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6讲 反贫困政策..

第16讲 反贫困政策..

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农村的绝对贫困因经济的发展和扶贫工作的 推进将逐渐消失,反贫困工作将自然转向采用新标准解决新的贫困问题 从现实来看,农村相对贫困因社会不平等的增加而客观存在
20
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问题

城市贫困的规模
1997年,国家统计局确定1995年我国城镇居民的
贫困线为人均收入1800元,贫困人口2428万,城 镇贫困人口发生率为8.6%;绝对贫困线为年人均 收入1500元,绝对贫困人口1242万人。 2001年,城市人口贫困人数为2000万,比重为 40%;贫困发生率为7%—10%
21
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问题

城市贫困的构成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沉淀于社会的职工,主要是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 自谋职业的职工,国有破产、亏损、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无再就业 能力的职工及其家属 对物价上涨缺乏抵御能力的低收入者,包括离退休的职工 竞争力较差而在劳动市场被淘汰的人,主要是被辞退、解聘或辞职 的人,以及难以被录用的待业者 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如经营破产的个体户 由偶发因素而致残或丧失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 部分无业人员 进城务工无着或被辞退、无经济收入、生活极端贫困的农民工

促进就业与提供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17
反贫困政策的基本原则

确定救助对象 确定合理的救助水平:
– –


要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标准 低水平救助原则,即贫困者所得不能高于劳动者最 低工资所得,以免损害社会成员的工作意愿 补充原则,指贫困救济应该先考虑救助对象的资产、 工作能力、扶养义务后,再决定是否给予救济,以 及救济到什么程度 家庭单位原则,指贫困救济原则应该考虑家庭结构 等因素,以家庭为救济单位

生活在极低收入状态(每日生活费用不足一美元)中的贫困人口减 少一半 保证普及小学教育 到2005年消除小学与中学教育中的性别歧视 使婴儿和儿童死亡率下降2/3 使母亲死亡率下降3/4 保证普遍享有生殖健康服务 到2005年,所有国家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到2015年扭转环境资 源遭到破坏的问题
7
贫困的测量

我国确定农村贫困线的方法及程序
根据营养部门专家的意见选择最低热量摄取量
(2100千卡) 选择合理的食物消费项目和数量 结合调查得来的相应价格水平,计算出最低食品支 出 用最低食品费用支出除以恩格尔系数60%,所得的 商即为贫困线 因此,我国贫困线的确定采用的市场菜篮子法和恩 格尔系数法相结合的一种混合方法
2
贫困的分类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是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必要的
满足,贫困者的生活处于生存危机状态。其原因在 于生产力的极度低下、发展机会的缺乏;社会资源 分配体系的不合理或不完善 相对贫困是一种比较而言的贫困,指的是相对于社 会上其它部分人而言,生活水准处于社会最下层的 那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原因在于生产力的落后、社 会资源的分配不公。意味着剥夺现象的存在,容易 造成社会的不安定甚至社会的动荡。
22
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问题

城市贫困群体的特点


城市贫困的原因
同时受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双重困扰 相对剥夺感强烈 向上流动的机会较多 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较大

农村贫困问题的趋势


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生产力低下,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 社会发育程度低,长期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形成封闭式的社会经 济体系 人口增长过快,人力资源十分缺乏 医疗卫生状况落后,居民身体素质差 社会保障严重滞后 绝对贫困线的提高将加重反贫困的任务 相对贫困问题开始在农村出现
15
消除贫困的战略



机遇:在一个建立在规章基础上的贸易体系内,工业国可以 通过比较全面地开放它们的市场,从穷国进口农产品、劳动 密集型产品和服务而增加穷人的机会。捐助国还可以通过增 加对具有良好减贫宏观政策环境国家的援助,通过援助预算 基金给“重债穷国减债计划”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削减贫困 赋权:国家组织和机构应采取措施,使穷国和穷人能定期参 与国家性和世界性论坛,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并在国际的一 些政策和标准中反映它们的利益和要求 安全保障:加强际金融机构的架构,应对国际公共产品提供 更多的支持,采取措施阻止国际军火贸易,促进和平和帮助 冲突解束后的物质和社会重建,设法遏制对穷人影响更严重 的冲突
第十六讲 反贫困政策
1
贫困的定义


贫困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伊利莎白济贫法》,布思(Booth)和阮垂 (Rowntree)的著作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因此关于贫困的定义非常多 世界银行:贫困不仅指物质的缺乏,而且还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 汤森(英):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 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贫困的 《英国 的贫困:家庭财产和生活标准的测量》 奥本海默:贫困指物质上、社会上和情感上的匮乏,它意味着在食物、 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 《贫困真相》 劳埃德雷诺兹:美国有许多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可以使之有起码的生活 水平 《微观经济学》 吴忠民:指社会成员由于社会资源占有量的不足或获得社会资源机会的 缺乏而导致的生活水平低下、发展机会缺乏以及发展能力不足的一种生 活状态

莫利斯1979年提出有形生活质量指数,选择期望寿命、婴儿死 亡率和识字率三个指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社会发展指数则采用期望寿命、认字率和 人均国民生活总值 世界银行的社会指标包括公共支出份额、GDP中基本的社会服 务、小学净入学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免疫、儿童营养不良、 男女寿命、生育率和产妇死亡率
3
贫困的分类

广义的贫困困和阶层性贫困

广义的贫困:除包括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 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狭义上的贫困:即经济意义上的贫困,反映在一定条件下维 持生产与生活在经济上的最低标准 贫困研究时一般指的是狭义贫困 主要由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低下所导致,表现为全面的、普 遍存在的贫困 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贫困者明显集 中在一些特定区域 个人因素,如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所导致的贫困,西方发 达国家贫困的阶层性非常明显
16
反贫困政策的基本原则

反贫困政策的一般含义:反贫困政策的核心是,国家承担责任, 建立起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以资源再分配的方式救济贫困者


狭义:对象明确,一般数量较少。 广义:除上述之外,还包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积极促进就业而降 低贫困发生率,通过社会保险预防贫困,以及通过为贫困者提供教 育培训和医疗卫生服务而提升其能力等多方面的行动内容 有工作的贫困者是以家庭为分析单位,而低收入者可以是以个人为 分析单位。对于有工作的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反贫困政策的重 点在于帮助他们就业,促使他们自力更生解决贫困问题,而不是依 赖社会福利 反贫困政策是社会救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的结合。社会安 全网建立的目的在于保护社会成员的福利,与其有关的政策具有反 贫困意义
二元劳动市场论:初级劳动力市场与次级劳动力市场是由教育、文凭、出身、 经历等多种条件造成 福利制度论:社会福利加剧了贫困,其中有激进派与保守派之分 制度论:社会制度规定了哪些人是穷人,哪些人是富人
10
发达国家的贫困问题

发达国家贫困问题的特点
相对贫困问题突出
贫困问题集中在城市
贫困的主体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阶层性比较
4
贫困的测量

建立贫困线的指标选择



一般包括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福利、热量和完全收入, 比较常用的是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其资料易于获得 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经营收入、政府提供的现金收入和其 它收入 热量摄取量主要着眼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在发展中国家制 定贫困线时经常被使用,但通常与其它指标结合 社会发展指标
农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共存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双重困扰
我国以下岗职工为主体的城市贫困者的不公平感和 不平衡感表现得十分明显,甚至表现为某些反社会 行为
14
国际发展目标


国际社会及其专门的组织和机构在反贫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主 要有联合国相关机构、世界银行、地区开发银行,以及研究机构 和基金会等 国际发展目标(以1990年的数字为标准,针对2015年确定的)
18
中国现阶段的农村贫困问题

农村贫困状况: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迅速减少, 从1993年的8000万降低到1998年底的4200万, 年均减少630万;贫困发生率由8.8%降为 4.83%。到2000年,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 数量为3000万
19
中国现阶段的农村贫困问题

农村贫困的原因

6
贫困的测量

建立贫困线的方法



市场菜篮法:确定一张生活必需品的清单,内容包括维持社会认定 的起码生活水准的生活必需品的种类及数量。根据市场价格计算拥 有这些必需品需要多少现金,以此确定的现金金额就是贫困线。是 朗特里和欧珊斯基先后提出来的,后得到广泛应用 直观明了,便 于公众表达意见;能够保证贫困者起码的生活需要;便于比较和分 析,但贫困线容易偏低 恩格尔系数法: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60%以上则属于贫 困 简便易行,但容易偏低 生活形态法:首先从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等生活形态入手, 提出一系列有关贫困家庭生活形态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然后 选择出若干“剥夺指标”,再根据这些指标和被调查者的实际情况 计算出“贫困门槛”,从而确定哪些人属于贫困者,最后再来分析 他们的需求及消费和收入,来求出贫困线
明显 形成了独特的贫困文化
11
发达国家的贫困问题

发达国家贫困的基本原因:
个人和家庭原因:失业;在业低收入;家庭人口过
相关主题