经是一个秘密,而地理学和生态学专家对此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破解:古巴比伦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
由于古巴比伦人对森林的破坏,加之地中海的气候因素,致使河道和灌溉沟渠严重淤塞。
为此,人们不得不重新开挖新的灌溉渠道,而这些灌溉渠道又重新淤积。
如此的恶性循环,使得水越来越难以流人农田。
一方面,森林和水系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沙化;另一方面,古巴比伦人只知道引水灌溉,不懂得如何排水洗田。
由于缺少排水系统,致使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下水位不断上升,给这片沃土罩上了一层又厚又白的“盐”外套,使淤泥和土地盐渍化。
生态的恶化,终于使古巴比伦葱绿的原野渐渐褪色,雄伟的神庙和美轮美奂的花园也随着马其顿入侵者的重新建都和人民的被迫迁移而坍塌。
2.楼兰古国的消失楼兰古国的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
楼兰这座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边陲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的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楼兰的消亡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而导致的。
楼兰人盲目的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瘟疫流行。
土壤水分减少,盐碱日积。
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
虽然楼兰人不分昼夜地引水缓解楼兰缺水的困境,但是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被废弃了。
3.玛雅文明的衰亡有着4000多年辉煌历史的玛雅文明并非起源于大河平原,而是崛起在贫瘠的火山高地和茂密的热带雨林之中。
关于玛雅文明毁灭的原因,学者们曾作出多种设想,其中包括外族的征服、内战、原始农业的失败。
最终比较可信的结论是人口过载造成的。
在人口不断增长的背景上,过度开垦使森林严重破坏,导致土壤侵蚀日益加剧。
表土被冲入这个地区的河流湖泊,湖泊被淤泥填塞,耕地生产能力到最后几乎完全丧失,不仅食物严重匮乏,而且在旱季饮水也无法保证。
于是,一个最早的世界文明宣告崩溃。
4. 印度文明的衰落印度河—恒河流域丰饶的生态与环境,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它哺育滋养了悠远的印度文明。
可是,近代以来,森林的急剧破坏导致这个处于热带地区的文明古国的生态系统变得极其脆弱。
不仅许多昔日的沃野良田变成了沙漠,而且水旱灾害连年不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不合理的灌溉又加剧了土地的盐碱化。
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联合国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抽取地下水治理土壤盐碱化,并在印度河上游建立曼格拉大坝调节灌溉渠道中的水量,才遏制住土地荒漠化的势头,保障了农业的发展。
三、人类文明变动的启示人类,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是大自然的子孙而不是自然的主人。
人类如想保持相对于生态环境的优势,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
人类征服自然的企图,通常只会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一旦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的文明也就随之衰落。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存在的基础,都在于一个持续的“生命支持系统”,文明得以持久延续与发展的关键是保持了养育人类的土地的可持续性。
上述几个古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被破坏了。
这些古文明衰亡的教训表明,某一区域的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生态系统,文明则是该系统的一种动态平衡的时空状态。
在该复合生态系统中,人类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应,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地域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
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生态环境发展变迁,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的进步与更新,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
随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文明得以延续与发展。
反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并缺乏进步与更新的动力时,变化了的生态环境已经支撑不了这一区域文明的时候,文明便衰亡了。
换言之,古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古文明消失的教训值得人类对长期以来沿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今天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看,人类只有彻底摒弃以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四、人类文明变动原因个人观点从古文明衰退和灭亡的历程来看,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前提是必须遵守大自然的规律。
无论是人类文明的起源还是人类文明的灭亡,大自然有着其不可抗畏的力量。
从最近的日本大地震看来,人类在发展新科学技术的同时,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远远低于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
因此,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相对于环境破坏来讲,是不足的。
文明的经久不衰与发展,依靠的不仅是一国历史政治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只有当两者同时发挥作用的时候,人类文明才能得以延续。
因此,经济与环境两手抓,不但要强调时间的一致性,也要强调力度的一致性,更高一层的,保护环境应该是经济的发展的前提。
只有当人类真正具备这样的风险精神时,人类社会才能越走越远,人类文明才能越来越繁荣,经济才能永恒发展。
当然,假如人类依然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依然坚持着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观点,综合这两年的地震频发,海啸频袭的情况,我们可以下一个很大胆的结论:无论是蕾切尔·卡逊所描述的《寂静的春天》,还是玛雅人所预言的2012,都不只是个预言,而是一个即将来临的世纪,一个重写世界文明的开端。
【参考文献】[1]周鸿. 人类生态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1~59[2]刘湘溶 . 生态文明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0~27[3]赵利屏.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重构[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2,(1)[4]于冰沁,王向荣. 浅析古文明兴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9)[5]李素清. 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6]姜春云. 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N].中国河南环境人口资源网,2008,8[7]周丽晓,王姗姗,刘小才.浅析文明古国的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J]. 知识经济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