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编者按] 传统意义上的能源效率研究只是就能源论能源,忽视了能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此,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能源利用效率研究课题组,构建了一个包括能源、经济和环境3个子系统、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的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对于单一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的特色是将经济和环境作为能源利用效率评价中至关重要的子系统和因素。

此外,课题组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1985-2007年间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利用效率评价一、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该系统下的能源利用效率涵盖的范围较广。

因此,对其进行评价时仅仅依靠单个指标是不够的,需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即由多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按一定的结构层次组合在一起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本报告构建了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个子系统、6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能源系统中,以能耗结构指标和能源技术效率指标来反映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主要评价能耗结构的合理性和节能与管理技术的先进性,反映能源资源本身的有效利用程度。

其中能耗结构指标分别用三种主要能源所占比重表示,即煤炭消耗量、天然气消耗量和电力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能源技术效率指标用能源产品加工转换率来反映。

在经济系统中,以能耗减量化指标和产业结构指标来反映能源利用效率,主要评价产业内部的能耗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反映与经济结构相关的能源配置效率。

其中能耗减量化指标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来反映;产业结构指标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来反映。

在环境系统中,用污染物减量化指标和废弃物再利用指标来反映能源的环境影响,主要评价由于能源利用而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反映能源在满足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同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其中污染物减量化指标用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气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和工业烟尘去除率来反映;废弃物再利用指标用能源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来反映。

2、指标体系的特点一是服务性和引导性。

该指标体系是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的指导下构建的,以服务于节约型社会建设为目的,特别是为国家五年规划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提供决策参考。

该指标体系可用于指导相关部门、地区以及用能单位设定节能目标,制定相关规划、计划、实施方案和措施,以实现能耗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因此具备了很好的引导性。

二是全面性和系统性。

可以看出,指标体系涵盖了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

而在具体指标体系的设置上,有反映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也有反映能源配置效率的指标,还有反映能源对环境影响的指标,且这些指标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代表性,可以支撑其设定的评价目标,因此是全面和系统的。

同时指标体系具有层次性,3个子系统、6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被合理地分配在了相应的位置。

三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考虑到目前我国能源统计基础工作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指标的筛选时,各指标的基本资料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上都可直接或通过计算间接获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便于为各级政府制定能源政策提供参考。

二、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对中国1985、1990及1995-2007年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1。

运用因子分析法,首先分别对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进行评价,然后再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一)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1、能源系统指标值的计算及标准化由于各指标值量纲不同,无法直接进行综合比较,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同度量处理。

本报告采用相对化处理方法,用每个指标的实际值iD 与相应的比较标准值 m D 进行比较,对“正向指标”, 采用公式 i m D D 进行处理;对“逆向指标”采用公式m i D D 来处理;采用中国各年的最大值进行正向指标的标准化,采用中国各年的最小值进行逆向指标的标准化。

用i D 表示各指标值的实际值,i D '表示各指标值的标准化值。

(1)能耗结构指标中各指标含义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 1):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所占比重。

计算公式为1100%D =⨯煤炭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天然气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 2):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次能源消费中天然气消费量所占比重。

计算公式为2100%D =⨯天然气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电力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 3):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次能源消费中电力消费量所占比重。

计算公式为3100%D =⨯电力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2)能源技术效率指标中各指标含义1若无特别说明,本部分数据主要来自于1986、1991及1996-2008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统计数据。

统计软件为SPSS 统计分析软件。

反映能源技术效率的是能源产品加工转换率(D 4),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源产品的数量与同期内该国家或地区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4100%D =⨯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根据以上计算公式,得能源系统指标值和其标准化值,如表2所示。

表2 能源系统指标值及其标准化值2、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数的计算和分析我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能源系统综合指标进行分析。

首先,判断是否适用因子分析法。

表3显示,相关矩阵表明能源系统各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做因子分析。

表3 原始变量的相关矩阵第二,求出各公因子、因子载荷以及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

表4 总方差分解注: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表5 旋转后因子载荷阵注: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为正交转轴法通过表5旋转后因子载荷阵可以看到,第一公因子(F 能1)主要反映能耗结构,第二公因子(F 能2)主要反映能源产品加工转换率。

从表4总方差分解中可以看到,前两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3.612%、23.238%,相关矩阵的两个最大特征值(2.544,0.930)共同解释了方差的86.850%(超过80%),所以我们取前两个主成份作为第一和第二主成份。

第三,求出因子得分。

表6 因子得分系数根据因子得分系数(表6)得各个因子表达式为123410.4650.2640.4040.159F D D D D ''''=++-能123420.2590.2020.0110.942F D D D D ''''=-+-+能对前两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63.612%、23.238%)进行归一化处理,分别为73.24%和26.76%,再以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得到能源系统指数B 1为1173.24%26.76%B F F =⨯+⨯能能2从而得各因子得分及能源系统指数,如表7所示。

表7 能源系统的各因子得分及系统指数结合表2及表7中能源系统指数,得能源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及能源系统指数折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能源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及能源系统指数折线图可以看出,我国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波动,1996、1999和2003年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数相比前一年都有所下降,且近年来,能源系统指数上升速度有所减缓。

这与我国当前的能耗结构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有一定的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天然气和电力的比重出现了平稳较快的上升趋势,而煤炭比重依然较高,且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能源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转变。

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能耗结构,加大天然气和电力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

另外,能源产品加工转换效率的变动不大,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的更新,推动节能降耗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应用步伐,从而有效提高能源产品加工转换效率。

(二)经济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1、经济系统指标含义(1)能耗减量化指标中各指标含义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D 5)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工业增加值所消耗的能源。

计算公式为5100%D =⨯工业能源消费量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D 6)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所消耗的能源。

计算公式为6100%D =⨯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第三产业增加值(2)产业结构指标中各指标含义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D 7)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同期内该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7100%D =⨯第二产业增加值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D 8)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同期内该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8100%D =⨯第三产业增加值生产总值2、经济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数分析经济系统因子得分及经济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指数(计算过程与上类似),如表8所示。

表8 经济系统各因子得分及经济系统指数经济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及经济系统指数折线图,如图2所示。

图2 经济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及经济系统指数折线图可以看出,基于经济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也存在一定的波动,且近年来经济系统指数上升速度缓慢。

这主要是受产业结构和产业能耗强度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在产业结构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上保持一个平稳状态,同时第三产业的比重也有所上升,第三产业实现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从近几年来看,在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的同时,第三产业却出现了微幅的下调,其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在产业能耗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能耗强度和第三产业能耗强度都呈现了快速的下降趋势,这是由于中国在这一阶段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和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总量加快增长,同时采取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措施,使中国二、三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

但是,从近几年来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不大,甚至在2003和2004两年出现了反弹,从而导致整个经济系统指数在这两年都出现了下降。

可见,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三)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1、环境系统指标含义(1)污染物减量化指标中各指标含义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气排放量(D 9)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单位的工业增加值所排放的工业废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