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

《女娲造人》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极其特点。

2、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甘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2、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想象的作用,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教学方法】
速读法跳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故事名称,引导学生明确出示的图片都属于神话故事,引出《女娲造人》。

二、作者简介
袁珂,本名袁圣时,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

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三、知识链接——介绍神话及其特点
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正确解释而通过想象和幻想创造出来的故事。

神话特点:
1、充满奇妙的想象和幻想,非常有趣。

2、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四、读准字音,理解子义
女娲(wā)莽莽榛榛(mǎngzhēn)澄澈(chéng)掺和(chān)揉团(róu)掘起(jué)捏泥(niē)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五、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明确:本文讲述了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
六、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3.女娲是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的?
明确:(1)揉和黄泥造人
(2)挥藤撒泥造人
(3)让男女婚配、共同创造人类
七、探究人物形象
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
思考:你觉得女娲是一个?人。

形象分析:
神性: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一天能变化七十次,会揉泥造人,挥泥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
人性:女娲是一个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有丰富情感的人(会感到孤独寂寞、有情绪的变化)
八、比较学习
课文是根据汉代民俗著作《风俗通》里的内容改编的,结合《风俗通》里的记载看看课文增加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像力。

《风俗通》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

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思考: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哪些内容?
①女娲造人的原因,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
③女娲具有像人一样的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明确: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九、课外拓展,展开想象讲述故事
1.《世本·作篇》:“女娲作笙簧。


译文:女娲发明了管乐器,给寂寞的人类带来了乐舞欢欣!
2.人类在不断进化,50万年前的人,形似猴子,与现代人外形和生活迥异。

未来50万年后的人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充分发挥想象力。

请你对未来的人类外形和生活作一个合理的推测。

十、家作
1.《世本·作篇》:“女娲作笙簧。

”编写小故事
2.以“50万年后的人类”为题,把你的想象整理成一篇短文。

十一、书籍推荐
《山海经》《一千零一夜》《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故事》
十二、板书设计
造人的原因
女娲造人造人的方法聪明、智慧、勤劳、善良、有创造力
造人后的心情
繁衍后代的办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