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商鞅变法看法家教育思想

从商鞅变法看法家教育思想

从商鞅变法看法家教育思想系别:劳教管理系专业:矫正教育学班级:10级试点班[摘要]:商鞅是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人物代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实行“法治”而使秦一跃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并最终实现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可见其“法治”是具有其积极意义的。

法家的法治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法治是不同的,法家的法治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与个人独裁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的。

本文旨在从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来看法家的法治,阐述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作用与地位。

[关键词]:商鞅法家变法商鞅变法法家思想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前后两次变法第一次是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公布的,主要内容是:1、编定户籍,实行“连坐”。

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国家直接掌握全国的户口数,而且便于互相监督。

一家犯法,其他家必须告发,不然就要一同受罚;告发人和杀敌者一样受奖,赐爵一级。

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新法规定:凡有军功者,均可得到赐爵、赐地、赐官等奖赏。

与奖励军功相联系,对秦的爵制加以整顿,规定了爵位的二十个等级。

宗室(国君的亲属)没有军功的,也不得享受特权,对田宅、臣妾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无非是鼓励人们为秦国的封建政权而勇敢作战。

与此同时,商鞅变法还规定了禁止私斗。

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

“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

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

新法规定不准私斗,违犯者按情节轻重,给以不同的处罚。

其目的是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

3、鼓励耕织,发展封建经济。

新法规定,凡是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否则就要加倍纳税。

凡多打粮食和多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劳役和赋税;凡因经商及懒惰而贫困的,其全家则沦为官府的奴隶。

4、制定严厉的法令。

商鞅以严厉的法令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法令制定的原则是“轻罪重刑”,即使犯了很轻的“罪”,也要处以极重的刑罚。

据说连“弃灰于道者”(把灰倒在路上),也要处以黥刑(黥刑是古代一种肉刑,用刀刺刻额颊等处,再涂上墨)。

商鞅因变法有功,于秦孝公十年(前352年)被提升为大良造(又称大上造,在秦的二十等爵中,属于第十六级)。

为了进一步保护封建制,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商鞅又颁布了加速封建改革的法令:1、普遍实行县制。

商鞅变法前,只是在个别地区设立县。

新法规定,全国普遍推广县制,把过去奴隶制的邑、聚等组织都合并为县。

每县设立县令和县丞,这是地方行政长官。

从此以后,县就成为封建地方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

这些官吏领取俸禄,由国君任免,与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不同,它更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2、开阡陌封疆,承认土地私有。

商鞅下令把过去国有土地上的纵横道路和田界清除掉,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这样就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旧的土地制度,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这一措施对封建制的确立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统一度量衡。

统一的办法是:规定全国的度量衡都必须统一进位制度,即把升、斗、丈、尺作统一规定;制造统一的标准度量衡器,发到全国各地。

目的自然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剥削,但是,这种统一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以后,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而且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经过多年的努力,秦国日益富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强国。

商鞅“法治”思想的主要体现1.“定分”、“立禁”体现的权利保护思想。

他认识到“定分”与“止争”的关系。

他指出:“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由名分未定。

夫卖兔着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他所说的“名分已定”,显然是指归属已定,即所有权已经明确。

他已经认识到人类社会最初没有国家没有法律,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已经看到法律产生与权利保护的关系,“初步接触到了国家与法律是适应保护私有制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唯物主义的命题。

”2.“缘法而治”的法律工具论。

商鞅以重法著称,他极力主张以“法”代“礼”,反复告诫国君“不可须臾忘于法”。

他认为,法之重要,是因为它有“定分止争”和“兴功禁暴”的作用。

“缘法而治”是法家的基本主张,最早由商鞅在秦国实施。

商鞅在变法时,改“法”为“律”,并不是简单的名称改变,它体现了商鞅对法律的公开性和普遍性的重视。

因为“法主要是强调的是内容方面的公平与公正;而律则侧重于法律规范在适用上的普遍性和统一性”3.“刑无等级”、“不赦不宥”的法律适用平等思想。

商鞅指出:“法者,国之权衡也。

”他将法律看作是称轻重的权衡,量长短的尺度,判断是非功过和行使奖罚的公平标准。

他反对“刑不上大夫”的旧传统,否定贵族的特权,主张法律的统一性和平等性。

强调在行赏施罚时要做到“不失疏远,不违亲近”,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他在关于法律面前贵贱平等的观点,表述得很明确。

在商鞅的“法治”思想中,还有“以刑去刑”的思想。

这历来被认为是他为实行重刑而寻找的根据,因此是虚伪的借口。

但是,“以刑去刑”的思想已反映出商鞅认识到法律被普遍、自觉地遵守的重要性。

他从用刑的目的是“无刑”、“去刑”的角度去说明“重刑”的合理性、正当性,这说明他已初步接触到刑罚公子价值的议题。

值得提出的是,商鞅在许多方面预见了主权理论,而主权理论在西方哲学里是从16世纪起才流行起来的。

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思想的现实意义由商鞅变法,我们可以看出法家思想的核心是:君主应凭借权利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

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利,用严酷的刑罚来镇压人们的反抗,以维护国家统治!由此可见,法家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当时是一种进步势力。

他们要求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为地主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

在思想上,以加强君权,实行法治为其基本主张法家在理论上提出了进化论和性恶论两个重要观点。

他们认为"古今不一度",社会是不断演变向前发展的。

固守先王之道是行不通的。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想使社会达到长治久安,就必须加强法治。

但到了汉代,统治者们看到只用法家思想并没有使秦王朝得到长治久安,严刑峻法,反而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于是,汉武帝改变策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则把法家思想同儒家思想等结合起来揉为一体,进行政治统治。

这一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效法。

法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实际需要,不尚空谈。

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是法家导致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的建立;封建制度经法家之手,在2000多年前就确立了郡县制,后来历代王朝大体上承袭了秦代的制度,而秦制又是出自法家之手。

可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法家思想犹如一股伏流,始终在发生着影响。

后世许许多多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法家的变革精神。

法家为了统一全国上下的思想,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限制文化教育的某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不良影响。

法家的政治学术思想概略的讲,主要有以下内容:1、奖励农耕,崇尚军功,以求富国强兵。

2、因时变法,整饬法令,设立在官府,布之于百姓。

3、厚赏重刑,执法严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君主谨守主道,用刑名之术考核群臣,操持赏罚二柄。

5、君主独占权势之位,高度集权,君临万民,权力无限,超越于法令之上。

当然,法家思想也由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法家为了统一全国上下的思想,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限制文化教育的某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不良影响。

法家思想有它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其“法治”理论是为维护和加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有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一面。

把历史的发展看成是少数“圣人”的创造,并认为:“民智,不可用”。

这是无视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法家思想认为,人的自私自利是社会矛盾的根源,从而掩盖了被剥削阶级与剥削阶级之间的对立,这也是错误的。

但是,在新兴地主阶级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的前夕,法家思想为建立和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国家提出一条进步的政治路线和一些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教育观点,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是有一定影响的。

[参考文献]:[1]李永瑞.商鞅变法:组织变革的经典案例.《软件工程师》.2009第3期[2]焦新顺.试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第3期[3]宋青林齐月华商桑.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及深远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4第9期[4](秦)商鞅.商君书.改革出版社.1998.[5](战国)韩非.韩非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周展宏.先秦法家治道观的思想根基.《中州学刊》 2001第5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